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深入研究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与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如下,供参考。
一、劳务经济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龙山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53.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8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3%。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有27.21万人,其中农村实有劳动力25.19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41288.4亩,按照国家山区地区每个劳动力耕种4亩的标准计算,全县只需农业劳动力8.53万人,因而农业人口中存在16.66万剩余劳动力。2003年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1.25亩,可见龙山县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
2、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规模
龙山县农村目前在外劳务人员为8.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17.9%,占农村实有劳动力人口25.19万人的33.3%。其中到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有7万余人,占全部外出劳务人数的82.4%。2003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3.5亿元,占当年全县GDP的24.1%,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4300元,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2.9倍,这充分体现了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突出贡献。通过对龙山县十三个乡、十三个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5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人,同比增长10.4%。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规模成逐步扩大趋势,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农村外出劳务的基本特征
⑴、外出劳动力分布广,东部沿海是分布的重点。外出劳务人员中有80%以上在东部沿海一带务工,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上海等省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向新疆、西藏等西部边远地区打工者也逐渐增多。
⑵、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且男劳动力多于女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男、女分别占60.1%、39.9%,男女比为1.5:1,这说明婚后在外劳务的男人比女人多,女人婚后比男人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⑶、外出劳务输出模式以“三缘关系”带动为主,存在明显的自发性。自打工热潮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我县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但主要还是靠“人缘、血缘、地缘”关系,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家庭成员带领、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等方式外出打工。从总体上看,有组织外出打工的比重还太小,离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目标还相差很远。
⑷、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在家务农劳动力较高。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但外出劳务者大都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7%,初中文化占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说明农村外出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整体仍偏低。
⑸、外出劳务呈现明显的兼业性和季节性。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利用闲暇时间来经营农业。有相当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就外出做工经商。农村转移的劳动力近一半是兼业型转移。
4、外出劳务人员多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多且不断增加有其深刻的内在成因和外在原因,其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从事农业人员的减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据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有:
⑴、城镇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劳务市场,这是外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大的劳务市场。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致使劳力输出增多,劳务收入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⑵、工业、乡镇民营企业不景气。龙山县工业和民营企业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大部分国有和乡镇企业关停并转,全县仅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工人就有6000多人,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由于起支撑作用的工业落后,作为工业产业链的第三产业发展也非常滞后,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很小,从而使很多农民要外出寻找工作,这也是促使外出劳务人员增加的因素。
⑶、农业生产效益太低,外出劳务收入相对较高。龙山县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仅1.25亩。据对龙山县农业生产效益调查:农民种稻谷,每亩水田获得的纯收入最高的200元、最低的为0,平均仅130元。农业生产效益要么十分低下,要么风险太高,要么太辛苦,难怪农民都愿意外出务工。龙山县2003年人平劳务收入达4300元,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2.9倍。农民外出务工,如能找到比较固定的工作,每月收入一般少则400-500元,多的达到1000多元,按此来算,比在家务农的收入高得多。
⑷、跳出农门愿望的驱动。据调查,50%的外出劳务者认为外出劳务原因是挣钱多、能够学技术、能开眼界、能锻炼人,而务农效益低。特别是文化素质高、未婚者几乎都希望借打工寻求到在外发展的机会,只要有可能都不愿再务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六个值得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很难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劳动权益。由于历史的偏见和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体制,使部分城市居民总有一种优越感,认为农民要低人一等,进城民工是抢城市居民的饭碗等偏见。因此,对外出务工人员也就不象对城镇居民那样尊重,鄙视、歧视、不尊重外出务工人员人格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在享受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机会上,城乡居民是极不平等的。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再就业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关的优惠政策,而农民即使是“失地”或隐形失业也是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对用工单位,招聘条件上时常可见对下岗职工优先或优惠的字眼,却从未见过有对“失地”或隐形失业农民的优惠条件。
2、农民外出劳务遭受侵权,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是外出务工人员找工作心切,时常被中介组织欺骗,结果是钱被骗走,工作仍无定所。二是拖欠务工人员劳动报酬的现象严重。三是生活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所至工伤和得病得不到赔偿、治疗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劳动强度大,有的还被限制人身自由。
3、外出劳务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已婚者是夫妻同时外出,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其子女正处于上学的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父母身边或亲戚或学校。所有外出人员子女55%由在家一方或父母管、亲戚管、在学校寄宿,只有少数的带至务工地身边管。子女的教育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一块心病。
4、外出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不够完善。面对庞大的农村劳务大军,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虽难以完全驾驭,但只要尽心尽力,还是可以有大作为的。据调查,目前全县在外出劳务办证方面服务较好,收费按规定,群众较满意。但在组织外出劳务的牵线搭桥、有序流动和为外出劳务者维权方面工作有待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须进一步改进。
5、劳动力综合素质整体低下,阻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难以与日益提高的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龙山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低水平的文化科技素质,并且缺乏专业知识和新技能、新技术的培训,对一些较先进设备的岗位难以胜任,近而影响农村劳力的深层次转移的竞争力。目前龙山县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特别是农村劳力转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力大部分已转移出去,剩下的劳力由于素质相对较低,外出务工的难度将更大。
6、配套政策不完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一是由于耕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可能要蒙受因转让承包权而造成的额外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阻碍了农民的弃农决策,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家庭仍选择了“兼业”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农民外出劳务户承包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抛荒的问题。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的保障边缘化。农村社会保障本来相当薄弱,且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为他们提供社保服务更加困难,加上农民对社会保障存在认识偏差,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三是司法援助机制不健全。不能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及时全面的法律服务,解除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下大力气搞好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据调查,大多数务工者深感外出劳务的主要困难:一是没文化,二是没技术。文化程度与工作待遇、劳务收益、观念更新等成正比。在调查时发现,在银行部门储存的收入绝大部分是文化程度高者的,打工“精英”绝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文化程度越低的、每天从事劳务时间越长、工作条件越差,越是文化高的工作待遇越好、越想在外发展,越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市民。要积极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者的竞争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过程。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使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要大力办好职业学校,提高学生的就业技术技能。同时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职业培训不仅要符合农业发展需要,更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建议上级劳动部门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制定岗位技术培训标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促进农民劳动技能的大提高。
2、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务市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促进农民外出劳务有序地顺利进行。要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加强纵向、横向劳务信息交流,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就业。今后几年,要保持农民外出劳务的人数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在乡村,要实行有利于农民外出劳务从业的政策和制度调整,要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或就业,允许进城落户人口保留有一定时间的土地承包权,作为一项鼓励农民外出流动转移的过渡性政策。在农民税费负担、计划生育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在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派驻常年性或流动性的外出劳务服务站,为他们提供妇检、维权、收交农业税费等方面服务。在城镇,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降低乃至取消进城“门槛”,把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在城镇经商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城镇扩张要以主动吸纳农村人口为目标,开展城镇与人口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要清理、修订或废除某些“限农、歧农、排农”的政策和规章,以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加强农村劳务经济的计划管理。
要将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纳入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目标。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考虑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部署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计划和劳动部门要做好农村劳动力实行战略转移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财政、公安、城建、统计和计生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系列问题。总之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以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4、加速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岗位。
小城镇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规模经营的基地,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通过小城镇建设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广大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岗位。
5、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稳定、保护农业,加速农业结构调整。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的改革调整,使其更具活力,经营管理走向科学规范;优化乡镇企业的生存环境,使其享受国民待遇,增强竞争和发展能力;通过政策引导等,促进乡镇企业改善产业布局,在稳定发展加工业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在加快城镇产业升级的同时,可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促使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
[龙山县统计局 郑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