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湘潭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03-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湘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品位高而且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全市旅游产业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结合,政府主导模式持续强化,行业队伍不断扩大,相关要素逐步配套,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一、2013年度湘潭市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13年,潭衡西高速公路(京港澳复线)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灰汤—韶山段公路、韶山—湘乡路段、湘潭县—湘乡公路建成通车,湘潭连接县(市)区和对接长沙、株洲公路的提质改造;湘潭火车站和湘乡火车站的提质扩改工程竣工通车,武广高铁通车,沪昆高铁韶山市站(在建)等使湘潭旅游交通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对外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县之间形成了“半小时旅游经济圈”,湘潭旅游的可进入性增强,进一步支撑了湘潭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快旅慢游即将成为现实。

  (二)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到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76.39亿元,同比增长25.61%。目前,全市旅游企业1000多家,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3万人,间接就业人员12万人。旅游业已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促进百姓富裕、维持地方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品牌形象更加鲜明。围绕“伟人故里、圣地湘潭”的主题,全市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策划和组织“中国红色之旅百万青少年湘潭韶山行”、“中国红色之旅百万共产党员湘潭韶山行”、“全国85列红色旅游专列首发式暨中国红色旅游联谊会”、“中国红色之旅百万自驾车湘潭韶山行”、“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青春励志路,激情红色游”千万青少年重走毛泽东成长之路、“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大故里旅游联盟”等特色鲜明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主题活动,“火车向着韶山跑”全国旅游系列活动成功打造了“伟人故里、圣地湘潭”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奠定了湘潭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

  (四)产业要素不断完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景点景区开发建设出现新的高潮,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和推动一批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项目上马,一大批综合性强的大型旅游项目相继投入营运。投资1.7亿元的大型史诗经典红色情景剧《日出韶山》正式公演;韶山红色旅游文化发展集团正式挂牌营运。投资4.5亿元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2013年12月试演,2014年3月正式对外公演。此外“251”和“3521”创建工作大大激发了县(市)区创乡村旅游品牌的热情,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已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县。茅浒水乡度村、源博园、山那边度假村、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盛德园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开业,极大地丰富了全市旅游产品体系,为来潭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迅猛,自驾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效益得到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渐趋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行业队伍日趋坚实。全市现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5家,国宾馆1家,拟创高星级酒店4家;旅行社43家,其中具备出境旅游经营资质的2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9家;拥有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5个,2A级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个,国家及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高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0家,其中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9家,乡村旅游区点300多家。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点)基本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景区建设不断加强,旅游接待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六)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拥有全省仅次于长沙的旅游教育培训资源,湘潭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本科院校均设有旅游系,全市办有旅游专业的大中专学校达10所,为全市奠定了强大的旅游人才基础。成功发掘和树立了全国旅游行业的先进典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文花枝,为全国旅游行业的诚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红色旅游导游员电视网络大赛,湘潭选送2个荣获全国红色旅游优秀导游员称号,毛泽东纪念馆的讲解员曾洁取得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她同时被评为全国旅游系统的劳动模范,刷新了湘潭导游史。2013年欧阳玛杰被评选为湖南省旅游行业岗位明星。充分肯定了我市在旅游行业队伍和人才建设上所做的工作。

  (七)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13年,全市在建旅游项目共32个,总投资额485亿元。其中第一轮“251“省级重点项目2个,分别是水府旅游建设和毛泽东成长之路项目,第二轮“251”省级重点项目3个,分别是中建仰天湖绿色养生城和昭山景区提质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68.5亿元,共完成征地3568亩,拆迁房屋558栋。昭山三大投资项目;韶山风景区主入口项目;湘潭县湘江风光带、金霞山公园;雨湖区湘江风光带已全面启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项建设工作。毛泽东纪念馆改造、韶山华润小镇、润泽东方实景演出、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万楼景区已基本建成完工。水府旅游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全市按照省局“一体两翼”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动摇,旅游项目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二、湘潭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湘潭名胜众多,但缺乏全域范围内的统筹协调,单极发展模式尚未打破;旅游资源丰富,但整合利用不够,旅游热点过于集中在韶山,没有与各景点有机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这是造成湘潭旅游业名气虽大,但综合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二)民俗饮食、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湘潭目前的旅游多是观光游,收入主要靠门票,在饮食、购物、娱乐等方面明显处于短板状况,在饮食方面没有什么大的特色,也没有形成像上海城隍庙小吃那样出名的文化饮食街。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开发的旅游产品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

  (三)缺乏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城市实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特别是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经济、既懂开发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缺乏策划、经营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军人物,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就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就难以充分发掘潜在效益,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

  三、做大湘潭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湘潭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其中以红色旅游资源、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和水域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如果单个景区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竞争性不强,产业链不够,经济效益不佳。必须结合湘潭旅游资源的实际特点,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把湘潭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群体开发。

  (二)加大湘潭各级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产业,尤其是部分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特性,有的还被赋予了美化市容、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功能,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有关的基础建设项目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因此各级政府每年财政应安排足够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旅游市场开发的宣传促销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湘潭文化旅游景区新的投融资体制。全市可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旅游项目投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旅游企业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鼓励促进开展区域联合,打破所有制界限,广泛吸引市域内外资金,共同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点)、兴办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项目。

  (四)打造高素质旅游产业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湘潭大学等本地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湘潭有湘潭大学等8所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有专门的旅游专业,能够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专门的人才引进体系。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专项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队伍。同时,引进和培养国际文化旅游人才,把湘潭文化旅游产业推向国际化。

  [湘潭市统计局 谢湘年]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