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农民纯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来源: 时间: 2005-07-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保靖县是国家确定的扶贫重点县,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积极争取经济发达地市对口扶贫,实行县级领导挂点联系扶贫村,县直单位下派干部驻点扶贫,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山地开发。经过十一年来的艰苦努力,该县基本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水果业,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烟叶为主的种植业三大支柱产业,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8元,比上年增加241元,增长19.05%。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论增量或是增速都居湘西自治州八县市之首,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37元,该县只有全省的53%。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1425元,如不考虑价格因素,该县农民的收入水平要比全省落后十年。

    产生差距的原因是:

    一、家底薄,生产资料少,债务沉重

    2004年该县农民人均拥有各种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669元,金融资产余额467元,而全省农民人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1元,金融资产余额1766元,该县农民占有的各类固定资产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8.63%,金融资产余额只有全省的26.47%,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达到了全省平均1.12亩,但耕地质量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6%的耕地是山坡雷公田,靠天吃饭,而全省农民占有的耕地中79%是旱涝保收的良田。由于我县农民收入长期偏低,部分农民靠借贷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农民负债沉重,2004年该县农民人均负债649元,是全省平均负债的1.67倍。

    二、人口多,负担重

    2004年,该县平均每户农民的常住人口是4.54人,比全省平均多0.65人,高出全省平均数16.7%;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负担1.65人,比全省平均数1.4人多0.25人,该县农村劳动力负担要比全省平均重17.86 %。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低,闯市场能力差

    该县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6.75%,比全省平均数高23个百分点,高中及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8%,比全省平均数低6个百分点;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占9.09%,比全省平均数17.9%低8.8个百分点。从这“一高两低”可以看出,该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全省水平,由于素质低,导致农民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灵,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低,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是生产经营被动,经济效益低下。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只能从事缝纫、建筑、饮食服务和传统工业,难以进入技术要求高的新兴行业,从而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低。

    四、土地利用率不高,生产投入少,效益低

    反映耕地利用率的重要指标是耕地复种指数。2004年该县耕地复种指数是117.85%,比全省平均数172.32%低 54个百户点,说明该县大部分耕地有半年时间处于闭置状态,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2004年全省农民平均每亩耕地投入生产资金282元,生产粮食484公斤,农业产值1139元,而该县农民平均每亩耕地投入的生产资金只有208元,比全省水平少74元低26.13%,每亩耕地生产粮食285公斤,农业产值7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59%和64%。

    五、农户生产结构不合理,缺乏发家致富门路

    按农户收入比重划分从业类型,该县有68%的农户是农业和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兼业户,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有32%的农户是以二、三产业为主的非农兼业户,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从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来看,该县79%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只有21%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建筑、商业、运输、饮食服务等二、三产业,比全省低13个百分点,这“两高两低”说明该县大多数农民生产经营仍然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缺少发家致富的门路。

    农民增收建设性途径

    一、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

    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有“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农民就地向非农行业转移,扩大农民收入来源。近几年来,该县依托花垣县丰富的锌矿、锰矿资源,利用距矿山近,交通便利,境内沟谷多便于屯积废渣的地理优势,积极主动向省争取优费电价,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兴办工业园区等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毛沟、复兴两个工业小区落户的各类民营企业有52家,吸纳了2600多农民就业,全县150家民营企业共吸纳了4600多农民工,占农村总劳动力3.3%,为该县财政创税,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用走出去的思维抓农民增收

    该县乡村劳动力总数为13.84万人,全县拥有耕地面积23.68万亩,按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可承担5亩耕地计算,该县在耕地上可容纳的劳动力4.74万人。2004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有4100人,建筑业3000人,运输业1740人,商业服务业2900人,家务劳动10155人,全县农村共需劳动力6.63万人,有7.21万农村劳动力可以外出就业。据调查目前外出就业的只有5.03万人,尚有2.1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家,没有转移出去。因此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促进劳务输出有序化,是当务之急。

    据调查,目前该县外出的5.03万劳动力中,82%的是自发外出,95%的劳动力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外出劳动力的竞争能力和收入水平。 随着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适龄儿童入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高中的招生人数,让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念高中,以提高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青壮年农民中短期转岗培训,由目前年培训800人增加到年培训3000人,通过5—10年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转变职能,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培训、就业、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与用工地区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广泛搜集用工信息,认真落实劳务合同,向经济发达地区派驻办事机构,或劳务中介组织,建立用工供给协作关系,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由以前自发外出为主,逐步转为以政府组织输出为主,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三、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

    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按照市场和产业化发展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该县在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04年,该县种植粮食作物35.1万亩,种植经济作物53.2万亩,粮经种植比由2003年的44:56调整到40:60,全县多年生经济作物达25.8万亩,其中柑桔16.5万亩,受益面积达7.5万亩,桠柑产量突破5万吨,柑桔已成为该县农村支柱产业,烤烟、黄金茶等特色农作物种植也初具规模,为农民带来了不少的收入,但也经受过苎麻、蚕桑、反季胡罗卜等项目失败的教训与痛苦。因此,在今后农业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帮农民选准项目,对经过试验效益确实高且收入稳定的黄金茶、烤烟项目应大力推广,对取得成功的桠柑生产,应在品质、包装、销售上下功夫。

    四、用长期发展的思维实现农民增收

    该县属山区县,人多地少,实施退耕还林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近几年国家给予退耕还林一定的钱粮补贴,缓解了农民吃饭压力,但8年后国家停止钱粮补贴后,农村会不会出现返耕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入手,建立农民长期增收机制,搞好17万亩造纸用材桤木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岳阳纸厂(已来我县考察论证)适时来我县投资建厂,建立轮伐轮造科学营林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

 

[保靖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