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地处湘、鄂、黔、渝四省边区中心,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信息中心。吉首市1982年8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市区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人口28.51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21.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以苗族、土家族聚居,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2%,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4%。
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吉首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增势强经的态势。2004年,吉首生产总值为251580万元,比1982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04万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118688万元,增长18.3倍,年均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107488万元,增长9.6倍,年均增长11.3%。在谋求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使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促进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三大产业结构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二三”型转化为建市中期的“三二一”型直至现在的“二三一”型,标志着国民经济增长量在扩张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优化和质的提高。
经济的较快发展为经济实力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吉首市的生产力水平逐年步入新的台阶。2004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823元,比1982年增加8421元。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县(市)的位次始终保持着稳中略升的态势。财源方面,按照“确保国税,主攻地税”的思路,着力培植地方税源。近几年来,新上了华立制药、吉首打叶复烤厂、老爹猕猴桃果汁加工厂,亿事达公司、金石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成了湘泉品牌步行街、乾州农贸大市场、科技城、吉首生猪屠宰场,雅溪民营经济小区、关厢门大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夯实了地方财源基础。2004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7亿元,比1982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6.1%。实现了连年预算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确保了工资发放和预算内重点支出。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逐年优化
建市初期,吉首市农业基础薄弱,呈现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化。尤其在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搞活经济政策的推进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农业生产全面增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739万元,比1982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5.8%。粮食生产和供给保持稳定,油料、苎麻、水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年年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平。2004年,粮食总产量48176吨,比1982年增长43.7%;油料产量7259吨,增长2.8倍;苎麻83吨,增长40.7%;水果45095吨,增长145倍;水产品1902吨,增长5.6倍。有效地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吉首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围绕“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基本思路,粮食作物业和经济作物业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换,农村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向多种经营发展,发展壮大了“果、畜、烟、菜”四大支柱产业。全市农业呈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200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1%,比1982年调减了28.5个百分点;油料、烟叶、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48.5%,比1982年调高了34个百分点。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以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以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的“菜蓝子”工程等四大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发展。2004年,桠柑产量32093吨,比1982年增长1781倍;烟叶829吨,增长1.1倍;蔬菜106918吨,增长13.9倍;山羊年末饲养量4.3万只,增长5.7倍。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建市初期,吉首市乡镇企业寥寥无几,且大多是手工作坊,机械化程度低下。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达6524家,从业人员16283人,分别比1982年增加6332家、13262人;实现产值84073万元,比1984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9.6%。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吉首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工业结构调整明显,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建市初期的吉首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年工业总产值仅占2004年总量的1.7%。经过22年的奋斗,吉首工业从弱到强,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全市规模性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274万元,比1982年增长37.6倍,平均增长17.9%;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由1982年的83户增加到125户,从业人员从1957人增到4090人。吉首打叶复烤厂、湘西锌业公司、老爹猕猴桃果汁加工厂、市制药厂、吉首卷烟材料厂,市自来水厂,河溪醋厂等企业已成为吉首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基本形成了以烟叶、食品、饮料、化工、建材、医药、冶金、机械、电力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吉首市工业按照“抓大、靠大、放小”的工作思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走产权改革和产业升级之路,已由“八五”时期“烟、酒、药、化”的产业格局,逐步调整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冶化、建材、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以烟酒为主导的“夕阳产业”和国家限期淘汰的“五小工业”逐渐退出“舞台”,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资源精加工行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正在稳步成长。行业结构的调整使吉首市工业结构趋于优化,传统产业重新换发出生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成长壮大。
