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靖县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特别是通村路攻坚以来, 全县的交通运输状况明显改善, 目前已有9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县公路线路300余条,通车里程1180余公里。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前道路交通事故最大的隐患。
一、非客运车辆载客的现状
1、客运车辆载客线路和地域发生了转移,由县城转向了农村,由国省道及县域主干道转移至县乡道、乡村道。在那些所谓“山高皇帝远”,管理难到位的边远乡镇农村里,每逢乡镇墟场赶集日,场头场尾停满了农用车、拖拉机。担负着场上近千余人的运输任务,它们中的90%以上车辆穿梭于县乡道和镇村道,辗转于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之间。
2、从事非客运车辆载客的车辆及驾驶员发生了变化,车辆车型、驾驶员的成份逐渐趋于单一化。原来的拖拉机、微型小货车、农用车等多种车型并举的局面已经打破,形成了以农用运输车为主要车型的载客格局。驾驶员队伍更是以农民个体为主体。据调查2003年,全县非客运车辆参与载客的约为420辆,其中农用运输车为300余辆,占非客运车辆载客的72%。非客运车辆载客中95%的驾驶员为农民个体户。
3、从事非客运车辆载客营运的车辆老化严重,车况普遍较差。调查表明,在参运的非客运车辆中94%的车辆连续使用期限达8年之久,绝大多数车辆没有按时进行专业维护和保养,加之长期在等级低下的道路上颠簸,车辆关键部件老化,车况普遍较差。
二、非客运车辆载客的原因
1、经济不发达,农民不富裕是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形成并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保靖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县,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处在贫困线以下,过着清贫的生活,老百姓无能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客运车辆。于是,相对便宜的拖拉机和农用车便是农民首选的交通工具。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农村线路上较少的客运车辆,远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要求,运力和运量矛盾日显突出。农民外出或进城,贩卖农副产品,要走出大山,要把农用生产物资运回大山,把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运出大山,就只能依靠农用车和拖拉机这些车辆。
2、公路建设滞后,公路等级低下是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生存并发展的原因之二。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财政入不敷出,宽广直平的高等级县乡、镇村公路根本不可能修建,就连标准柏油路也无法实现。加之受山区特定地理、地形的制约,全县公路多是依山走势而修。因而坡陡弯急,沟深路险,公路等级低、路况差。绝大多数乡村公路达不到客运车辆安全通行的条件,客运车辆根本不能行驶,只适宜农用运输车、拖拉机行驶。受此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的道路运输就只靠农用车和拖拉机。这就是非客运车辆载客在农村能够根深蒂固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县乡道、乡村道等级本身就普遍低下,加之缺乏必要的养护,在人为破坏和雨水、山洪的冲刷下,毁损严重,路面极其不平。即使少数农民有能力购买客运车辆,也不愿去买,因为购一辆新客运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车辆折旧相当快,跑上两年以后,车辆损坏极大,且成本回收慢,相比之下,购置农用运输车或拖拉机跑这些乡村路,车辆寿命要长得多,且投入成本低,因此,非客运车辆载客在农村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因为贫困,农民不得以淡薄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是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三。因为乘坐农用车比坐客运车辆实惠得多,票价比较便宜,且能保证农副产品货随人走,所以老百姓也十分愿意乘坐农用车和拖拉机。即使意识到了乘坐非客运车辆的危险性,但受农村运输条件的制约,为了实现自己的运输目的,不得已搭乘农用车和拖拉机。
4、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是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原因之四。由于多数行政管理部门极其工作人员对非客运车辆载客认识不高,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多强调客观原因和客观条件,以同情心默许其任其发展,而交通运输职能管理部门在管理或整治过程中往往厚此薄彼,即重国省道以及县域主干道的整顿,而轻县乡道、乡村道的治理;重集中专项行政整治,而轻日常路检路查管理;重从严从重处罚,而轻耐心细致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存在并得以发展的主观原因。
三、治理非客运车辆载客的对策
根据本县目前的交通运输状况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些车辆要全面取缔很不现实,但又不能任其发展,因此只能加强管理,规范运作。
1、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购买客运车辆,发展农村客运事业。让车况良好的客运车辆以较明显的优势将非客运车辆在客运线上挤垮,并取而代之。一是通过对营运线路牌发放的控制来逐步取缔非客运车辆客运;二是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对客运线路审批实行资质评定,杜绝热线热、冷线冷的客运现象发生,给予冷线客运的车辆一定的扶持和优惠,保持整体运力与运量的平衡;三是通过在费税、资金方面对农村客运线上的客运车辆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客运运输。
2、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把非客运车辆载客治理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将其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发生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位人实行政绩考核一票否决。
3、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交通法规,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紧紧围绕非客运车辆载客这一现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把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街巷学校,深入到各客运车辆单位及个体运输户,给广大群众讲法规、讲政策、组织学习交通安全常识,不断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同时经常组织驾驶员进行职业培训,召开联系会议,宣讲安全常识。组织驾驶员参加交通肇事犯罪分子的公捕、公审会,参与一些重特大交通事故典型案件的分析,帮助解决思想根源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修正忽视交通安全的错误。
4、明确职责,建立非客运车辆载客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首先加强源头管理,即加强非客运车辆驾驶员和机动车属地管理,按照国务院“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严格主管和监管责任,做到责任落实。坚持村、乡(镇)、职能部门三为方针,逐步建立治理非客运车辆载客工作的长效机制。
[保靖县统计局 彭书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