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粮食生产供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04-05-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明确要求:集中力量把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主要用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身上,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对 本地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供应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为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湘西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本文拟就当前湘西州粮食生产供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次探讨,供参考。

一、粮食生产供应的现状

    1、基本情况。2003年湘西州耕地面积196.4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0.89亩。全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5%,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6%;粮食产量78.09万吨,农民人均粮食产量353公斤,退耕还林工程2003年粮食兑现14.8万吨,农民人均粮食实际占有量431公斤 。全州粮食购销企业2003年购进粮食14.22万吨(原粮,下同),其中直接从农民手中购进10.47万吨,占73.4%,从省外、省内系统外购进1.1万吨,占7.7%;粮食销售23.61万吨,购销比为0.6 :1;年末粮食库存20.2万吨,其中商品粮11.7万吨。

    2、粮食基本实现自足。 近些年来,湘西州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等手段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和供给已由过去的供给不足,发展成为正常年景下州内粮食供需平衡,部分年景略有节余的局面。据湘西州农村、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表明:按总人口计算,2003年人均粮食实际消费量为325公斤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支出93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支出372公斤),而当年湘西州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61公斤(人均产量294公斤、退耕还林人均补助粮食56公斤、年末年初人均粮食结存差额11公斤),大于消费量36公斤,粮食自给率为111.1% 。

二、当前粮食生产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湘西州的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这个平衡是建立在全国粮食供应充裕、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多(占总量的16%)、州内粮食生产风调雨顺、粮食库存尚有结余、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基础之上,平衡的基础非常脆弱,粮食问题不容乐观。 当前粮食生产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粮食生产量低于粮食安全隐患值。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湘西州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年年下降。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141.82千公顷减少到2003年的130.92千公顷,平均每年递减2%,粮食种植面积由1999年的241.93千公顷减少到2003年的202.38千公顷,平均每年递减4.4%。2003年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粮食生产量294公斤,人均粮食生产量比全国、全省分别少40公斤、73公斤,低于粮食安全隐患值56公斤(粮食安全隐患值为人均粮食生产量350公斤)。 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2003年湘西州人均粮食实际占有量361公斤,低于世界粮食危机线的人均占有量 370公斤。

    2、粮食生产条件差,效益低。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手段大部分地方仍以人畜力为主,生产的自给和半自给的比重比较大,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商品率比较低。稻田单块面积小、分散,作业半径宽(普遍在4-6公里),导致农民劳动强度大。据对湘西州龙山县18个村民小组的调查,共有稻田面积745.74亩,而丘块却有1187块,平均每个丘块仅0.63亩。该县红岩溪镇田家村四组有5户农民的8.2亩稻田远在30里之外的农车乡花桥村;另如,古丈县全县耕地面积为8.57万丘块,平均每丘块面积不足0.4亩,生产成本及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永顺县有一个村,由于半坡上的田块太小,打谷机只能放在坡脚,然后来回地背稻谷下来打,一天下来,只能打1亩多稻谷。据对泸溪县调查测算,该县农民每种一亩稻田,生产成本为400元,而每亩稻谷收入仅382.5元,剔除成本后,每亩净收入为-17.5元。由于湘西州粮食生产条件环境差(主要是山区),造成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难提高。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收入是支出之源,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生产投入的增加。据统计,湘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张家界、怀化相比差额由2000年的920元、453元、540元,增加到2003年的1132元、463元、631元,差距在拉大。农业投入也在减少。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3年湘西州农民一产业家庭经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9.2%下降到18.9%,下降0.3个百分点。近年来湘西州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欠帐较多,水利设施基本上是70年代修建的,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全州有330座病险水库(其中:中型水库19座、小一型水库82座、小二型水库229座),2002-2003年农作物成灾率达14.1%、21.1%;2003年第一产业(按增加值计算)劳动生产率为852元/年人,比全省、张家界、怀化分别少502元、187元、310元;每公顷粮食产量为3858公斤,比全国、全省、张家界、怀化分别少495公斤、1534公斤、570公斤、1075公斤。

    4、粮食企业有效供应缺口大。近年来湘西州粮食库存降幅较大,据粮食部门统计:可周转的商品粮库存量由2000年的21.5万吨,减少到2003年末的11.7万吨,平均每年递减22%,2003年粮食购销比为0.6 :1,既40%粮食销售是动用库存粮。2004年全州预计退耕还林需补助粮食23.6万吨,而目前湘西州粮食部门能提供的粮食有效供应量只有6.7万吨,缺口高达16.9万吨,占三分之二多。

三、对策建议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稳定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面对当前这一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站在长远、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了粮食生产供应的监测调控,针对湘西州的实际,当前我们需要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湘西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多地少,本已稀少的耕地,理应作为宝贵资源备受保护。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侵占耕地、侵占良田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耕地面积年年递减。据统计2000-2003年按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98、0.96、0.92、0.89亩,2003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当前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农民权益,防治农民失地失业。

    2、稳定粮食生产,把握好粮食安全的"底线"。湘西州要完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当前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但是,也不能听任粮食产量继续下滑,要强化粮食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中粮-经、粮-果关系,农民外出打工与耕地抛荒(或隐形抛荒)关系,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等关系。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采取农村股份合作、租赁经营、联合经营、买断经营、返租倒包等形式,加快引导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食生产。湘西州粮食安全的"底线"应该是:近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阶段)粮食生产总量应达到80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应达到205千公顷(310万亩左右),单产在每公顷3900公斤以上,即使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50公斤,其中人均粮食生产量300公斤,退耕还林人均补助粮食50公斤;远期(2008年退耕还林结束后)为使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50公斤,粮食生产总量应达到96万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008年总人口达到274万人)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200千公顷(300万亩)左右,单产在每公顷4800公斤以上,即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农业科技的投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来实现。

    3、加大农业基础、科技投入,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环境,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发展的科技进步能力, 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同时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伤农行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环境。

    4、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湘西州贫困山区的扶贫攻坚力度。上级部门在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中,应考虑到湘西州是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直补"标准应高于粮食主产区。在粮食风险基金的分配上,上级部门即要保重点又要让利于贫困地区,新一轮粮食风险基金包干中,考虑到湘西州财政困难的现状、和自身无法消化的因退耕还林所造成的粮食供需缺口等因素,增加湘西州包干基数,并取消包干中的地方配套。

    5 、建立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能力。粮食储备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后备物质力量,是粮食商品流通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关键时刻,要依靠粮食储备来平抑市场,满足供应。 当前, 中央、省储备粮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而地方储备粮体系尚未建立。当前应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内粮食总体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粮食储备, 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