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拓宽六大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 时间: 2004-09-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吉首市委、市政府切实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19亿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1981元,同比增长5.3%。

    一、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在提升农产品规模效益上增收。

    特色支柱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吉首市大力培育烤烟、药材、柑桔、猕猴桃、畜牧等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该市以建设专业村为突破口、规模乡镇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突出特色、连片开发”为原则,形成了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依托现有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初步建成了以吉首乡、万溶江乡、丹青镇为主的10万亩柑桔生产基地;以白岩乡、矮寨镇为主的万亩优质落叶小水果生产基地;以寨阳乡、矮寨镇为主的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丹青镇、寨阳乡为主的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万溶江乡、寨阳乡、马颈岰镇为主的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以矮寨镇、社塘坡乡、马颈岰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基地。2003年,全市种烟8200余亩,1千余户烟农年平均收入6800元。通过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提升了农产品规模效益,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上增收。

    为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在加工环节获取利润,吉首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已拥有老爹公司、湘西亿事达集团、吉首打叶复烤厂、华立制药公司、万宝山乳业公司、金牛奶业公司等1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到果品、中药材、林产品、畜牧产品等20多个行业。打叶复烤厂年复烤烟叶172万担,烤烟产业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联结基地面积1万余亩,14个乡镇2000余户农户,实现了“合同化”生产,真正成为订单农业。老爹公司拥有年加工猕猴桃系列产品20000吨生产能力,拥有猕猴桃基地10万余亩,初步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一地化产业经营。湘西亿事达集团主要从事各类果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和销售,农副产品、肉蛋食品的进出口贸易及林果产品开发,2004年3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公司拟建投资的果品系列产业化项目,计划投资4.3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6亿,利税1.3亿,可覆盖80个乡镇,500个村,带动10万农户脱贫致富。

    三、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上增收。

    农产品销售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吉首市在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吉首地处四省边界区位优势,兴建和完善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增强了农产品的“吞吐”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民间营销。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营销大户的扶持力度,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购销公司30余家,柑桔、蔬菜、花卉、苗木等专业协会25个,各类农产品加工大户610户,农产品营销大户380户。民间组织和大户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60%。三是健全市场营销网络。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商交会,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大力发展网上销售,加快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多渠道地开拓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在开拓非农产业上增收。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要加快小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吉首市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放宽市场准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城镇门槛,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同时,大力发展“工商运建服”等二、三产业,推动农民从生产领域转移到加工、流通、服务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  5.8万户,私营企业达到8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通过减少农民,缓解了农村土地资源矛盾,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为农民增收开拓了空间。

    五、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增收。

    当前,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发展劳务经济是一条好途径。近年来,吉首市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劳务经济成效显著。该市采取部门联动、培训推动、品牌带动、服务促动“四轮驱动”方式下,积极组织农村劳力到沿海大中城市务工。2003年,全市外出务工总人数达到5.6万人,当年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同时,大批务工人员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还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为开拓增收门路创造了条件。

    六、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增加农业投资上增收。

    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贫困山区的农业更是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形势下的弱势产业。为此,吉首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开发和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机遇,大力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二是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20.8万亩,全市退耕还林直接补给农民的粮食及资金分别为1.5万吨和200万元。三是加大项目投资。切实加大争资上项力度,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国债、财政扶贫、外资外援等项目,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四是落实农村政策。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农村经营改革政策,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落实减负政策,切实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落实粮食直补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现金直补。
 
[吉首市统计局朱丽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