面对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市场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全市工业生产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29350万元。比1982年增长16.5倍, 年均增长21.0%,规模型工业实现增加值22028万元;比1982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22.0%。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与1982年相比,全市新增国内生产总值244430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加额达84900万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0%。
四、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建市22年来,吉首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投资,争上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市网络,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吉首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238万元,比1982年增长75.3倍,年平均递增21.8%,其中市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772万元,比1982年增长107倍,年平均递增23.8%。22年来,吉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8589万元,比建市前累计投资12716万元,增长84.6倍。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步伐加快,其产业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电力工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尤其在“九五”时期,吉首市电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长期以来电力匮乏的状况得以扭转,先后建成了河溪、狮子庵、乾州等15座水电站,吉首22万伏输变电站和雅溪11万伏变电站,实现了大小电网联营并网。2000年3月,吉首全面启动开发乾州新区工程,新区开发已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为房地产业跟进的新阶段。目前,吉首商贸大世界、荣昌裕隆世纪山庄、乾州古城改造、乾州中央商务区、吉祥商业广场、温州世纪新城、新世纪商贸城、燕子岩居民小区、屹立新城、鸿瑞大厦、新家园示范住宅小区、湘山银都、湘西大剧院、州外贸大楼、吉首商业广场和光彩建材家居汇展中心二期工程等16个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展顺利。
五、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民族贸易繁荣活跃
22年来,吉首市商业作为联结产销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工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4年,全市商业网点8340户、从业人员1.68万人,分别比1982年增加7445户、1.34万人,增长8.3倍、3.9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首市场购销两旺,欣欣向荣,目前已形成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国有、股份制经济为辅的格局。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5297万元,比1982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6.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私营、个体工商户18883户,注册资金8.22亿元,实现零售总额140543万元,民营经济零售额占整个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额的90.5%,比国有经济零售占市场份额的9.5%高出81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国合商业企业通过改制、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一批效益较差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已逐步盘活,促使国有商业企业向优势行业转移,贸易流通规模逐步扩大,昔日闭塞的“乾城”已成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重要的物流中心。2004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76599万元,比1982年增长42倍,年均递增18.6%。市场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商品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市消费品市场成交额达186695万元,比1982年增长3.4倍,年均递增7.0%。
六、特色旅游羽翼渐丰,发展格局前景看好
近年来,吉首市利用地处大西南黄金旅游线连接点的区位优势,立足市政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接待游客135.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抓好城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抓好星级旅游宾馆、旅行社和旅游企业的开发,力争2005年三星级宾馆达到3家,二星级宾馆达到4家,旅行社达到25家,其他旅游定点企业达到12家。在景区景点开发方面,突出抓好德夯民俗风情园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市内旅游新景点,加紧实施乾州古城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尽快完成乾州文庙、罗荣光旧居及胡家塘居民建筑改造,分期分批开放城区历史文化古迹,逐步建成以德夯风景区为龙头 、众多景点相映衬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大对民族文化、民族歌舞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开发力度,培育文化旅游、演艺会展、文化娱乐、民间工艺四大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
七、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电网络星罗棋布
