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2003年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 时间: 2004-02-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在“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2003年国民经济运行特点

    三大产业全面增长。据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237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 ,增幅较上年提高 5.5个百分点。全年GDP运行走势呈“先低后高”态势。上半年由于受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及“非典”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由一季度的    0.6%降至上半年的零增长;下半年在“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及投资的有力拉动下,地区工业生产降幅趋缓,经济总量企稳回升,GDP增速由前三季度的6.7%提高到全年的    8.1%。全年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26483万元,增长3.1 % ;第二产业在投资的有力拉动下,实现增加值95634万元,增长7.6 % ;第三产业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发工资,促进消费等政策拉动下,实现增加值90262万元,增长1 0.3% 。全年全市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二产业的带动。其中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为51.9%,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1%,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分别拉动GDP增长3.5和0.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4.4 : 44.0 : 41.5调整为12.5 : 45.0 : 42.5,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与上年相比,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均上升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26万元,同比增长3.2% 。其中实现农业产值26803万元,增长2.0%;实现林业产值3990万元,增长6.1%;实现畜牧、渔、服务业产值9177万元、1257万元、68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3.3%、4.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向大规模、高品质、高效益层次发展,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逐步深化,吉首市在确保粮食生产自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蔬菜、果用瓜等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吉首市粮食播种面积9370公顷、同比调减680公顷,减少6.8%,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150公顷、同比调减240公顷,减少4.5%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560公顷,调减1020公顷,减少15.5%。蔬菜播种面积6020公顷、同比调增840公顷, 增长16.2%。二是在绿化苗木、花卉增长的带动下,林业生产发展较快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136公顷,其中防护林268公顷、退耕还林3333公顷、荒山造林3535公顷。三是畜牧、渔业生产形势看好。全年出栏肉猪9.9万头、增长2.1 % , 出售和自宰家禽100万羽、增长 3.4%,出售和自宰肉用羊4 . 3 1 万只、增长26.8% 。水产品总产量为1725吨,增长6.5% 。

    地区工业生产呈现下降。今年以来,地区工业生产受大中型企业改制的影响,下滑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尽管市属工业生产呈逐月增长之势,仍未扭转地区工业生产下降的局面。2003年,吉首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7660万元,比上年下降5.3 % ,其中地区规模型工业实现产值104151万元,同比下降12.5%。地区规模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1814万元,同比下降1.6%。

    市属工业生产持续上升。2003年,由于矿产品价格上扬及抓工业经济工作的力度加大,工业生产形势看好。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9606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较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市属规模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097万元,增长16.9% ;实现增加值15339万元,增长  14.0%。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有3种,下降的有6种。电解猛、锌、水泥,同比分别增长37.3%、13.8%、   3.5%;乳制品、交流电动机、塑料制品、果汁、复烤烟叶、 发电量,同比分别下降39.3%、52.7%、33.3%、        7.2%、2.4%、1.0%。从效益指标来看,29家规模型工业企业2003年末亏损9家,同比减少5家;产品销售收入36367万元,增长17.4%;利税总额2890万元,下降16.4%。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吉首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3年,吉首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86万元、同比增长44.1 % ,其中完成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36012万元、增长45.7%。市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500 万元, 增长84.4%,其中完成国有固定资产投资87347万元,增长1.1倍。市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231万元,增长52.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0284万元,增长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832万元,增长1.2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债及重点项目仍是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二是房地产增势强劲。全年吉首地区完成房地产投资38099万元,同比增长1.4倍;三是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进度加快。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76万元,同比增长8.7%,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5.1%。城市消费增长仍然快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9 % ,比农村市场增幅高1.2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热点集中体现在:一是与学生消费有关的电子出版刊物及音响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用品类等学习用品日趋高档化,深受学生青睐。二是“假日经济”消费明显。因受国家法定、传统节日及湖南旅游节的影响,与之相关的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以及餐饮业大幅增长。三是家居商品市场需求持续向上,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市场物价回升。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2.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4%。由于粮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它农产品价格和以它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扬,致使2003年食品类、豆类、油脂类、蛋类、水产品等价格持续走高,同比分别上涨7.6%、56.2%、12.6%、  22.3%、23.8%。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金融运行态势稳定。2003年,全市实现财税总收入13765万元,增长1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671万元,增长9.1%;全市财政总支出23315万元,增长10.1%。年末,市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3781万元,比上年增加57122万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6654万元,增加27141万元,增长18.2%;金融系统贷款余额390514万元,增加45360万元,增长13.1%。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434509万元、增长6.8%,累计现金支出1447046万元、增长10.0%,现金净投放12537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76 元、增长8 . 7% ,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5.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40元,增长3.5 %,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 元、同比增加62 元、增长3.4% ,农民人均纯收入1972元、同比增加91元、增长4.8%,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450元,增长8.1%。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2003年整体经济持续增长,但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不利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部分经济指标的运行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如下:

    1 、大中型工业结构性矛盾凸出。地区大中型工业经济结构单一,难以支撑G D P 持续增长。从结构上看,地区企业的赢利能力依然集中在少数企业中,如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州七一化工有限公司、州基信实业有限公司、吉首市化工厂等。2003年,这些企业受改制的影响,生产未能全面启动,导致了地区工业生产的下滑。市属工业产品结构也很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目前,电解锰企业支撑了吉首市工业的半壁江山,但电解锰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左右,价格很不稳定,一但市场行情低迷,必将导致市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2、民间投资不旺。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当大,远远高于消费的贡献。可吉首市作为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投资一直较为疲软, 所占份额较小。2002年全市民间投资12490万元, 占全部投资的19.4% 。投资过分依赖国有投资,国有投资又过分依赖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的国债项目,因而投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三、2004年展望

    2004年经济走势如何?我们认为2004年经济增速将保持稳步攀升的态势。

    从生产角度分析,第一产业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但吉首市农业仍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期,农副产品受市场价格制约较为明显,因此,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力度是有限的。第二产业主要看工业的发展,因为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近两年,地区工业发展受体制、结构及市场的约束,发展后劲明显不足。2004年,随着地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国企改革的逐步到位,尤其是打叶复烤厂二期工程的扩建及阳光碳素和老爹公司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工业的生产能力,工业经济增速将稳步回升;投资随着乾州新区开发及319高速公路的进展,经济增速会继续走强。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增发工资的双重促进下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需求在2004年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型的投资行为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应该注意,如果国有单位投资不能有效带动民间投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很难持续下去,经济发展将缺乏后劲;消费需求看好。从目前的消费趋势观察,2004年在投资的拉动下会继续保持上年的走势;地区外需求将随国家出口及周边地区经济步伐加快,会有所增加。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经济运行格局呈稳步发展态势,不会出现趋势性的逆转,但也不会快速上扬,预计国内生产总值为22.94亿元,同比增长8%。农业总产值4.4亿元,增长2.5%;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5.18亿元,下降0.3%,其中市属规模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16.0%;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增长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7亿元。增长9.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3元,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2031元,增长3.0%。

    四、2004年工作对策

    2004年,吉首市应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方面作文章。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步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是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发展。切实抓好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产品“产、供、销价”一体化发展,初加工抓群体,深加工抓龙头,将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本地特色,产品市场大。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作为龙头做大做强。二是发展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依托吉首市独特的民族风情、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鼓励农民开发生产本民族独有的手工艺旅游产品,指导农民主攻“名、优、特、鲜”农产品开发,着力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农村电网、公路的建设改造,建立与全省、全国接轨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和市场网络,并采取各种形式向农民发布信息,使农民在生产和流通中做到心中有数。

    2、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吉首市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况且目前来势看好,加快发展工业符合吉首的市情。一是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重点抓好开发锰锌的深加工产品。使吉首市矿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加速发展吉首市有比较优势的绿色有机食品、新材料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业。三是继续加大对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着力抓住抓好一批骨干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努力扩展工业经济总量。吉首市工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加大投入,重在提高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骨干企业不断地上规模、上水平,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四是把企业改制和启动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在加快企业改制的同时,想方设法启动工业生产,促使工业经济尽快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五是要抓好优势企业的满负荷生产。要加大对电解锰、电解锌工业企业的服务指导,主动帮助他们协调外部矛盾,利用电解锰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以高产求高效。

    3、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一是加快落实项目特别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如开发银行城市基础设施打捆项目、常吉高速和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项目、50万伏输变电工程等。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民间资本参与社会投资筹资。只有在狠抓国有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才能保持投资强劲的增长势头。三是精心策划一批高科技的招商引资项目。策划项目时要摒弃过来各单位各自为政的思想,要站在全市的高度上,把一些相关联的项目跨战线、跨行业捆绑在一起,把项目做大、做强;四是要加大对在建重点项目的服务力度。要成立专门的班子,对这类项目的引资、规划、征地拆建、环境治理、审批、质量监管等全面负责,为项目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老板引的进、留的住、发展的快。五是抓紧项目资金的落实。着力解决在建项目资金到位率,确保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减;六是加快乾州新区开发的步伐,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行政推进的办法,督促市直各局尽快南迁,掀起乾州建设新一轮高潮。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象征。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继续增加对教育、文化、卫生的投入。

[吉首市统计局 王永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