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花垣经济回顾及2004年展望

来源: 时间: 2004-01-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非典”和洪旱等自然灾害双重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全年红。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574万元,增长12.6%,为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增幅位居全州首位,高出全州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1、三大产业全面增长,且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发挥主导作用。

    2003年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尤以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全年一、二、三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3%、71.67%、20.50%,分别拉动GDP增长0.99、9.03和2.58个百分点。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8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影响和带动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同步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446万元,增长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268万元,增长8.9%,其中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4.0%,金融保险业增长8.0%,批零贸易业增长7.0%,房地产业增长8.2%,其他服务业增长7.9%。

    2、两大需求双向拉动经济增长。

    前两年,由于投资需求不足,造成花垣经济仅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2003年,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明显。2003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58万元,增长11.2%,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3146万元,增长3.3%;集体单位完成投资1874万元,增长0.9%;个体经济完成投资6438万元,增长59.6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2003年花垣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生活补贴的到位,以及年底公务员的再次调资,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加,人们消费信心有所增强,即期消费上升,200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51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批零贸易业25338万元,增长6.7%,餐饮业2230万元,增长7.1%,餐饮业生意红火,说明“非典”疫情带来的影响基本消除。

    3、产业结构的改善,促使经济增速进一步回升。

    2003年,花垣县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产业结构由去年的“二一三”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8.57:41.72:29.7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高出第一产业13.15和1.14个百分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第一产业中优良品种有所增加,农业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向地方特色行业集中,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一批名优特产品、深加工产品不断增加,工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下降,而新型产业比重上升,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农业生产发展平稳,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

    2003年尽管遭受洪涝、干旱双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坚持“两手抓”,农业生产仍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533万元,同比增长3.4%。农业结构调整有所成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减少,比上年减少11.4%,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3.5%。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1025吨,增长2.3%,烤烟990吨,下降2.2%,水果10013吨,增长13.1%,全年生猪出栏14.4万头,下降3.7%,山羊出栏8.3万只,增长6.2%,水产品产量2894吨,增长3.7%。

    5、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对GDP推力强劲

    2003年,随着国际国内矿产品市场行情的好转及投资规模扩大的拉动,花垣工业生产呈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7171万元,同比增长2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71 %,拉动经济增长8.78 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以上工业高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384万元,增长26.8%,规模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增长,也给整个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非国有工业成为拉动的主力,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9989万元,增长22.3%,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3395万元,增长30.8%。三是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0.5 %,比去年同期提高2.3 个百分点。四是主要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锰矿石成品矿增长24.0%,电解锰增长5.5%,水泥增长14.3%,电解锌增长35.9%,硫酸增加了3.2倍。

    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38.0%,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随着工业企业活力增强,全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步伐有所加快。

    6、金融稳健运行,物价继续回升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592万元,比年初增加21160万元,增长12.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6441万元,比年初增加2786万元,增长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521万元,比年初增加10854万元,增长18.9%。

    物价进一步回升,全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上升1.8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10个百分点。

    7、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2003年,全县完成财税及基金收入9401万元,同比增长23.6%,财政支出19338万元,同比增长19.8%,确保了工资发放、重点支出、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

    8、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003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1078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12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人均为374元,增长22.2,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较快的主要因素。

    9﹑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

    一是地方财政收入有所提高,全年全县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166万元,同比增长33.7%,每亿元GDP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为72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7万元,同比增长13.4%。

    二是工业企业效益总体提高,12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745万元,同比下降50.6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05万元,减亏341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7701万元,增长140.8%,扭转了去年同期的净亏损局面,实现扭亏为盈。

    二、2004年经济展望

    2004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以及经济内在动力推动下,花垣经济仍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展望2004年花垣经济,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
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

    1、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持续,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将有利于2004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撑作用依然强劲,在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下,有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农村费改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又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增长。

    2、  扶贫开发和西部开发战略,给花垣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加上花垣城市打捆项目、319国道改造、边城广场、商业步行街、府豪房地产开发、微细铝粉颜料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对花垣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更加明显。

    3、  随着花垣及周边县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地区间经济协作和联系定会大大增强,花垣经济也会很快冲出地区封闭式环境的瓶口,逐步融入整个西部经济一体化之中,获得同等的机会进步和发展。

    4、  花垣经济内在活力不断增强,随着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投入的不断增加,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花垣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有所提高。

    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

    1、促进花垣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和短期性因素存在不稳定性,如“非典”隐患、电力短缺以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2003年花垣整个经济处于恢复性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上年较低的基数上的增长,随着对比基数的提高,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幅有一定难度。

    3、 2004年物价如何变化,也将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会影响其消费预期和投资行为。

    4、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统观全局,在有利因素主导,尤其是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开发项目相继上马以及增资效应的带动下,花垣经济建设定会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2004年花垣经济将会增长10%左右。

[湘西花垣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