2013年湘潭市农业经济运行平稳

来源: 时间: 2014-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克服了旱灾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2013,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为115.95亿元,较上年增长2.9%

  一、农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

  1、粮食生产经受住旱灾考验,保持较稳运行。2013年,全市粮食生产形势十分复杂,前中期生产形势较好,中后期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全市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发生旱情,通过全市上下奋力抗灾,把灾情影响控制到了最小程度,全市粮食生产保持较稳运行。全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3.64千公顷,较上年增加0.85千公顷。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02.00千公顷,同比增长0.74%;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1.62千公顷,同比减少15.18%;晚稻播种面积104.98千公顷,同比增长0.14%。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46.7万吨,同比减少1.4%。其中:早稻总产量68.01万吨,同比增长3.7%;晚稻总产量75.88万吨,同比减少5.4%

  2、畜牧业在市场波动中稳步前进。

  1)生猪价格前降后升,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生猪价格呈持续走低态势,进入5月份,生猪价格跌破13/公斤关口,养殖户盈利水平锐减,生产积极性受到较大打击,生猪出栏数增速放缓,至5月底之后猪价才开始触底反弹,12月底,生猪价格达15.2 /公斤左右,养殖户盈利增加,每出栏一头生猪可盈利130元左右。虽然上半年生猪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由于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规模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基础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2013年,全市年出栏50头上以上规模养殖户已达2.3万户,规模养殖户权重达到72%(指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数占全市生猪出栏的比重),生猪外调的比重达到70%以上。规模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利用生猪价格的波动及时更新养殖结构,通过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来应对价格波动。因此,全年生猪养殖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生猪供应较为充足。2013年,全市生猪出栏561.56万头,同比增长0.2%,人均出栏生猪2.8头(按农业人口计算);猪肉产量40.44万吨,同比增长1.5%;生猪存栏275.9万头,同比减少3.5%;能繁母猪存栏29.55万头,同比增长1.9%

  2、家禽养殖业已走出H7N9的影响,生产恢复正常。H7N9禽流感影响,全市家禽养殖从45月开始,出现了活禽、禽肉、禽蛋价格快速下跌,家禽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现象,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大挫折;6月份以后,随着对禽流感应急响应的终结,禽蛋、禽肉的消费需求才逐渐回暖,禽蛋、禽肉等产品价格开始趋稳回升,7月份以后,鸡蛋、鸡肉价格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013年,全市活家禽出栏934.54万只,同比减少0.9%;禽肉产量1.4万吨,同比减少0.9%;禽蛋产量3.39万吨,同比增长3.9%;家禽存栏949.1万只,同比增长3.9%

  3、牛、羊肉价格持续走高,生产稳中有升。2013年,全市出栏肉牛1.15万头,同比增长4.5%;牛存栏5.38万头,同比减少1.1%;出栏羊9.43万只,同比增长1.0%;羊存栏9.4万只,同比增长8.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羊肉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牛羊养殖的产出却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造成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导致了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全年牛、羊肉价格累计上涨幅度分别达到6.8 %10.4 %。受牛羊生产条件的制约,牛羊供需失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牛羊肉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

  3、蔬菜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市财政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同时,在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市场作用推动下,蔬菜生产实现了较快增长。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58.74千公顷,同比增长7.7%;蔬菜产量为172.88万吨,同比增长7.4%。全年露地蔬菜生长正常,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发展势头良好。尽管夏季遭遇干旱天气使得部分蔬菜品种产量下降、价格出现上涨,但总体上,今年蔬菜生产实现了较快增长,市场供应充足。

  (四)农业支柱产业多元化逐渐形成。2013年,全市粮食、生猪和蔬菜实现总产值分别为38.16亿元、80.29亿元和33亿元,粮猪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1.4 %,而粮猪菜三者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6 %。全市粮猪二元结构虽然仍占据明显地位,但近年来其比重正逐步下降,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正从以粮猪二元化结构为主的模式向粮、猪、菜等多元化结构转化。

  (五)农业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1、新型经济组织发展迅猛。2013年,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达到833家,成员户数及带动农户数达20.4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30%以上,其中:84家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30家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68家。新型经济组织带动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68.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8.59%。林地流转达到65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9.7%

