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和服务力度,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整治农业经济环境秩序,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克服和战胜了"非典"、前涝后旱等严重灾害,全年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实现农林牧渔服业总产值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1.1亿元,增长0.8%;林业产值4.5亿元,增长15.0%;牧业产值9.0亿元,增长1.6%;渔业产值1.1亿元,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增长8.7%。
一、农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盘点2003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五个明显特点:
1、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色产业有新发展。2003年湘西州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同程度调减,稻田改制改种水果、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近20万亩,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农业结构调整态势初步形成。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62.0千公顷,与上年比调减 7.9 %,其中粮食、油料、烟叶播种面积分别为202.4千公顷、64.6千公顷、12.0千公顷,分别下降 6.6%、11.1%、9.3%;产量分别为780858吨、86921吨、17802吨,下降0.6%、0.2%、10.7%。各地在确保粮食生产自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 药材、蔬菜、瓜果类面积所占比重增大,分别由上年的1.1%、12.4%、1.6%,增加到1.5%、13.1%、1.8%。积极实施优质种苗工程、集雨节水旱作农业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水稻、玉米双杂率达90%以上,大力发展优质稻,推广超级稻、玉米新品种及规范化早播技术、豫薯868高产栽培技术。稻谷、玉米、红薯亩产分别增加10公斤、21公斤、8公斤。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新发展。年末果园面积46.36千公顷,增长6.0% ,水果产量26.9万吨,增长10.5%。全州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果业,以烤烟为主的特色经作业等支柱产业继续壮大,国道沿线、河道岩岸、8县市郊区的瓜菜和林果产业带以及中高海拔地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来势很好。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泸溪县以金旭公司和湖南立达人股份有限公司为加工和技术依托,加快发展黄姜产业,逐步形成浦能环线公路沿线黄姜开发环形带和洗溪镇、良家潭乡、八什坪乡黄姜开发“金三角”。龙山县已初步形成以洗洛、兴隆街、桶车、石牌等乡镇为主的百合种植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种植、营销、加工大户,出现了“喜乐”、“天食”等一系列获得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银奖的名优产品 。古丈县的茶叶、保健食品产业,凤凰、永顺两县的时鲜水果等同时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2、退耕还林如火如荼,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03年全州再掀退耕还林热潮,退耕还林如火如荼 ,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更新合格面积9.6万公顷(145.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造林面积9.3万公顷(138.8万亩),退耕地还林造林中退耕造林4.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4.5万公顷;完成世行工程造林0.2万公顷、长防工程造林0.1万公顷,完成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兑现数的99.9%,完成发放生活补助费兑现金额的99.9%。湘西州退耕还林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李育材副局长、省长周伯华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州在以粮代赈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建设中采取了得力措施:一是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领导包乡负责制和技术承包责任制,州、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二是坚持“四个结合”。即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相结合;与生态旅游建设相结合。 三是抓好种苗基地建设。2003年全州完成林木育苗1.3万亩,在种苗工程建设中着力调整树种结构,使育苗树种向多样化、多效益方面发展。四是出台了退耕还林抚育管理办法,落实林木抚育管护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由于管理到位、措施得力, 退耕还林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州域生态状况,推进了湘西州国土绿化和生态州建设进程,促使林业产值增幅在2位数以上,对一产业增加值增幅贡献率近达三分之二, 为全州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加快了湘西州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3、种草养畜来势强劲,规模大户逐年增多。湘西州通过近几年来对种草养畜的实验示范,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广大农户积极争取创办种草圈养草食性牲畜专业示范户。当前草食牲畜饲养逐渐由分散饲养方式向适度规模饲养方式转变,规模饲养户逐渐增多,规模养殖效益日益明显,种草养畜来势强劲,已成为全州养殖业的热门,正朝着湘西州农业结构调整一大主线方向发展。据统计全年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8万头、54.5万头、98.1万只,增长0.5%、1.3%、1.9%,其中:出栏肉猪、牛、羊分别为117.4万头、7.0万头、42.4万只,增长2.2%、6.3%、2.0%。年内完成人工种草面积12.1万亩,完成计划数的120.9%,全州共有牛羊规模养殖专业户4363户,其中养牛专业户772户,户平养牛12.4头,养羊专业户3591户,户平养羊79.4只。古丈县委、县政府把种草养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来抓,结合退耕还林,推广林下种草、林-草-羊-沼气生态家园建设模式,2003年已发展养羊100只以上的示范户达350户,龙山、泸溪、凤凰、花垣、永顺、吉首、保靖等县市先后扶持发展了一大批种草养畜示范大户。
4、名特优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8015吨,比上年增长1.5%。为进一步发展湘西州渔业生产,提高渔业生产效益, 各县市水产部门积极探索,创办网箱精养名特优水产示范点,发展网箱533口,面积达0.9万平方米。古丈县在省畜牧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凤滩库区栖凤湖实施网箱精养名特优水产项目,建网箱27口,引进美国斑点叉尾鮰、工程鲫、武昌鱼、罗非鱼等名优品种,带动库区40户移民从事网箱养殖。吉首市河溪镇河溪村杨久文从事网箱养殖叉尾鮰,两口网箱收入达1.96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有15户农户在河溪水库发展网箱养殖。
