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之后,湖南省又部署了第二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即《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今年6月,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工作会议在吉首召开,省委、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5年,湘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长1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的奋斗目标。处在湘西州府城市的吉首,自1982年撤县建市以来,GDP发展情况怎样,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能否实现10%的增长速度,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做初步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吉首市GDP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
1982年以来,吉首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市GDP总量为21069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82年的 8.7 倍,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11.5%。其中第二产业发展最快,增加值为94769万元,是1982年的15.7倍,年均增长14.3%;其次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285万元,是1982年的8.7倍,年均增长11.4%;第一产业发展较缓,增加值为25640万元,是1982年的 2.8 倍,年均增长6.5%。从发展分期看,“七五”时期发展最快,年均增速为14.8%,其次依次为“八五”时期11.7%、“九五”时期10.7%、“十五”前三年为6.4%。从发展年份来看,发展最快的是1986年,当年GDP增长46.7%,其次是1992年和1988年,分别增长22.7%和21.9%,发展最慢的是1989年和2002年,分别增长0.8%和2.6%。从吉首市GDP在自治州所占比重来看,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1982年吉首GDP占全州GDP 的比重为11.8%,1990年为18.7%,1995年为21.7%,2003年为25.6%,比198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说明吉首市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实力显著增强。
2、推动经济增长因素多元化。
农业稳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长期以来,吉首市农业因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业相对其它产业发展较为迟缓。1982年以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6.5%,比同期GDP增速慢5个百分点。从农业发展轨迹看,发展最快的是“七五”时期,年均增长10.3%,其次是“八五”时期为7.8%,以后发展年份较为稳定,基本在5%以内徘徊。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1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270%、52%,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吉首GDP增长的基础。
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建市20年来,吉首工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增加值由1982年的41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15345万元,增长35.7倍,年均增长18.7%,比同期GDP增速快7.2个百分点。从工业发展的轨迹看,“九五”时期发展最快,年均增速15.1%,“八五”和“七五”时期分别为14.9%、12.8%。由于有工业的带动,尽管“八五”时期也曾连续遭灾,农业欠收,整个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从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82年为24.3%,1988年为27.4%,1990年为29.1%,以后逐年增长,最高年份1994年达61.1%。
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投资作为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力量,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建市以来,吉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投资,争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明显。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比1982年增长45.4倍,年平均递增20.1%。“十五”前后两年,随着房地产热的逐渐复苏,乾州新区开发工程的全面启动,投资迅速增长,四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年均增长29.8%,对同期GDP的增长贡献率达27.8%。
消费需求是刺激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于带动总需求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1982年至2003年吉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6.5倍(含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7.1%。全社会总消费1982年为6774万元,到2003年达到159328万元,年平均增长16.2%(含物价因素),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1.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二、吉首市GDP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增长稳定性受到挑战。
1982年至2003年,吉首市经济增长率的上下落差为45.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全州的落差为10.4、13.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均高于全国、全州。以全国经济增长的谷底、峰顶年份为例,经济增长“过冷”的1989年全国为4.4%,全州为3.8%,吉首市为0.8%,“过热”的1992年全国为13.4%,全州为10.8%,吉首市为22.7%。说明吉首经济发展时而高涨,时而猛降,经济增长稳定性受到挑战。
2、产业结构变化反复不定。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来看,全市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演进变化呈现出“一、三降二上升”的特点。1982年吉首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6.2:29.8:43.6,2003年为12.5:45.0:42.5,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1982年下降了13.7、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5个阶段:1982-1985年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1986-1987年转为“二三一”型,1988-1995年转为“三二一”型,1996-2001年又转为“二三一”型,此后2002年又转为“三二一”型,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复不定。
3、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迟缓。
中间投入率是指根据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资料中,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反映一个地区中间消耗的节约情况。2003年吉首市中间投入率为61.5%,与1982年相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每单位固定资产投入直接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2003年吉首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27,比1982年下降0.2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
从以上两个反映经济发展的效益指标来分析,吉首的经济发展一直沿袭了一种以速度和数量增长为中心,以粗放经营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投入,低产出,“广种薄收”的粗放式外延扩大再生产,成为吉首经济运行的痼疾所在。
4、经济运行效益亟待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人均GDP),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2003年全市人均GDP为7444元,比同期全国水平低1586元,如果把吉首市置身于全国1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府城市来比较,吉首市排名11位,处于中下水平,与最高的库尔勒市的差距为21551元。
GDP的财政收入含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长总值的比重,是一个充分反映经济总量中效益含量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高低。1996—2000年全市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8%、10.8%、12.8%、8.1%、10.0%,总量不断扩大,呈高速增长阶段,而财政收入却呈直线下滑态势。2000年吉首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22%,即每万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为522元,而同期全国为832元,全省为532元,置身于全国19个自治州首府城市中排名18位,与最高的延吉市相差1266元。
以上数据说明吉首市人均GDP增速较缓,财政收入与GDP发展不相协调,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过低,经济运行整体效益亟待改善。
三、吉首市GDP发展展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08年,湘西地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步入小康蓝图。
从宏观趋势观望,“十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把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空间,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投入,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实施,都将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
从微观因素分析,以“十五”时期前后(1998-2003)三年的经济发展来观察:六年来吉首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6%,由此测算出相应的弹性系数为:第一产业弹性系数为0.41,第二产业弹性系数为1.17,第三产业弹性系数为1.03,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应的需要第一产业增长0.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3个百分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在《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GDP年均递增10%的目标测算,需要第一产业达到4.1%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达到11.7%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达到10.3%的增长速度。从200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增长14.7%,以及全年增长10%的形式预测,结合近两年来,全市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新一轮民营经济蓬勃兴起,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等经济发展态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经济增长有望达到10%的年均增长速度。
1、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投资拉动效应。
项目投资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即扩充经济总量、拓宽就业渠道,又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虽然逐年增长,但投入总量仍显不足。2003年,吉首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923元,而同期张家界市人均为2383元,长沙市为8235元,分别比吉首高460、6312元,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机遇,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历史机遇,结合本地资源比较优势,拿出几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含量高,支持经济长远发展的好项目,以项目争资金,以项目求发展,扎实做好项目引进工作,全方位启动社会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源头。
2、打造现代企业,培植财源增长后劲。
在农业运行平稳的形式下,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吉首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7%,提供的企业三项税收为3222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9%。因而工业经济的增长直接拉动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渠道。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和迅速融合,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强化,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在这里提出“打造现代企业,培植财源增长”的工业发展战略。现代企业,是指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其一,体现在体制和管理的现代化。在巩固完善原有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公司化规范管理,坚定不移走民营之路,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其二,体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当前吉首市工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产业关联度低,产品的科技含量少,而根本出路就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现有企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3、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其它各业。范围十分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标志。2003年吉首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5.2:45:42.5,与1982年比,第三产业下降了1.1百分点,说明我市第三产业市场疲软,发展滞后。按照国际衡量标准,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而吉首市为42.5%,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前景广阔。第三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注重选择适当的战略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成为GDP增长的突破口。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要借鉴经验,又要面对实际,走适应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的路子。一是借西部开发,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和完善服务设施。二是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业和加工业,流通业的密切结合,扩大城市容量,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大力开发科技,教育,体育等资源,使之逐步纳入产业化管理轨道。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五是加快社会服务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法律、财务、投资等专业知识服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则之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的,在今后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吉首市经济的发展应当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走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使国民经济走向高效、低耗、优质的更高水平,并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吉首市统计局 朱丽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