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湘潭服务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新兴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总量不断增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资产总计200.29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营业收入57.64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总额3.25亿元,增长164%;支出应付职工薪酬6.87亿元,增长7.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1.65万人。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稳步增强。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0.28亿元,比同增长13.3%,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分别高出长沙和株洲1.2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同时这也是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增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超过幅度达2.4个百分点;对全市的经济贡献率达到40.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1.7%上升到32.7%,提高了1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情况看:2013年,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1.78亿元,增长17.9%,高出服务业增速4.6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2%;其次是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1.34亿元和70.18亿元,分别增长16.2%和8.4%,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9%和14.9%。
(三)服务业税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3年,随着全市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显著增强。全市服务业地方税收完成36.13亿元,比2012年增加6.06亿元,增长20.2%,服务业地方税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5.0%。从税收贡献看,房地产完成地方税收17.2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7.7%,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地方税收分别完成6.30亿元和3.96亿元,分别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7.4%和11.0%。从税收增幅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最快,增长39.5%,其次是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增长30.0%和26.8%。
(四)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2013年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2.9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从员的比重为36.5%。其中教育从业人员3.12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3.11万人,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58万人。以上三大服务业行业仍是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共有从业人员7.81万人,占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60.4%,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2.1%。
(五)服务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13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1亿元,同比增长39.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6%。从投资额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27.22亿元,排在服务业的首位,占服务业投资比重的39.3%,同比增长109.2%;其次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完成投资183.6亿元和5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和150.2%。以上三个行业共完成投资额464.43亿元,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8.2%。从服务业行业投资增长速度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最快,为150.2%;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09.2%,73.3%和59.4%。
(六)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全市经济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的43个项目中,有34个为服务业建设项目,占比达到79%。湘江沿江风光带工程(九华段)、九华国际服务中心、福星国际金融中心、东二环(芙蓉大道二期)、义乌小商品城物流中心、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建设工程、步步高生鲜物流(生鲜制作配送中心)、高新-湘江防洪景观道路高新区段、九华湖公园项目、奔驰路、科大路等一大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服务业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一)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0.59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8.6%,同比增长7.2%。
2013年,全市重点整合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运力紧张局势得到缓解,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客货运输量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7638万吨,比上年增长9.4%;水运货运量1690万吨,增长7.6%。公路货物周转量79.16亿吨公里,增长14.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水运货物周转量40.7亿吨公里,增长5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9.4个百分点。公路客运量5003万人,增长0.6%;水运客运量3.2万人,增长11.0%。公路旅客周转量24.2亿人公里,下降5.3%;水路旅客周转量15.7万人公里,增长59.4%。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6.52万辆(包含农用机车保有量)。其中:私人机动车保有量44.53万辆(包含农用机车保有量),汽车保有量17.76万辆,同比增长15.4%。
2013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电信业务总量24.64亿元,增长5.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8.4万户,新增12.1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6.6万户,增长6.6%。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增长19.4%;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74亿元,增长8.3%。
(二)消费市场平稳发展。2013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0.18亿元和26.95亿元,分别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4.9%和5.7%,同比分别增长8.4%和4.6%。
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仅落后长沙市0.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高出株洲市0.1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32.6亿元,增长13.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5亿元,增长15.2%。限额以上法人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汽车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25.5%、15.7%、17.5%、18.7%、35.0%。
(三)金融业稳健发展。2013年,湘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25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6%,同比增长13.5%,高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
2013年末,全市金融业机构达25家,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96.75亿元,比年初新增269.03亿元,增量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23.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分别比长沙和株洲高出8.6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存款余额539.79亿元,比年初新增140.56亿元;个人存款余额832.58亿元,比年初新增122.9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97.42亿元,比年初新增170.08亿元,同比增长20.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分别高出长沙和株洲8.1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08.39亿元,比年初新增73.9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71.66亿元,比年初新增109.7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积金贷款、信托、债券、基金、创投等多元化融资体系开始形成。
2013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达4家。企业资本市场融资1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年末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9家,证券交易额645.57亿元,增长45.1%。
2013年,全市保险机构达到35家,实现原保费收入29.9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寿险原保费收入20.1亿元,与上年持平;财产险原保费收入9.8亿元,增长19.0%。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1.0亿元,增长40.0%。其中寿险给付5.9亿元,增长57.0%,财产险赔款5.1亿元,增长25.0%。
(四)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湘潭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3.19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1%,同比增长8.2%。
2013年,全市完成房地产经营开发投资122.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86.98亿元,增长21.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41.98万平方米,增长24.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18.6万平方米,增长20.2%。商品房销售额91.47亿元,增长39.6%。其中,住宅销售额79.84亿元,增长33.8%。全市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商品房销售额/商品房销售面积)378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9%。其中住宅销售平均价格3652元/平方米,增长11.3%。
2013年底,全市共有物业服务企业161家,目前纳入统计范围的限额以上服务业物业管理企业10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4家,二级资质企业10家,实施了物业管理的项目有474个,其中住宅172个,非住宅174个,管理面积达2400万平方米。湘潭市金侨·中央花园、云盘花园等两个住宅小区获得住建部“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称号。
(六)文化、旅游、体育业竞相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1.5万户。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9万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