5、农业服务体系得到加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农技示范站建设进展顺利,林木山椪柑协会、竿子坪蔬菜协会、老爹公司的猕猴桃协会等专业协会应运而生;“湘西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花垣、龙山、吉首、凤凰、保靖县市先后挂牌成立“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有一定进展,龙山、永顺、凤凰、保靖等县市已建立县级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
二、当前农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农业基础仍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灾害频繁发生;二是上"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小,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起步慢、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仍较突出; 三是造林成活率不高,人畜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退耕还林管理抚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林牧矛盾仍然突出,尽管各级政府在推广种草圈养牛羊养殖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真正完全种草圈养的不多,大部分是半牧半舍养殖,对当前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产生较大冲击。
三、发展农业经济的几点建议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一号文件,文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一号文件”共22条,九部分,包括: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为认真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湘西州农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机制,解除一切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激活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古人日"重农兴邦,治国之本"。没有农业的连年丰收,就没有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新时期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开发,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国家公职人员、民营企业主、城镇居民等带头创办农业企业,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格局。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积极采取股份合作、租赁经营、联合经营、买断经营、返租倒包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各种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继续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如既往的继续大力扶持发展如:喜阳集团、老爹公司、闻得福油脂集团、吉首打叶复烤厂、吉首万宝山乳品厂、泸溪皂素加工厂等重点龙头企业,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二是加大农业产业内部调整力度,牢固树立市场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知本农业(知识为本农业)等现代新型农业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用市场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把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作为调整的重中之重;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树立"品牌"效应(如“大湘西黄牛”、“大湘西山羊”等品牌);四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根据不同县市条件和产业优势分类重点发展时鲜水果、药材、茶叶、烟草及草食性(圈养)畜牧等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如苗木花卉、反季节大棚蔬菜、优质大米等)。
3、 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农业服务功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一号文件”亮点之一就是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 ,如: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将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2004年湘西州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及农田水利建设步伐,采用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涉农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调查了解市场变化,多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生产、防治各类病虫害,鼓励和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供、销一条龙优质服务。
4、着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扶贫攻坚工程,努力提高生态效益、扶贫效益,不断壮大农业整体资源优势。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 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好事,不仅可极大地改善州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治理农业水患灾害,而且会产生极大的生态效益。当前要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造林的同时,做到封退并举,管护并重,加强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且处在幼林阶段的荒山和耕地进行有效管护,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加快扶贫攻坚速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开发机制,变贫困式扶贫为开发式、产业化式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立农民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壮大贫困地区农业整体资源优势。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