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永顺县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团结奋战,顽强拚搏,努力克服“非典”和特大洪灾等重重困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预计全县2003年可完成生产总值11.09亿元,比2002年增长8%,比上年增速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8%。
(一)农村经济战胜自然灾害实现稳定增长
农业克服特大洪灾取得较好收成。面对超千年一遇的“7.8”特大洪灾,广大干部群众投入抗洪救灾,顽强拚搏,农业战胜特大洪灾夺取丰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24亿元,增长4.57%。其中农业产值4.47亿元,增长5.09%;林业产值0.78亿元,增长4.36%;畜牧业产值1.87亿元,增长3.36%;渔业因受到洪灾影响,实现产值984万元,比上年下降1.8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115万元,增长173.81%。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新解决6个村通公路、4700人饮水困难、5000人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8元,比上年增加78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元,比上年增加80元。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行稻田改制、退耕还草,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草食畜牧业,全县新开发猕猴桃1.5万亩,开发红提葡萄、油桃、早熟梨等时鲜水果5500亩,种植黄姜3600亩,商品菜5万亩,经作业占种植业比重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推广人工种草1.8万亩,完成黄牛冷配4100胎次,黄牛饲养量达到9.6万头,全年出栏牛2.7万头、生猪21.3万头、羊5.6万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农民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商品率提高4.2个百分点。全县农民外出务工6.1万人,创劳务收入2.6亿元,农民现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生态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前三年度54.7万亩退耕还林完成抚育补植并通过国家验收,2003年度19万亩退耕还林完成整地挖穴,2004年15万亩退耕还林提速任务完成炼山整地和树种结构调整规划。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新建沼气池1710个、节柴灶4288个。
农村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黄牛、优质水果、黄姜、猕猴桃、烤烟、油茶等产业开发办公室,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创新运作机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前港、奥瑞克、果王公司为龙头,通过科技引导、技术服务、全程管理、合同收购,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促进了黄牛、黄姜、水果等产业发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行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大户经营、公司运作,土地逐步向能人集中,向有实力的公司集中,涌现了自立山3000亩牧场、杉木乡2000亩牧场、石堤3000亩猕猴桃和600亩水果、羊峰200亩黄姜和200亩时鲜水果、王村孔坪300亩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土地规模经营大户。创新投入机制,制定信贷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方案,采取财扶资金贴息、建立偿贷风险基金,鼓励引导农民以信用贷款为主,加快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开发。
(二)工业经济在改革中保持较快增长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2%,实现增加值17382万元,增长11.2%。在前港公司、水泥厂、岚湖香料油厂、卫敷厂、大继成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下,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亿元,增长30.3%,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4.7亿元,增长9.13%,民营企业对工业增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完成产值7650万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量的51%,增长39%,增速高于整体规模工业7个百分点。汽车配件、棉纱、四氧化三锰、牛肉、水泥等产品销售畅旺,但总的工业产品产销率不高,仅仅为81.9%。
工业新上项目来势较好。按照技术改造与新上项目相结合的思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年完成工业投入2600万元。三星兴化薯芋皂素生产线竣工达产,大继成公司年产3000吨四氧化三锰生产线技改项目完工运行,奥瑞克黄姜加工、本草制药等生物药业项目开工建设。葛根素项目与深圳桥通投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水泥厂技改、辣椒素生产线、300吨山苍子油加工、松柏优质大米加工厂扩建、武陵牧业牛肉深加工等项目完成可研。
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加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民营化改造,通过资产变现、土地拍卖等形式筹集改制成本,安置职工,加快企业改制进程。妥善处理了烟厂、物资公司改制遗留问题,永纺、工艺厂、中药厂、药材公司、卫敷厂、水泥厂、一机厂、制砖厂、液化汽公司、民族线带厂等相继进入依法破产或解散程序,前港公司在推进“两个置换”的同时,正在着手股份制改造。截至目前,州调度规模工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16户,改制面达到62%。中药厂、医药公司等企业通过改制,盘活了存量资产,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501万元,增长33.76%,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5%。其中国有投资完成38534万元,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33946万元,增长23.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101万元,增长338.6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7万元,增长148.47%。集体投资完成2012万元,同上年持平;个体投资完成9845万元,增长12.85%。实现增加值1.1亿元,增长19.3%。张家界至罗依溪二级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本年完成投资10962万元,G209县城至柏杨段公路改造完成投资2200万元,首车至冗迪湖公路改造基本完工,完成投资400万元,高家坝城市防洪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本年完成投资1350万元,马鞍山水库、杉木河水库、弄塔和18座小Ⅱ型水库除险保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其中马鞍山水库、杉木河水库本年完成投资分别为529万元、540万元。
