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不是梦 竞把神话变现实

——龙山县百岁老人调查感悟

来源: 时间: 2004-05-1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百岁老人是高龄老年人口中一个特殊群体,寿高百岁既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和向往,也是我们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文明昌盛的表现。调查研究百岁老人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龙山县百岁老人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龙山县百岁老人基本概况

    截至2003年12月30日,龙山县有17位百岁老人,其中:100岁1人,101岁7人,102岁1人,103岁3人,104岁4人,106岁1人;女性16人,男性1人;百岁夫妻一对。目前17位百岁老人身体都还比较健康,不但神智清楚,记忆力还特别好,大多数是四世同堂,儿女们非常孝敬他们,个个心情愉快。百岁老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3‰。他们都享受到了国家每月给予200元的长寿保健津贴补助,每当他们领到长寿保健津贴时都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要是在旧社会,我们那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二、通过调查龙山县百岁老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长寿秘诀有七个方面:一是态度和蔼,性情温和,不乱发脾气,待人宽厚,心胸开阔,与世无争;二是饮食以面粉杂粮为主,不偏食,不过食;三是少喝酒,少吸烟,少饮茶;四是好动不好静,一生爱劳动,逍遥自在为乐趣;五是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起居有规律;六是与子女和孙子女的关系融洽,受到晚辈的敬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扶养;七是团结友邻、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如:在调查到白杨乡新林村百岁老人田志云时她说:她8岁到李家做童养媳,在李家生育6男2女,丈夫英年早逝,留下8个儿女,由她一个抚养,几年后8个儿女先后病逝,当时她年近花甲,不仅在精神上接二连三的受到打击,而且身体上也经受了很大的折腾。当她讲起这段辛酸的往事时,似乎很伤心,但没有使她恼火,她说“我要是想不开,早就气死了”这充分说明田志云老人长寿经验是保持心情快乐,想得开。

    2、一是百岁老人中有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恩爱百年这是少有的(他们现在居住在龙山县他砂乡半南村,男名叫魏世忠、女名叫向玉香);二是百岁老人中有一位中共党员,目前她的党龄有52年,名叫李树芝(现居住在龙山县里耶镇大板村,出生于1901年11月,1952年入党)她非常热爱共产党,不管任何时候开展党员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并自今如此;三是百岁老人中女性比例优于男性(女性占全县总人口的0.029‰,男性占全县总人口的0.0018‰)。

    3、通过对8名百岁老人饮食习惯的了解,她们各不相同,有的粗茶淡饭,常年吃素,有的却每天非酒肉不饱。但她们有一相同之处,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什么环境总是保持乐观情绪,想得开。从中可以看出心理情绪的愉快和想得开是来自生命平衡法则的自然要求。

三、就情绪愉快和想得开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以之共勉

    保持心情愉快对一个人长寿来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怎样保持心情愉快,达到想得开谈三点看法:

    1、增强愉快心理: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有欢乐也有悲伤,要学会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并采取有效方法,从复杂的心理忧郁中走出来,例如悲痛烦恼时去公园走走,听听音乐,做些体力活动,有助减轻心灵创伤;或者投身于工作之中,以冲淡不愉快情绪和悲伤心情,或者让不愉快情绪发泄出来,向亲友或可信朋友诉说,不让怒气积压在心中。 

    2、培养乐观情绪:要树立“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三乐精神,这是人生最难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自我感觉愉快,才有欢乐。一个人具有“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人生观,才能“自得其乐”充满勃勃生机。精神心理状态对健康长寿的影响是显著的,精神情绪对人体健康和衰老起着关键性作用。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精神营养。古人曰:“忧则伤身,乐则长寿”。要学会自我珍重,努力培养安定而乐观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引起情绪波动。多体谅别人,多看别人优点,不要苛求别人,要心胸开阔,心境平静,欢乐的情绪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3、寻找欢乐情绪:良好情绪靠自己主动去寻求,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经历了不同时代,回忆往昔,都能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国家不强,哪有老人的幸福。老年人言教、身教,以老有所为责任感,教育后代,把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成是一项社会责任,这样,就会感到晚年生活丰富而充满乐趣,不至于产生失落感。只要顺应自然,相信科学,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必然处之泰然。
                       
[龙山县统计局彭南萍 县老龄办石昌辉  田海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