建市初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缓慢,通村公路廖廖无几,交通运输工具能量不足,供小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1979年,横贯市区的南北枝柳铁路建成通车,为吉首市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全市拥有城市道路长度119公里、铁路长度48公里、公路长度429公里,村通车率90.1%,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干的运输体系。民用汽车由1982年的576辆增加到6819辆;全社会完成的货运量由1982年的85万吨上升为662万吨,年均增长9.8%;货物周转量由3706万吨公里上升为42675万吨公里,年均增长11.7%; 目前,吉首市按照“启动大通道、拓展主干道、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总体思路,以更大的气魄,更多的精力,突出抓好吉茶高速等10个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切实加快交通网络建设进程。加快对外骨干通道建设。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沟通外部信息促进吉首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邮电通讯建设突飞猛进。九十年代,全市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创造了奇迹,首次建成了光缆线路和数字微波线路。采用世界九十年代先进通信技术一步到位,建成大容量长途数字传输器、程控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数据通讯网、电话语言信息服务网、可视会议电话网等七大现代电信通信网和相应的邮政通信工程。公用通讯网技术水平基本实现了由人工网到自动网、由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两大跨越,成为世界上技术水平较高的通信网。2004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7812万元,比1982年增长263倍,年均增长28.9%。年末拥有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145721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7475户。
八、科技教育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科技成果硕果累累。2004年,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26人,比1990年增加3040人,增长3.1倍,年均递增10.6%。建市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084万元,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981项,成交合同金额29808万元。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04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92所,其中职业中专1所、中学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170所。各类在校学生51206人,比1982年增加24067人,增长88.7%。近年来,在继续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了现代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市学生人机比达到了25:1,高中、初中、小学语音室配备率分别达到了100%、15.0%、29.4%。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文化艺术事业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也成为传播现代化科技、文化和信息的工具。“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明显提高,2004年,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8.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1%。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拥有各种卫生机构21个,床位334张,卫生技术人员519人,分别比1982年增加13个,130张、163人。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市区拥有体育场地97个,其中体育场1个、游泳池1个、运动场95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40.0%,体育达标学生占全部学生的91.2%。
九、城乡居民安居乐业,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038元,比1987年增长7.6倍,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61元,比1982年增长10.9倍,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提高。2004年为198883万元,比1982年增加198116元,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8.9%。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趋向高档化。到2004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辆、家用电脑28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1台、电话机48台、移动电话48台。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1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1.2平方米。
建市期间推进“三化”进程的做法
一、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推进初级工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关键要推进“三化”进程,推进“三化”进程关键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吉首市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意识,始终坚持以扩大总量为首要目标,着力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工业在“三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在大力发展工业,壮大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工作中,带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进程,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有效载体,增加了农民收入。
1.强化技术改造,走传统产业高新化的路子。集中力量抓好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着力抓好以猕猴桃果汁为主的绿色食品,以青蒿素深精加工为主的医药工业,以电解锰、电解锌为主的治化工业,以小砌块专利产品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及吉首打叶复烤厂二期30万担扩建项目、市乳品厂系列乳制品深加工项目、市烟材公司8万件驻体极嘴棒扩建项目和市第一水泥厂30万吨扩建项目。在技改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市场导向和技术先进的原则,防止了“边改造边落后”的状况。
2.依托科研院校,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完成了雅溪大学科技园建设、吉首大学为依托的万吨猕猴桃果汁扩建项目、以湖南师大为依托的600吨婴儿八宝米粉生产项目、以中南大学为依托的锌业开发项目、以湖南师大为依托的河溪香醋开发项目、以中科院中医研究所为依托的青蒿素深精加工项目、以暨南大学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依托的黄姜深度开发项目。
3.大力扶优扶强,走骨干企业集团化的路子。按照“企业自愿、政府引导、抓大起步、靠大发展”的原则,筹建9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①老爹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为龙头,以猕猴桃、桠柑和山野菜为依托,组建绿色食品集团;②以市制药厂为龙头,以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为突破口,组建药业集团;③以湘西锌业公司为龙头,以电解锌和电解锰产品为两翼,组建冶金集团;④以市市场服务公司为龙头,以骨干专业市场及其配套的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组建贸工集团;⑤以市城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乾州新区开发为契机,以市场动作为导向,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为依托,组建城投集团;⑥以“南方长城”国家已注册的商标和市属景区、景点为基础,以“吃、住、行”等设施为依托,组建旅游集团;⑦由市建管局牵头,以市建科院及市属骨干建安公司为基础,以新型墙体节能材料专利产品为依托,组建建工建材集团;⑧由市林业局牵头,以市直林杨、苗圃等基地和市林产品市场为基础,组建红枫林业集团;⑨由市蔬菜局牵头,以桠柑、蔬菜基地为基础,以果蔬批发市场为纽带,组建果蔬集团。