(四)第三产业克服“非典”影响持续增长
第三产业克服“非典”影响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1.66%,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
运输邮电仓储业保持稳步增长。交通部门客货运换算周转量为3031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移动通信、互联网成为消费亮点,启动了“小灵通”通信项目,全县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000户,互联网用户1500户。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8887万元,同比增长8.4%。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保持繁荣,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6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人们消费观念、消费领域、消费层次逐步更新,超市、专卖店、星级酒店、茶楼不断推陈出新,上半年旅游业因“非典”遭受重创,全县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21%、37%。下半年,抓住“非典”疫情解除和张家界至罗依溪全线通车的机遇,通过完善设施,强化促销,规范管理,旅游市场逐步复苏和回升,全年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00万元,分别增长19%、20.4%。主要是:一、加快景区建设。王村古镇公建房屋仿古改造基本完工,小溪景区公路硬化、游道建设竣工并通过验收,启动了毛坪旅游接待新区建设。老司城景区游道、码头建设和不二门公园入园道路、温泉宾馆改造工程竣工。完成张罗路沿线土家民居建设规划设计,启动了土家吊脚楼群建设。二、加强旅游促销。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走进永顺》专题片,邀请全国580家旅行社考察团来猛洞河观光考察,聘请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摄制《家乡有条猛洞河》MTV,协助举办“穿越大湘西”活动,成功举办永顺一中百年校庆暨社巴节,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亮点和魅力,提高了猛洞河旅游知名度。三、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组建旅游产业投资公司,将有效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启动了王村和老司城旅游项目融资工作。按照公司运作模式,对不二门景区开发经营权成功实行转让。组建小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顺了管理体制。积极开展“星级”酒店和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创建工作,旅游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611万元,增长8%。
金融保险运行平稳正常。2003年,各金融机构金融运行基本平稳正常,到年末,永顺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0.79亿元,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16583万元,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3亿元,比年初增加13368万元,企业存款7260万元,比年初增加907万元,增幅为16.6%,;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年初增加8138万元,增长22.7%,定期存款比年初增加5185万元,增长11.6%。居民储蓄存款在各项存款增幅中占80.6%。各项存款在各金融机构的分布为:农业银行27867万元,比年初增加4077万元,增长14.6%,占比25.8%。建设银行29271万元,比年初增加5921万元,增长20.2%,占比27.1%。农村信用社34347万元,比年初增加8189万元,增长23.8%,占比31.8%。邮政储蓄15395万元,比年初增加3332万元,增长21.6%,占比14.3%。年末贷款余额为9.38亿元,比年初增加6571万元,增长7.2%;今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为农业贷款比上年增加3076万元,中长期贷款比上年增加3524万元,今年新增存款存贷比为40.7%。认真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全面澄清了机关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逾期贷款和企业剥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底子。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开展信用村创建活动,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01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797万元,增长6.8%。
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保持稳步增长,分别实现增加值1457万元和16255万元,分别增长4.9%和8.2%。
财税克服不利因素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三家征收机关克服“非典”造成第三产业税源减少、营业税起征点调整、下岗职工税收优惠等政策性减税因素,克服洪灾造成农业税和烟叶特产税短收等不利影响,通过强化税收征管,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永顺县共完成财政收入5781万元,增长18.27%。本级收入、上划“两税”和所得税收入均完成预算目标。支出确保了重点,完成财政支出24909万元,增长11.58%,优先保证了工资发放、“非典”防治、防汛救灾、社会保障和支农等重点支出。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成立了会计结算中心,134个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纳入会计结算中心集中核算管理。政府采购中心启动运作,组织政府采购活动19次,采购金额210万元,节约资金20万元。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速度偏慢。。二是经济增长缺乏内力驱动和外力推动,持续快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产业建设尚未进入良性轨道,二产业中工业总量小,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招商投入不足,缺乏大项目支撑,经济发展后劲乏力。三是财政增收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就业压力大。由于财源建设滞后,财税增收难有较大突破,财政赤字和负债包袱近期难有缓解,财政调控能力弱,无力支持发展性的建设项目。就业容量小,失业和下岗职工较多,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四是洪灾损失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难,灾民建房任务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五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够理想。思想不解放,官本位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缺乏重商、亲商、惜商、安商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受利益驱动“五乱”行为时有发生。上述问题需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永顺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