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71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0%;接待入境旅游者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5.6亿元,增长2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4.1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436.3万美元。目前,全市旅游企业1000多家,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3万人,间接就业人员12万人。旅游业已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促进百姓富裕、维持地方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3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62个。其中,体育馆18座,运动场33个,游泳池11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120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0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达44个。全年获得31个全省冠军。
(七)教育、科技和卫生业稳步推进。2013年,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5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4.7万人,研究生毕业生0.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4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1.6万人,初中学校毕业生2.6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2.7万人。在园幼儿5.9万人,比上年增长14.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12%。各类民办学校443所,在校学生11.5万人。
2013年,全市拥有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比上年新增1个。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6项。签订技术合同24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1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3738件,比上年增长13.0%;授权量1903件,下降11.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6件,增长51.1%;发明专利授权量233件,增长1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8.3亿元,增长17.5%。
2013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增长6.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万人,增长16.7%;注册护士0.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3万张,比上年增长7.0%。
(八)社会保障成效明显。2013年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1.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7.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2.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0.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6.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91.3万人,参合率达97.83%。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302.7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27.8元,比上年增加15.9元。全市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1亿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3亿元。
2013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848张,收养各类人员5023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6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亿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1所。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2.0万平方米,支持农村危房改造2262户。
(九)农林牧渔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达到833家,成员户数及带动农户数达20.4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30%以上。其中:84家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30家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68家,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开始朝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新型经济组织带动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68.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8.59%。林地流转达到65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9.7%。
三、目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湘潭服务业纵向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横向与国内同类型的地级市相比,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部分服务业行业和企业经营情况不够稳定,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目前,湘潭市产业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其中服务业严重滞后是产业结构最突出的问题。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0.28亿元,同比增长13.3%,占GDP的比重为32.7%,分别落后于长沙、常德、衡阳和岳阳8.1个百分点、4.3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仅比株洲和郴州分别高出0.8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从服务业行业结构看,湘潭市传统服务业行业结构不优、档次不高、不会有大的突破;而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房地产、居民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有大量的发展空间,但增加值所占比重偏低,全年低于20%。2013年,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2013年湘潭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数据显示,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33%、50.14%和0.03%。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三大类行业营业收入25.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的44.7%。
(三)服务业部分行业单位小散状况比较明显。纳入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标准为: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制度,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或者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统计的32个行业大类中,湘潭只有14个行业大类有单位达到纳入统计标准,还有18个行业大类为空白,占比达56.3%。分别是:农、林、牧、渔服务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原因之一,湘潭地区本身就空缺,如航空运输业;原因之二,湘潭范围内目前有这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但规模小,达不到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标准。原因之三,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三个行业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80.3%。其他新兴服务业行业投资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一是要科学合理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引导,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服务业。对服务业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可采取激励措施,积极向服务业项目发放贷款,提高新兴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二是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在继续加强对传统服务业提质改造升级的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科学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业、旅游、中介服务、物流等行业投资,增强投资的集聚效应,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投资规模圈。加大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示范区的投资力度,加快吸引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网络信息等创意企业,集聚一批具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的国内外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服务业品牌来潭投资兴业,带动湘潭服务业品质跃升。
(二)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中,优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是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推进岳塘经开区物流园区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着重加强与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联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落户湘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与物流业发达地区物流信息交换中心的对接,形成一个为用户、企业、商业、社区和配送中心服务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把物流业打造成为一个主导性的产业。二是要培育壮大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和湘潭高(职)校多的特点,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高(职)校科研和企业生产联动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多层次科技企业投入支持体系。全方位改革科技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科技服务业企业并存的局面,支持科研机构向科技服务型企业转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创办独立的科技服务企业。进一步推进湘潭既有的科技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技术开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积极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一是支持和鼓励现有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争创品牌,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名牌企业。二是积极培育和扶植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湘潭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空白领域较多,政府相关服务业行业部门应当科学合理投资开发、资金引导、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空缺行业企业,改变服务业企业“小、散、弱、差”和经营方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的被动局面,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逐步做大做强中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填补产业空白。
(四)加快推进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一是依托湘潭城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金融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务娱乐中心为主的核心聚集区,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为主的衍生聚集区,以红色旅游、住宿和餐饮服务为主的支持聚集区。二是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的辅助聚集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支撑聚集区,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延伸聚集区。三是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服务业聚集区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培育服务品牌,带动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李立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