4.着力培育“过亿超千”标志性工业企业。重点抓了这类骨干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溶江锰业、吉首冶炼厂、宗南公司等骨干企业产值早日突破亿元大关。
5.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吉首市充分抓住湘西地区开发要求每个县市都要建设工业园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了吉庄工业园和大田、雅溪、河溪、双塘、马颈坳工业区“一园五区”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招引项目入园的力度,引导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矿产品深加工三大资源性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目前,西洋集团贵州西洋肥业公司年产50吨复合肥项目、美林(美国)投资顾问公司复方酵素项目、金石公司微细锌粉铝粉项目和湖南拓展公司脱水蔬菜加工项目的入园工作进展顺利。
二、以产业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吉首市在进一步巩固果、畜、烟、菜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全市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吉首市已拥有老爹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湘西亿事达果品集团公司、吉首打叶复烤厂、重庆华立(吉首)制药厂、万宝山乳业、金牛奶业、红枫林业、河溪香醋厂等1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农业龙头企业7个。在这些企业中,投资规模达千万元以上的有6个,涉及到果品、中药材、畜牧产品等多个行业。拥有各类资产4.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 14亿元,实现年加工农产品产量2.6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8300万元,实现销售产值8200万元。以老爹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和全州猕猴桃产业开发;以湘西亿事达果品集团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及全州果品产业开发:以红枫林业集团公司为“龙头”,建成万亩林业和花卉苗木基地开发;以万宝山乳业、金牛奶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乳业产业开发。2004年,龙头企业仅带动我市果、畜、菜、烟等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7%。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
龙头企业既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枢纽,又是联结生产与加工的链条。吉首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作为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紧抓不放,并以此统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抓紧抓实。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市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和龙头企业建设。同时,实行市级党政领导分挂龙头企业制度,每个领导都帮扶一个龙头企业,并且明确一个联系服务部门,定期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保证龙头企业正常运行。14个乡镇也着力抓好本乡镇的产业基地建设,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适宜吉首市实际的龙头企业。
遵循市场创造企业、企业带动产业、科技创造品牌、品牌缔造龙头的理念发展和建设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吉首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筛选了几个产业发展项目。项目确立以后,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龙头企业。如根据湘西州已研制出营养丰富的富硒猕猴桃,并全州已发展猕猴桃几万亩的实际,吉首市扶持发展了老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猕猴桃果王素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根据本市及周边地区盛产桠柑等水果的实际,引进亿事达果品集团公司,用世界一流先进设备贮运果品。根据本市及周边无大型奶业公司的实际,成立金牛奶业公司,发展良种奶牛。二是与时俱进,高标准建设龙头企业。湘西亿事达集团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取得了进出口“大贸”权,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唯一一家从事果品(鲜果)进出口业务并实现出口创汇的果品经营公司。目前该公司正竭力抓好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三期工程建设,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家果品网络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和“BtoB”电子交易平台。老爹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总投资10249万元,完成2万吨猕猴桃深加工二期工程,猕猴桃产品发展为果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三大类,30个系列产品,已计划在3年内,将果王素产量扩大到100吨,果汁产量扩大到2万吨,鲜果加工能力达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市打叶复烤厂共投资1 .7亿元,完成一、二期技改工程,烟叶加工能力达60万担。
3、突出重点,建好基地,奠定龙头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载体。为确保龙头企业具有长久的生产、加工、销售的资源,吉首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选择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在科学分析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了“十个万亩”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万亩有机桠柑、万亩优质稻、万亩干鲜小水果、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金秋梨、万亩中草药材、万亩花卉苗木、万亩猕猴桃、万亩楠竹、万亩牧草”)发展规划,要求各乡镇根据产业规划,选准主导产业,抓好基地建设。同时,重点建立了一批以水果、蔬菜、林产品、花卉苗木、农副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目前吉首市初步形成了以马颈坳镇、吉首乡、万溶江乡、丹青镇等4个乡镇为片的“10万亩桠柑生产基地”以白岩乡、矮寨镇坡头片为主的“万亩优质落叶小水果生产基地”,以寨阳乡、矮寨镇为主的“万亩高山反季蔬菜生产基地”,以丹青片为主的“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万溶江乡、寨阳乡、马颈坳镇为主的“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拥有了这些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有了发展基础,并以此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不断探索,创新机制,促进企业和农户之间紧密联结。
