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花垣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04-12-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份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花垣县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当前,在我国全面进行小康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花垣来讲,如何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迅速扩张花垣经济总量,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性发展,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1、县域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

    近年来,花垣县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GDP由2000年的59598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73357万元,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69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03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24万元,人均GDP由2000年的2230元,上升到2003年的2713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160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9401万元,2003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1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24166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31065万元,2003年完成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2200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22648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27751万元。

    2、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2003年,是花垣县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年,通过组织干部考察、制定优惠政策、大户示范带动、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农业投入、转变经营机制、强化服务责任等有效措施,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传统的经营农业的思想得到转变,大户带动、规模推进已成为花垣县农业的新特点。全县涌现了养殖大户112户,养畜17000头,开发100亩以上大户56户,开发面积3万亩,走出了一条农业开发的新路子。

    3、县域工业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指导与协调服务,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24.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9.8%,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随着工业企业活力增强,全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步伐有所加快。

    4、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立足县城提质扩容,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开发,同时,在繁荣小城镇经济的基础上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抓好茶洞、龙潭、民乐、团结、花垣镇等重镇建设,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20.2%。

    二、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经济总量小、整体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财力严重不足、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和困难,这将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整体综合实力不强

    2003年全县人均GDP271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41元,全国平均水平低6360元。2003年花垣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1.0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3.20元,全国平均水平573.48元。

    2、产业结构不优

    近年来,花垣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2003年,花垣三次产业结构为28.2:43.7:28.1,劣于全国14.6:52.3:33.1,全省19.1:38.7:42.2的水平,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仅农业比重过大,而且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高,2003年农林牧渔产值的比例为50.6:9.7:34.4:5.3,由于占主要比例的农业正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处于一种结构调整和徘徊不前状况,因而又造成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能发挥带头作用的龙头产业不多。

    3、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基础较差,是制约花垣经济发展的瓶颈

    花垣县是一个边远落后的山区县,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当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通信的普及率、道路的畅通率、能源的利用率都不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4、农民人均收入低。2003年花垣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6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1%,全省平均水平的49.8%。  

    5、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全县300个行政村中,160个为贫困村,低收入人口达5.2万人,绝对贫困人口达1.8万人。

    三、加快花垣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花垣的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性发展。

    1、要强化工业兴县意识,改造传统产品,提升工业产业的量和质。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确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核心地位,把大力发展工业摆在产业建设的突出位置。花垣县全面推进工业化,首要目标是扩大经济总量,根本出路是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主攻方向是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精深加工,根本途径是招商引资,基本要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要抓好达产增效。要着重解决困扰我县企业生产的电力供应和资源配置问题,千方百计促使企业满负荷生产,尽快实现达产增效。二是抓改革改制。坚持以改革激发工业经济的内在活力,按照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化解债务为前提、以盘活资产为途径、以安置职工为重点、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基本思路,组织国企改革攻坚。要积极提供优质服务,落实优惠政策,采取破产、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促成东锰集团、铁合金厂、县水泥厂等企业改制到位。三是要抓好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靠科技支撑,我们要根据锰锌资源优势,支持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和锰锌系列下游产品的开发,启动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现资源精深加工。

    2、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子,提升农业产业的量和质。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花垣县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就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想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一是要选准支柱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发展特色产业,要立足名、优、特、新品种,一村就是一品,一乡就是一业。二是要规模推进。要做到认准了一项产业,就努力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在全国都要有一定影响,让别人一提到该品种,就想到花垣。三是要大户带动。要鼓励引导大户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落实扶持大户开发的各项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大户开发重点支持和倾斜。四是要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建设离不开龙头企业,我们搞产业建设必须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这样产业才能上规模,才会长久,才会给农民带来增效。

    3、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量和质。要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花垣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要抓好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着力整合花垣县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将花垣建成集人文、地质考察、民俗、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具有花垣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4、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落后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花垣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尽早完成花民公路、花龙公路、209、309国道等公路的提质改造。二是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扩宽县城面积,扩大县城发展空间,加强县城水、电、路、通讯等城市公用和配套设施建设。三是要抓好能源建设。通过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引电入县,改变目前电量不足、质量不高、供电不稳的状况。

    5、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花垣是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点县,要充分利用西部开发和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全面实现扶贫村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沼气、通电视,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同时,全县90个贫困村的工作队员、包扶单位和10个边远特困村的支部书记,要驻村入户,帮助、指导群众搞产业开发、科技培训,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确保农民增收。

[花垣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