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农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来源: 时间: 2015-03-1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潭农业生产坚持以党的十八精神和中央及省一号文件为指导,紧紧围绕“调结构,促改革、保增收、惠民生”的要求,努力提升“三农”工作水平,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年全市粮食获得较好收成,生猪生产稳定增长,蔬菜种植实现较快发展,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为132亿元,较上年增长4.5%。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7.65亿元,同比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132亿元,同比增长4.5%。从行业来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65.72亿元、7.52亿元、47.34亿元、7.15亿元和4.30亿元,分别增长5.02%、7.94%、2.10%、7.46%和22.47%。

  (二)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14年,全市在持续低温阴雨等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极端天气影响下,积极采取了早稻促熟和晚稻保穗等有力措施,努力克服了恶劣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夺得了粮食生产丰收。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24.98万亩,比上年增加4.52万亩,增长1.4%。其中,早稻152.06万亩,下降0.6%,晚稻159.71万亩,增长1.4%,旱粮10.56万亩,增长41.3%;优质稻面积达到210万亩,占水稻生产面积的67%,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总产量150.54万吨,比上年增加3.88万吨,增长2.65%。水稻复种指数达到190%,单产471公斤/亩,均居全省第一。

  (三)畜牧业发展前抑后扬,实现较稳增长。2014年,全市有养猪专业户21543户,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196个,年出栏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325个,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4%。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5月中旬触底企稳,5月下旬后开始反弹,进入6月份,生猪价格逐渐回升,畜牧业开始走出低谷,生产逐渐恢复平稳态势。全年出栏生猪572.79万头,增长2.0%,出栏牛和羊分别为1.29万头、9.9万只,分别增长12.2%和5.0%;出笼家禽925.19万只,下降1.0%。其中,鸡出笼925.19万只,下降1%;生猪存栏281.97万头,增长2.2%;家禽存笼966.07万只,增长1.8%。

  (四)蔬菜种植已形成新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菜蓝子”工程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市蔬菜基地、设施栽培增长较快。2014年,全市完成蔬菜播种面积89.24万亩,总产182.36万吨,产值42.24亿元,分别增长1.3%、5.5%和6.8%。2011年蔬菜产量首次超过粮食,达154.7万吨,2014年蔬菜总产量已经超过粮食32.82万吨,总产值超过粮食1.96亿元,在全部农业产值中占44.8%。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178家。今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15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12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家,市级97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616亿元,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消化了全市农产品资源,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大。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进城工作的人数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产业工人,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与进城工作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水稻直播和双改单现象呈发展趋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扩面稳产,保质增效难度大;土地流转机制仍然不畅,粮食生产抗自然风险能力低等因素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也在不断弱化,市级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太少。

  (二)市场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影响养殖户生产积极性。自今年年初以来,市场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出现亏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6月底,进入三季度后生猪价格触底反弹,养殖户有利可图,但由于生猪保有量较大,生猪价格并未出现报复性上涨,市场价格在成本区上下波动频繁。加之,近年来畜牧业疫病风险较大,动物疫病呈现复杂化,多元混合感染的发展态势,加之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影响农民的养殖积极性。

  (三)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市场带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接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目前广大农村基层农技队伍整体较为薄弱,加之工作经费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导致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快速推广,应用步伐放缓。

  三、相关建议

  (一)种植业方面。实施粮食产业提升工程,按照“稳面积、攻单产、提品质”的思路,坚持数量质量并重,重点打造5个连片10万亩的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同时,大力推广水稻低镉新品种,发展特色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等,切实抓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

  (二)养殖业方面。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工程,通过“四调”促进规模养殖、种猪繁育、肉品出口创汇走在全省前列。一是调区域。编制养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开展湘江沿岸1公里范转内的生猪养殖退出工作。二是调结构。重点发展种猪和草食动物,推进养殖结构从重商品猪生产到重种猪繁育转变,打造全省种猪繁育基地。三是调规模。坚持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从粗放散养向规模生态养殖转变。四是调加工。充分利用已有的养殖优势资源和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养殖业精深加工。切实加大品牌打造,确保沙子岭猪的市场开发有实质性突破。

  (三)休闲农业方面。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体建设,实施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工程,鼓励在城区周边、国省道沿线,连片成线发展以“韶之红”为代表的创意型,以花石湘莲节为代表的节会型,以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旅游型休闲观光农业。重点申报实施1000万元以上规模的国省农业项目,包括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高标准良田建设、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名特优新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基地、特色产业园建设、标准园建设、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科研等各类涉农项目。梅林桥城乡统筹示范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片和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已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和优美的环境资源,打造几家集科普、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谭迎花]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