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增收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时间: 2004-07-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焦点在农民,关键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增收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使人民生活从贫困走上温饱,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泸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53元增加到2003年的1249元,年平均增长9.3%。实际增长5.5%(剔除价格因素)。

    (一)非农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调整效应逐步显现。农民的农业收入不断弱化,非农经济在农民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增强。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非农业生产收入为584元,加上非生产性收入282元,非农经济收入866元,为全部纯收入的69.3%。从生产性收入看,非农业生产收入占全部生产性收入的60.4%,而农业收入仅占39.6%。两者所占的比重由2002年的42.8%:57.2%上升到2003年的60.4%:39.6%。非农经济收入比重的上升,说明农民收入空间不断扩大。

    (二)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劳务经济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力度,开辟新的劳务市场,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劳务经济收入增加。据最新统计,2003年劳务经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高达80 %,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我局今年6月的外出打工人员统计,2004年上半年泸溪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达49876人,比上年增加 5000人,当年新增劳务收入2500万。长吉高速公路今年已全面开工,部分农民已参加施工建设,这部分的劳务收入也是这几年农民增收的来源。

    (三)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椪柑生产已形成产业化规模,成为泸溪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成为部分农户脱贫致富的固定收入。目前,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从事椪柑生产的农夫不断增多,椪柑收入成为农民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将新增挂果面积1万亩,预计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2%,增加收入近1000万。

    (四)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形势好转。预计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万亩,如不出现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今年的粮食增产有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另外,政策性因素使农民增收的主要有:

    退耕还林既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的成功之举,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经国家验收,2003年泸溪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万亩,按每亩150公斤粮食和20元管护费,今年全县农民可补得粮食和现金共1176万元。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全县补贴资金344万元。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农业税及农业附加税降低3.6个百分点,全年可减少农业税及附加216万元。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及降低农业税税率,这三项农民人均可增收46元。

    二、农民增收步履艰难

    虽然,今年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增收的幅度增大,但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不少,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

    (一)农民收入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虽然近几年来泸溪农民收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农民收入偏低,增速缓慢,增收困难。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19元,1129元、1169元和12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0.9%、3.5%和6.8%,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全国同期为2197元、2299元、2398元和2533元,泸溪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差距更大,同期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405元、7758元9356元和10531元,增速为16.7%、21.1%、20.6%和12.9%。

    (二)农民增收障碍性因素多。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收益低。 泸溪是山区农业县,不少村庄都地处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春秋季节经常山洪暴发,形成洪涝灾害,造成山体滑坡,冲毁耕地、阻碍交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而个别地方又由于缺水而造成干旱。加上耕地分布稀散,耕作不便,劳动效率低。导致农民投入多、产出少,农民收益低。

    2、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我县还存有许多病险水库,部分渠道年久失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农业收入依赖年成的好坏。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增收的后劲不足。

    3、剩余劳力多,就业压力大。随着改革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二三产业可容纳的劳动力有限。加之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农村转移到本县城镇的劳动力不多,据统计全县外出打工农民49876人中,在本县打工的只有3450人,仅占 .7%。部分农民素质低,思想守旧,不愿外出打工。农民就业形势严峻。

    4、人口素质低,商品经济意识较差。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育卫生发展缓慢,教学条件虽有所改善,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不容乐观。教育上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辍学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文化教育落后,导致村民素质低,思想守旧,小农意识浓厚,缺乏进取心,商品经济意识弱,生产的产品满足于自产自食,不会根据市场变化去生产和销售。

    5、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穷。泸溪是山区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少特困村都地处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薄弱。农民生活总体上只是解决了温饱,特困户还有  万人,衣食住行,福利保障与城镇居民相差甚远。落后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农民增收。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业收入。加速农业科技开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经济的更快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要稳定发展农村及农业经济,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型转变。在保证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产品。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要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小康建设的发展趋势。要逐步稳妥地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科学有组织地建设小城镇,扩大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要吸引投资,培育市场,要加快农村剰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步伐,要把发展小城镇经济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发展小城镇经济,必须走城镇经济民营化道路。要重点地扶持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并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城镇。一是要改善经济环境。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一些有文化、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繁荣城镇经济。二是要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好,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企业。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 “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工业活而全盘活,工业强则市场旺。实现建一家企业,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三是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要发展以交通运输、通信业、商业、餐饮业和教育文化卫生为主的第三产业,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城镇配套服务。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培育适应市场变化的农业支柱产业。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脱贫致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化为主要途径。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商品基地和销售市场等农业产业化要素的形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格局。目前椪柑生产已形成产业化规模,成为部分农户脱贫致富的固定收入。要继续抓好支柱产业椪柑加工增值和销售工作。扶持发展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举办多种形式的生产技术培训班,使农民真正掌握几门脱贫致富的新技术,拓展农民增收途径。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经济能人。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使贫困家庭的子女也能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只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突出扶贫扶智,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他们学好用好农业科学技术的信心。增强他们对市场的预测能力。要培养一批年轻有为、文化素质高、有一技之长、懂管理、会经营的经济能人,帮助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五)正确组织和引导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捷径,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引导农民外出打工。把技术性劳力输出作为今后农村劳务输出的重点,政府部门要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积极组织正确引导。一是多上项目,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更多的岗位;二是抓好岗前培训,提高农民务工技能;三是搞好外出务工的组织服务工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民的增收,既是全面小康的召唤,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社会都要支持和关心农民的增收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让我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湘西州泸溪县统计局 冯放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