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来源: 时间: 2014-11-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为能源发展创造条件。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保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良性互动,对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十二五”以来,湘潭市经济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主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产业结构布局不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仍占主导,节能降耗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一、湘潭市能源消费现状

  (一)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湘潭能源消费量呈现持续攀升趋势。2013年,湘潭市能源消费总量1396.4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增长了74.8%,年均增长7.2%。但可以看到,“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前三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4.8%,而“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7%,较“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低了3.9个百分点。

  (二)“十二五”前三年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3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396.4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2.6%;单位GDP能耗1.095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7.6%,“十二五”前三年已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114.6%,累计完成下降率为19.1%,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其中,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55.0万吨标煤,下降0.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8吨标煤,下降11.4%,降幅居全省前列。

  (三)能源消费仍集中在高耗能行业。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较高。从“十二五”期间来看,全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77%-78%间呈M型波动,比重分别为77.4%、78.1%、77.1%。在工业部门中,能源消费又主要集中在高耗能行业上。“十二五”时期以来,全市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耗的90%以上。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能情况来看,200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总能耗483.1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的93.1%。到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608.76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3.0%。

  二、湘潭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越低,反之越高。“十二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368,比“十一五”时期低0.41,且逐年降低趋势明显,说明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程度较高,促使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反映出“十二五”以来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加大能源开发的同时,不断加强节能工作,尤其是工业节能措施的实施,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2.1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1.0954吨标准煤/万元,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4.48吨标煤下降为2013年的1.12吨标煤。

  (二)工业结构变化对能耗的影响。“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发展速度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高,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之,工业能耗在整个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

  1、高耗能行业和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呈降低趋势。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呈降低趋势。其中高耗能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基础化学原料及合成材料制造业降幅较大,分别下降42.1%和7.4%;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7%。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增长呈现“三降三升”的格局。

  2、行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日趋优化。“十二五”以来,全市节能降耗各项措施充分给力,使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积极推进工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培育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信息化等低耗能产业,推动电力、天然气化工、色金属等循环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循环式利用。近三年全市共淘汰焦炭、水泥、造纸、印染等五个行业落后生产线20余条,均按要求将淘汰设备拆除到位,并关闭五小企业37家,节约标煤8.31万吨。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技改和转产升级。

  (三)技术引领作用增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技术手段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支撑。“十二五”以来,全市狠抓科技创新,加大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使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一方面,加大资金引导。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重点支持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积极争取国省资金支持,全年有3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还有3个项目争取了节能技改财政奖励资金,共争取资金支持8370万元,获得国家支持的项目个数比上年增加2个,争取的资金比上年增加5608万元。另一方面,强化进度督查。强化市级领导挂牌督办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和“一票否决”制。2013年,组织实施全市重点节能工程12个,对这些项目做到了按月调度、定期督查、加强协调,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湘钢淘汰老旧锅炉回收放散煤气节能技改、电化集团能量系统优化等项目全面竣工,中材湘潭水泥熟料烧成系统与高压电机变频节能技改、韶力电气年产1万套智能高频逆变节能隔爆型充电装置产业化、新昕通用电气年产4000套矿用高效节能磁阻电机及控制器产业化、蓝绿光电LED绿色照明系列产品生产等项目加快推进,江滨机器活塞毛坯锻造工艺节能改造、金锣食品煤气两用节能锅炉改造、江南机器节能技改等项目实施顺利。

  (四)循环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节能减排一脉相承。近年来,在节能减排的影响下,全市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并从区县、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积极开展实践,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全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示范工程建设,湘潭成功获批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湘潭高新区和华菱湘钢等5家企业成功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名单。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湘乡有色环保、飞鸽药业已完成了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了省经信委评审,国维洁具、湖南精正设备、长盛科技、利欧泵业、众友食品等7家企业完成了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

  三、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湘潭市节能降耗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节能降耗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节能空间有待突破。部分产品单位能耗已经降到相当低的水平,2013年,全市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万吨以上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保持平稳下降态势。在纳入国家考核的23种产品单位能耗中,有19种产品单耗较上年下降,下降面达82.6%。其中有10种产品单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23.8%,节能降耗的空间非常有限,难度会越来越大。

  (二)节能结构任重道远。一是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为节能降耗提出严峻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市仍处于重化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全市所占比重较低,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较大。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08.76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26.1%,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2.96%,但他们的增加值比重占比只有25%左右,其他低耗能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优势。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单位GDP能耗过高。“十二五”期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一直较为偏低。2013年三次产业比例为8.1:59.2:32.7,与2005年的15.4:43.4:41.2相比,第一产业降了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升了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了8.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1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仍很突出,第三产业增长落后于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呈现资源密集型、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特征。

  (三)消费结构有待改善。一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中煤炭消费量仍将占主导地位。2005-2013年,煤炭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均在70%以上,2013年有所改善,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比2005年下降1.57个百分点。但是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相比,占比较高。从环保方面考虑,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对大气的直接污染,最为明显的是SO2、粉尘和CO2。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污染较大,给全市的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二是电力消费持续增长,对节能降耗带来巨大的压力。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9.96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98.9%,年均增长9.0%。其中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1.1%,年均增长9.1%,尤其是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稳增长的局面下,全年电力消费增速持续增长,为全市节能降耗带来巨大压力。

  四、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湘潭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节能降耗稳步推进的时期。随着一大批在建项目的竣工投产和已投产企业的达产增效,能源消耗必将迎来新一轮需求高峰,给全市节能降耗将带来巨大压力,这需要我们认真解决好能源供需平衡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制约的矛盾问题。

  (一)切实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全面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无外乎三条途径:即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从“十二五”前3年全市节能情况看,节能降耗处于技术节能难度加大、管理节能空间有限,而结构节能效果尚未体现出来的状态。“十二五”时期结构节能将是促进湘潭节能降耗的突破口,也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化解资源和能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实现双赢的根本途径。因此,“十二五”湘潭应该以结构节能为主线,更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细化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和责任。二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低能耗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三是在保持低能耗第一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缓解工业结构用能的压力。如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研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继续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工作。2013年,全市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70%以上,而年耗能万吨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3%。能耗大户既是节能降耗的重点,也是节能的潜力所在。节能工作既要全面铺开,更要重点推进,抓好“十二五”确定的重点监测的20家耗能企业,加强对钢铁,发电、洗煤、化工和冶金等高耗能企业的生产及能耗变化的跟踪和监测,深挖节能潜力。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监测和考核,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不能放松。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降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特别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行业中产能落后、效益差的小企业。把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县(市)区、每个企业,确保列入省和市淘汰计划的落后产能真正能够全部关停和拆除。同时,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和审批程序关,坚持把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新建项目的强制性准入门槛和前置条件,坚决杜绝“两高一资”项目的盲目扩张,对违规建成的“两高”项目,一律责令停产,腾出加快发展工业的能源与环境空间。

  (四)不折不扣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节能降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长期积累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来进行调整,一些地方仍存在重发展轻节能的观念,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降耗。在强化行政手段、实行严格问责的同时,创新举措,多管齐下。以经济手段推进节能降耗,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奖优罚劣;以法律手段推进节能降耗,依法监管、依法处罚;以舆论手段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全民节能节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五)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十二五”时期,是湘潭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紧紧把握低碳、循环、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构造湘江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产业引领、项目支撑、特色打造、集群发展”的原则,明确重点打造高新区、九华示范区两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加快其他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框架,以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张薇]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