吉首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要求,根据各自行业特色、发展水平、资源特点等,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订单农业”为主的经营方式,与广大农户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老爹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大学+协会+基地+农户”方式与吉首大学共同研究开发出包括猕猴桃果王素、果汁、果脯、果酒在内的30多种系列产品,其中果王素因具有特殊保健功能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产保健食品,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同时通过组建猕猴桃产业协会推进基地开发和标准化生产,使湘西州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及世界知名的富硒猕猴桃基地,年加工猕猴桃2.5万吨,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全市及周边县2.5万农户开发猕猴桃面积7万余亩,大部分从事猕猴桃产业开发的农户已脱贫致富。湘西亿事达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加大技术投入,引导基地农户按照欧盟有机食品标准进行桠柑生产,桠柑收购价格平均提高10%以上。市金牛奶业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方式,联结生产基地450亩,带动100户农户,仅人工种草就为农户增收20万元。目前,全市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1万余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6000多户。
三、以扩容提质为突破口,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严格坚持城市规划。吉首市紧紧围绕创建“区域经济龙头、教育文化中心、生态旅游城市”三大主体功能城市目标,按照规划的前瞻性,进一步优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科学打造综合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使乾州新区真正建成为市级行政、经济、商贸中心;注重规划管理的严肃性、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红线、生态保护绿线、自然水体保护蓝线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紫线,坚决把好规划选址关。避免由于规划不合理带来的投资浪费。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吉首市围绕“开发乾州新区,再造一个吉首”的城市化战略目标,完成了总投资5.4亿元的乾州经济开发区道路工程。目前,在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方面,着力抓好吉首大湘西物流园项目建设。一方面立足吉首老城改造,以建成的雅溪光彩工贸城、光彩建材家居汇展中心和吉首果蔬批发大市场为“两翼”,以建成的湘泉品牌步行街和在建的吉首商贸大世界、吉首商业广场为支撑,逐步建成以团结天桥为中心的“中央商业区”;另一方面依托乾州新区开发,以总投资8亿元的世纪广场为中心,把乾州新区中心区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州的“中央商务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招引知名商业集团进入吉首兴办连锁店、购物中心和商业广场,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扩容提质进程,吉首市乾州新区人民南路复线、朝阳中路、乾城大道、乾州新区供水工程、吉首殡葬设施建设、钟家寨水厂扩建及管网改造工程、乾州新区天然气供气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吉首老城货场路改建、富康路新建、东口路桥改造等城市项目建设正在加紧进行中。
3.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围绕提高城市品位和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暨城区秩序综合整治,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在进一步研究乾州新区的城市管理体制方面,力争有重大突破,使乾州新区的城市管理水平达到或超过吉首老城,以适应市党政首脑机关已迁建乾州新区办公和公务员即将入住乾州新区宿舍的需要,以适应市级行政中心的发展;在城市建筑渣土和城区户外广告管理方面,着力破解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在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和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方面,着力提高城区道路车辆通行能力;在抓好以峒河污染治理为重点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方面,分行业整治城区0.5蒸吨以下的小型燃煤锅炉,加大城区“禁鸣”、“禁炮”和生活噪音力度,规范城区及周边开矿采石行为。在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方面,严格污水排放,规范垃圾处理,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2004年,吉首市城市化水平为55.4%,比1982年提高27.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风物长宜放眼量。吉首市作为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确定的“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点市”,以及国家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吉首市将继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根本方针。围绕加快民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机遇,用活政策,坚持改革立市、开放活市、科技兴市、各牌强市,民营富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在2010年全面实现质的提升。
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远景目标是:
1、到2010年末,吉首生产总值计划达到58.09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亿元,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4.75亿元,年均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9.01亿元,年均增长12.4%。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45亿元,年均投入9亿元。
3、财政收入计划达2.6亿元,年均增长7.0%。
4、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3100元,年均增加140元。
5、全市总人口2010年末计划达到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30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
展望新世纪,任重而道远,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是吉首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计划,全市上下将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立志图强,加快发展,全面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努力开创新世纪之初吉首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辉煌局面。
[吉首市统计局 王永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