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湘西州6项经济指标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前10位

来源: 时间: 2004-03-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去年湘西州6项经济指标排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10位,位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投资速度加快,总量和增速分别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10位和6位 。

    2003年湘西州投资建设力度大,来势好,一批基础设施及产业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9亿元,增长39.2%,与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投资总量和增速位次由上年的11位和19位,分别上升为10位和6位,远超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山(投资额35.1亿元)、昌吉(增速36.2%)仅次于湘西州,分别排11位和7位。2003年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投资总量和增速排湘西州前9位和5位的州见下表:            

     二、旅游异常火爆,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分别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4位 

     2003年,湘西州旅游经历了年初的繁荣、年中的打击、年末的恢复与振兴。在州委、州政府的关怀下,全州上下形成了强大吸引力的旅游攻势,走出了非典阴霾,旅游人次大增,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年接待旅游者275.7万人次,增长9%;旅游总收入3.64亿元,增长35%;接待旅游的外国人及港澳台胞2925人次,旅游创汇158万美金。与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湘西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速分别排4位,位次比上年大有提高。旅游人次排位仅次于湘西州的是西双版纳州(249.8万人次,排5位)。2003年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旅游人次数及旅游收入增速排在湘西州前3位的州见下表: 

     三、消费十分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6位 

     湘西州消费市场一扫非典时期的凄凉。旅游购物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土特产品、工艺品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商场、餐馆、娱乐场所人气大增,各路商贾云集,成交活跃,促进了湘西州消费市场的繁荣。2003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与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湘西州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次由上年的7位上升为6位。排在湘西州前5位的州是:延边(74.6亿元)、凉山(61.4亿元)、伊犁(36.8亿元)、红河(49.8亿元)、大理(47.5亿元)。仅次于湘西州的是恩施州(38.8亿元)。 

     四、外贸优势凸现,出口总额及增速分别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7位、9位 

     受市场需求、工业品价格走强的影响,为湘西州相关行业出口创汇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03年湘西州出口总额为8886万美元,增长28%。与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湘西州出口总额及增速分别排7位和9位。仅次于湘西州的是巴音郭楞州(出口总额4100万美元)、红河州(增速26.5%),分别排8位和10位。2003年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口总额及增速排在湘西州前6位和8位的州见下表: 

     五、财政增收明显,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8位 

     2003年湘西州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增长18.2%。与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湘西州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位次排8位,与上年持平。排在湘西州前7位的州是:西双版纳州(30.3%)、红河州(28.9)、迪庆州(26.8%)、昌吉州(22.1%)、阿坝州 (20.8%)、海南州(20.2%)、凉山州(19.3%)。 

     六、存贷储上升,金融存款、贷款、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分别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10位、7位、10位 

     2003年湘西州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4亿元,全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0.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8%和9.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7.9亿元,增长21.9%,增速排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4位,仅次于巴音郭楞州(59.3%)、甘南州(35.5%)、黔西南州(22.8%)。2003年全国2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金融存款、贷款、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排在湘西州前9位、6位和9位的州见下表:

     2003年湘西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6项经济指标排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前10位,确实不易。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湘西州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较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仍有差距,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等都存在有一定差距,有些经济指标还很滞后。只要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能够看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借鉴和弥补,加快发展,湘西州经济超前发展将会早日实现。我们深信,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湘西州2004年的经济发展一定会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秋天。

[湘西州统计局  杨明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