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令人忧

来源: 时间: 2005-07-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农业产业化逐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显得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在重视“三农”问题上,连续了几个一号文件,惠农、稳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技推广部门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需要,如何有所作为,最近保靖县统计局对农技推广体系做了一项专门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一、现状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设有植保站、土肥站、粮油作物栽培站、经济作物站、科教站、农业环保站、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信息站、种子站、园艺站等10个部门),和25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其中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涉及农业和农机两大块。现有在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71人,其中县中心55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部分116人。按性质分:国家技术干部140人,全民合同制工人29人,退伍军人和按政策安排人员6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的89人,36—49岁68人,50岁以上18人;按学历分:本科及以上8人,大专12人(全日制),中专及高中144人,初中以下11人。

    现有乡镇在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16人,按经费来源分:全额拨款65人,差额拨款28人,自收自支23人。其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在岗人员60人(全额拨款31人,差额28人,自收自支1人),仅占在编人员51.7%;乡镇政府兼秘书、民政、安监等职务28人,占在编人员24.1%;经商、打工28人(全额6人,自收自支22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80人,36—49岁22人。50岁以上14人。按学历分:本科以上3人,大专67人(农广校毕业),中专及高中学历35人,初中以下学历11人。按所学专业分:农学38人,经作26人,烟草7人,蔬菜4人,园艺18人,植保7人,其他1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2002年实行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难以管理和指导。目前,各乡镇农技部门的人事任免和人员的进出把关权都属于县乡镇人民政府,对口业务主管部门只能进行业务指导,没有人事任命和人员调动权,业务部门的一些工作开展困难,就连一些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也有很大难度。同时也难以实现因才适用、人尽其才。如清水坪镇是保靖县的桠柑和商品蔬菜主产区之一,镇3名农技人员中无一人是学园艺、蔬菜专业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水田河镇4名农技人员中无一人是学农学的,病虫测报仅靠已退休的老同志梁洪兴支撑。在全额拨款65名技术人员中,乡镇政府安排从事秘书、民政、安监工作的就达28人。 

    (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是“一有三无”站。即有工作人员,无站房、无设备、无办公经费。全县24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仅水田河、梅花、毛沟、比耳四个乡镇有站房,其余20个无站房。办公设备:24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仅有未上网的电脑1台,办公电话3部,显微镜一台,照相机2台,其它简易设备6件。办公经费更缺,办公电话费自支,就连最基本的纸、笔、墨都是自己掏钱买,更谈不上配置办公电脑,实现办公网络无纸化,走进现代的信息网络时代。出差费、下村车费更是找不到经费来源,都是自己掏钱。

    (三)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一是在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在岗的60人中,年龄在35——49岁的有33人,50岁以上13人,年龄结构偏老化。如:涂乍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只有54岁的差额拨款技术员龙万应1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复合型人才少,专业素质低。由于我们的农技人员整天忙于政府中心工作或其他工作,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知识更新,专业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专业素质越来越低,农技推广效果越来越差。

    (四)待遇悬殊,人心涣散。2002年机构改革后,特别是安监站设置,乡镇农技与农机“貌合神离”,有的可以领到全额工资和津贴以及享受政治待遇,而有的无法享受,特别是同是事业性质的乡镇畜牧站差额拨款同志的已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农业和畜牧站之间待遇悬殊,造成人心涣散,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推广工作的开展。1999年分配的23名自收自支人员,仅有1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三、对策

    (一)加强农技推广的管理。(1) 把现在的农业综合服务站从乡镇政府中独立出来,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直接领导。是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是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2) 科学地定编制。按照各乡镇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种类情况、工作任务的大小, 确定聘用农技推广员的各专业的人数。(3)评聘办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竞争上岗, 择优聘用, 在全县乡镇农业综合站和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局直单位技术人员中产生。(4)规范农技推广员的管理办法. 包括评聘办法,绩效挂钩, 综合考核, 奖惩兑现等,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增加责任感,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 所聘用的农技推广人员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 工资由财政纳入全额预算。

    (二)改善办公条件,添置一定的推广设备。财政拨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站房建设和添置推广设备。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工作经费和技术推广经费,由财政纳入预算。

    (四)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油生产为主转为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五, 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沿伸, 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 使农产品销的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

    (五)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促进龙头企业壮大,通过联合,外资嫁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与本地劳力、土地资源对接,二是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协会。扩大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创办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培育发展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头脑灵活,信息来源广,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主要是农业部门以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并通过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


                            

[保靖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