  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12673元,同比增长13.9%

  3、农业投入更加多元。2013年,有21家银行与全市4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60家专业合作社签约30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9.62亿元,签约项目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5家涉农金融机构新增1.97亿元贷款用于发展农业经济。

  (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进一步稳固。全市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水利建设完成工程30044处,新增灌溉面积1.0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5万亩。全市农机拥有量达64.05万台(套),272.3万千瓦,较上年增长2.4%;推广插秧机428台,全年完成机耕面积261.45千公顷,机耕化程度达85.6%,水稻机收率达到88%。机耕化程度、水稻机收率,均居全省前列;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4.2%,旱涝保收率达85.7%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20136月底,发生了极端天气现象,创下了多项全市气象记录的极值:持续高温时间最长、连续无雨日最多和旱灾面积最广等,旱灾对全市农业生产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晚稻生产影响较大,造成了晚稻减产。旱灾致使全市158座小型水库干涸,116条河流(溪渠)断流,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3.76万亩,成灾面积达68.24万亩,绝收面积达16.49万亩;部分受灾严重的地区渔业生产暂时停滞,渔业养殖受灾的面积达10.05万亩,占全市渔业养殖面积的46.5%,水产品死亡及提前起水1万多吨,渔业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这些情况反映出了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脆弱、抗灾综合能力不强的弱势。

  (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农产品价格低迷,直接影响农民增收。2013年,农资市场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燃油价格、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使得种粮成本有明显增加,据晚稻生产成本调查资料显示:每亩生产成本由上年的991.4元增加到2013年的1033.5元,平均每亩增加生产费用42.1元,增长4.2%,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由上年的468.2增加到2013年的496.3元,增加28元,增长5.9%;人工成本由上年的433.4元增加到2013年的447.2元,增加13.8元,增长3.2%而受“镉米事件”、禽流感疫情、价格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粮食、生猪、家禽价格持续低迷,稻谷市场收购价格基本为保护价收购;上半年活大猪价格一度跌破12/公斤,生猪养殖一度进入深度亏损区域;上半年家禽业也同样陷入低迷状态,养殖户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一方面种粮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走低,一定程度上冲抵了增加粮补和提高保护价收购所带来的实惠,挫伤了种养户,特别是种养大户的生产积极性。而种粮和养猪收入在全市农民总收入中占较大比重,种粮成本高和生猪养殖市场波动频繁的形势,直接增加了农民增收的压力。

  (三)受镉米事件影响,粮食保持稳产高产压力增大。由于受累于全省“隔米事件”,导致2013年我市稻谷购销形势不容乐观,一些种粮大户手中曾经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粮食,变现困难,来年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必然受此影响,保持粮食稳产高产的压力骤然增大。

  三、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力度。一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防灾抗灾的能力,极大提高农业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二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三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购销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二)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已经拥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千,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其关系, 赋予其更多的权利, 使之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经营中, 既充分发挥其经济促进作用,又能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以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冲击

  (三)优化规模养殖,完善疫情防控,大力提升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合理优化发展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生猪等农牧产品深加工能力,根据市场价格走势,充分发挥肉类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蓄水池作用,缓冲市场的大幅波动,提升畜牧业应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畜牧业整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控制度和预警机制,全面监测疫情发生情况,及时评估周边及本地疫情的影响度,定期发布疫情预警,定期进行疫情防控工作检查,形成疫情防控常议常抓工作制度,努力增强行业发展的综合宏观预测能力,从本质上提升我市畜牧业生产的综合实力。

  (四)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较长时期以来,全市都是以粮猪二元化产业结构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粮猪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近年来,虽然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发展势头比较快,但粮猪菜三元化结构仍显简单,产业结构的简单化导致了全市农业发展受到许多局限,耕地减少的压力依然存在,并有加大的趋势;养殖业资源利用逐渐趋于饱和,继续提高有难度;自然灾害频发,疫情防控困难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全市农业整体发展存在较大风险,制约了全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发展多元化产业是全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做好传统农业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在有限的资源空间中不断挖掘我市农业发展的潜力,全面提升全市农业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莫宏文]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