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全州上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处惊不变,从容应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克服了非典疫情,旱涝灾害,能源紧张等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呈现出运行平稳,发展加快,亮点增多,社会进步的良好势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经济增长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3年,全州经济总量(GDP)突破80亿元,达到82.2亿元,比上年净增6.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经济总量与省委省政府确定湘西州为全省扶贫主战场的1994相比,实现了翻番。全州经济增速达到8.1%,是1996年以来发展最快的年份,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人均GDP达到3100元,比上年增加239元,增长7.5%。全年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上扬,全年四季的增速分别为6.5%、6.8%、7.7%、8.1%,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
二、社会供给稳步发展,三大产业逐渐走强。
第一产业发展稳中趋升。全年实现增加值22.4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比上年高2.8个百分点,高出年初目标0.9百分点。农林牧渔四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3.4亿元、4.7亿元和0.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0.8%、14.8%、1.5%和1.2%。粮油作物生产灾害之年不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78.1万吨,油料8.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农产品产量:水果2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生猪出栏118.3万头、同比增2.9%;肉类总产量9.99万吨,水产品产量1.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8%和1.5%。
第二产业增长较快,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实现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11%,较上年快8.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推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工业渐脱困境,再现活力,全年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5.6%,增幅较上年回升14.2个百分点。重工业、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明显;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 19.8%,较轻工业快42.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35.9%。矿业、电力、化工行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1.1%,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柱;主要工业产品:锌精矿含锌量5.2万吨,增长42.8%,铁合金15.2万吨,增长16.7%;十种有色金属11.2万吨,增长32.5%,硫酸18.7万吨,同比增长73.5%,水泥55.27万吨,同比增长7.5%。得益于投资快速增长,建筑业增势喜人,全年实现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较上年高11.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同比增长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邮电通信发展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2亿元,增长17.8%,非典过后旅游业再造强势,通过一系列大型推介促销活动,旅游业强力反弹,全年接待游客275.7万人次,旅游收入3.6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35%,在社会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公共服务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其他服务行业共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1%。
三、三大需求全面提速,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逐步落实,国债资金陆续到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6.9亿元,同比增长39.2%,增幅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4.4个百分点,投资总量相当于“九五”期间全部投资的64%;占建国以来全州投资总额的19.5%。国有投资、个体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较上年分别增长39.7%、27%和118.4%。重点项目成效显著,实际完成投资28亿元,比上年净增5.6亿元,增长25%,一批基础设施及产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启动了县城电网改造和泸溪22万伏输变电站建设;常吉高速公路州内段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凤大公路开工建设;县际公路改造完成309公里;张罗公路全线贯通;碗米坡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保靖22万伏输变电站和农网改造二期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和高家坝防洪水库工程相继竣工投产。资金到位情况较好,与投资保持同步增长,全年国有投资资金到位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8.9%。
消费市场继续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通讯、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城市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住宅销售额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消费增长15.7%。
在市场及政策多种利好刺激下,全州对外贸易止跌回升,发展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8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
四、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体制创新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3年全州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三大产业结构为27.2:36.3:36.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6个和1.4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趋向合理,经作物面积首次超过粮食播种面积,粮经播种面积比为0.79:1,林果业、畜牧业和经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4.4%;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在柑桔、猕猴桃、山羊、烤烟等支柱产业建设不断扩大的同时,黄姜、百合、茶叶等特色经作物取得新的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10家州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拓展。
企业改制进展加快,全年共有88户企业已经或基本完成全年改制任务,超额完成年初48户国有企业改制目标,全州国企改制面达到60%。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改制,企业的内在活力不断迸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提升力量,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比国有工业发展快1.5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五、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不断加大召商力度,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着力营造良好引资氛围,创新招商模式,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实施内联引资项目133个,合同引资总额23.1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7.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引资结构不断优化,引进省外项目78个,合同引进省外资金20.9亿元,占全部合同引资总额的90%,产业建设项目比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取得突破,全州新签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资152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
六、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工业生产逐步走强,企业效益较上年大幅提升。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1.9万元,产销率为101.9%,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2亿元,同比增长147%,整体亏损局面得到改观,实现利润总额3116万元,比上年净增4800万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不断攀升,达到78.1%,较上年提高28.3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下降势头得到扭转,全年完成财税总收入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财政支出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吉首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9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4元,增长8.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达到两位数;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401元,比上年增加76元,增长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7.9亿元,比年初增加12.2亿元,增长21.9%。
七、金融形势运行平稳,价格水平有所上升。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4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17.1亿元,增长19.8%,比上年多增3.2亿元;企业存款增长较快,年末存款余额20.7亿元,比年初增长25%。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0.9亿元,比年初增长9.7%。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8%,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和食品类指数快速上扬,比上年分别上涨9.3%和5.6%;零售物价指数上涨1.3%;受需求增加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逐步攀升,全年工业品价格指数较上年增长102.6%。
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协调发展初现成效。
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实施州以上科技成果38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5户,全年全州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达7.6亿元。教育改革继续深化,进一步调整了教育结构。在稳定义务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加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贫困家庭失学学生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成功阻击了非典疫情侵蚀,农村医疗合作试点初见成效。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建设开始起步,文艺创作一片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吉首大学成功承办了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继续扩大。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退耕还林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139万亩造林任务;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全年资金投入达到1500万元;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社会保障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资金有所好转,全年争取上级资金3200万元,较上年增长150%, 800万元州县市配套资金到位良好。全州低保人数达到9.2万人;医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参保对象达到10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达到24.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2003年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应清醒的看到,经济发展较快主要受政策性、外部性等因素拉动,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还不强,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过高。据初步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消费,工业生产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次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制约仍未得到有效化解,龙山烟厂、湘酒鬼公司的低速低效局面亟待改观。另一方面电力相对紧张,劳动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一些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展望2004年,随着外部环境进一步好转,国家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只要我们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三化”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努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