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带领全市人民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15年面临的发展环境有望向好,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较稳。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0.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较前三季度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5万亩,同比增长1.5%;粮食总产量有望达150.5万吨,同比增长2.6%;生猪生产保持增长,生猪出栏542.7万头, 同比增长2.5%。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32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0.1亿元,同比增长11.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新兴行业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新兴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8%、15.9%、12.5%,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8个、4.9个、1.5个百分点。园区工业较快增长,全市园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0.4亿元,同比增长14.3%。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年初以来,全市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大型城市综合体和商贸项目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38.0亿元,同比增长12.2%。
(二)需求动力依然较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3.4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虽较上年回落12.2个百分点,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0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出口需求保持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3.7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其中,出口总额完成1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总额完成10.4亿美元,同比下降38.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实际利用内资209.5亿元,同比增长16.3%。
(三)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全年高加工度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0.6%,同比提高7.9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6.3%,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理性升级。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7.3亿元,同比增长 21.9%。其中,通讯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汽车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40.4%、18.5%、20.8%、19.7%、28.5%,合计实现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比重的44.0%,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完成生态环境投资43.6亿元,同比增长43.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980.4亿元,同比增长29.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四)财政金融运行较稳。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9.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2亿元,增长9.5%。金融市场运行稳健。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546.4亿元,较年初新增149.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135.2亿元,较年初新增137.8亿元。
(五)民生进一步改善。保障房建设有力推进。全年城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9954套,公租房(含廉租房)新开工4765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50户,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就业、物价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6.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068元、14092元,同比分别增长9.1%、11.2%。
然而经济运行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需引起关注:
一是工业经济困难较大。部分重点产业发展放缓。全市先进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1.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5%,三大产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0%,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9亿元,同比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2.0%,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去年0.1个百分点。二是投资下行压力较大。从项目来看,全年在建项目2826个,同比增长14.3%,比上年增速回落6.8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项目2230个,增长10.2%,增速同比回落17.1个百分点。三是楼市回暖尚需时日。全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8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2%,去年同期增长24.7%;实际销售金额74.1亿元,同比下降19.0%,去年同期增长33.8%。
二、明年经济走势展望
国际方面,美国经济继续扩张,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积极信号”,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经济有望继续改善。但欧元区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日本经济再现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南非、俄罗斯、巴西、印度经济基本处于负增长或1%以内的低增长状态。国内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1个季度稳定在7.4%-7.8%之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新的提高,但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8%,高于2014年0.5个百分点。
当前湘潭经济虽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较多发展机遇。政策方面:2015年国家可能扩大赤字规模,增加以重大工程为重点的基建投资,降息降准预期等等,这将有利于缓解我市投资项目和实体经济资金紧张局面,夯实经济稳增长基础。国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国企和价格改革,放宽基础和垄断性领域门槛,将大大激发我市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国家积极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和新产业组织形态发展,推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我市传统产业去产能化、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的节奏将加快,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有望继续提升。自身方面:从投资来看,重点投资领域增长较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均高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投资增速虽有所减缓,但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同时,吉利汽车首个新能源战略项目落户湘潭,威胜智能配用电产业园、上海大众汽车配件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长点正在培育和形成。从消费来看,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消费需求理性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望进一步增强。从工业来看,全年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原材料工业,工业继续向高端延伸,工业经济效益有望提升;加之有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笼子,随着其产能逐步释放,将有力支撑全市经济增长。从服务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重点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服务业发展有望提速。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在宏观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湘潭经济发展速度虽可能趋缓,但适应新常态下的 “稳中有进”趋势将得到延续。
三、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的工作建议
2015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实行负面清单、流程清单、监管清单管理制度,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市场成长环境,便利企业投资经营。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落实国、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国有企业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提升新型国企市场竞争力。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稳妥推进农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稳产增效。
(二)加快实施创新战略。当前,传统的产业和产品、传统的技术和管理已遭遇严峻挑战,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就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三)努力稳定投资增长。一是科学谋划重点项目。根据国、省的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科学谋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抓重大项目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提高项目投资的单位产出、综合效益和盈利水平,形成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二是深度激活民间投资。继续大力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创新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鼓励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建设;消除制约扩大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环境,降低民间投资成本,拓展民间投资的市场空间。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强化产业支撑,结合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把改造棚户区作为拉动投资与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四)全力破解要素制约。一是确保土地供应。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推进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加大用地报批力度,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确保大项目、好项目及时落地发展。创新征地拆迁和安置方式,解决好征地补偿等问题。二是缓解融资困难。针对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银行资金与企业、重点项目对接,降低融资成本,引导贷款资金向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早投放、多投放。三是化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局面,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职业培训,加强用工信息发布,为企业和劳动力提供对接平台。
(五)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提高社保水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推进“两房两棚”、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工程,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扩大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培训,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局面;对城市拆迁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三是促进居民消费。扩大以满足广大居民日常基本生活的大众消费;根据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多层次地培育和打造医疗、养老、文化、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蔡和清]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