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湘潭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力度,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湘潭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5.56亿元,较上年增长3.8%。
一、农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40.07亿元,增长3.8%;从行业来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105.32亿元、12.01亿元、102.5亿元、10.84亿元和9.4亿元,分别增长5.3%、8.8%、0.8%、7.7%和10.8%。
(二)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湘潭市全年播种面积327.6万亩,增长0.8%。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52.7万亩,增长0.4%,晚稻种植面积161.1万亩,增长0.9%,旱粮10.7万亩,增长41.3%;粮食总产量152.64万吨,比上年增加2.1万吨,增长1.4%。
(三)生猪生产效益提升。湘潭市全市出栏生猪554.29万头,下降3.2%;肉猪存栏272.21万头,下降3.5%。其中,存栏母猪27.9万头,下降5.1%。2015年,虽然全市生猪出栏量有所下降,但由于生猪市场价格的上涨,养殖户效益确大幅提升,彻底扭转了前二年连续亏损的不利局面,全年头均盈利在450元左右。
(四)家禽养殖稳步发展。全市出笼家禽949.87万羽,禽蛋产量为3.64万吨,分别增长2.7%和3.5%;
(五)蔬菜产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菜蓝子”工程投入力度的加大,全市蔬菜基地、设施栽培的占比稳步提长,加之全年气候条件较好,适合农作物生长,促进了全市农作物产量保持较好增长势头,蔬菜生产实现了较快增长,以确保市场供应。2015年,全市完成播种面积96.5万亩,总产196.89万吨,产值49.38亿元,分别增长8.1%、8.0 %、10.2 %,城区蔬菜主宗品种自供率达到86%以上。
(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挑大梁。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582亿元,增长11%。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350家,辐射带动农户总数的26%,耕地流转比例达4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七)精准扶贫见成效明显。全市192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清零”目标。实施“五大行动”精准扶贫,4.27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区和韶山市基本提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机制匮乏,遏制抛荒压力增大。由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绝大多数农民工外出从业和获取高额收入的愿望强烈,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紧缺,加上种粮成本的上涨,导致耕地抛荒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土地粗放经营现象严重。
(二)种植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影响。据业内人士测算,农民种植双季稻的收益在每亩1100元左右(含人工工资),效益的低下与务工收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带动面偏窄,与生产基地的产业关联度不够紧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扎实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骨干水利、农村新居、乡村道路等项目的推进工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成果。强化跟踪落实,抓好在谈项目的对接落实,促进项目尽快落地。
(二)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其关系, 赋予其更多的权利, 使之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经营中,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并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以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冲击。
(三)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个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转移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力度,拉长农业产业链,多措并举,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提高其附加值,将湘潭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和效益并重的优势。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谭迎花]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