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泸溪县出现降雨少、气温高、日照强、蒸发量大等异常现象,导致稻田开坼,溪河断流。持续60多天的高温晴热干旱天气,使全县19个乡镇农作物普遍大面积受旱,且旱灾呈蔓延发展势态,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目前,旱情正呈进一步扩展的态势,形势十分严峻。
一、旱情——异常严峻
泸溪县统计局农调队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泸溪县自6月2日至7月31日的60天时间内,全县仅降水193.7mm,比去年同期少366.6mm,比历年同期减少225mm;全县平均气温达27.7℃,比上年同期增加2.6℃,比历年同期增加1.6℃,极端最高气温达37.4℃,35℃以上的高温天数达20天;总蒸发量达到360.6mm,比上年增加79.7mm,比历年增加54.1mm;日照总量达到363.6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63.8小时,比历年同期增加18.2小时。7月11日至14日、7月23日泸溪县虽然普遍降雨,但降雨量均不大,全县平均降雨量分别为18.8mm和20.3mm,对于泸溪县旱灾缓解帮助不大。7月24日后,泸溪县再度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县旱情继续发展蔓延。
二、损失——特别严重
据调查,这次旱灾是泸溪县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灾害,全县农林牧渔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损失严重。灾情涉及全县19个乡镇、214个村、1068个村民小组,受灾人口达14.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7.8万亩,绝收面积5.38万亩,其中:水稻绝收2.9万亩,旱粮绝收1.3万亩,经作绝收1.18万亩,造成全县208个村、3.47万余人的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近1.17亿元。
1、农业。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7.8万亩,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5亿元。
农作物中水稻受灾面积12.5万亩,脱水面积10.8万亩,开坼面积达9.2万亩,干枯绝收面积2.9万亩,减产50%以上达4.1万亩,预计全县粮食减产4成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600万元。
旱粮作物受灾面积4.2万亩,其中玉米受旱面积1.2万亩,黄豆受旱面积达1.4万亩,红薯受旱1.6万亩。旱粮枯萎绝收面积达1.3万亩。预计全县旱粮减产3成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
当年生经济作物受灾面积7.1万亩,其中:辣椒受旱面积达3万亩,有2.6万亩枯萎卷叶,蔬菜受旱面积2.5万亩,2.2万亩受旱枯萎。当年生经济作物中绝收面积达1.18万亩,其中花生绝收0.2万亩,蔬菜绝收0.98万亩(其中辣椒死苗绝收0.43万亩)。全县柑桔受旱面积14万亩,其中椪柑受旱12万亩,卷叶2万亩,随着旱情加剧,部分桔园因干旱出现落果,预计椪柑减产25%。全县经济作物直接经济损失5700万元。
2、林业。全县退耕还林林木大面积受旱,其中受旱严重的林木中幼林面积3.11万亩,成林面积3.77万亩,林木死苗5000余亩,林木育苗死苗8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172万元。
3、山塘水库蓄水保水形势严峻。由于前段时间防洪保安工作需要,全县水库山塘大多控制蓄水。目前,全县1384座(口)山塘水库中有61座小Ⅱ型水库和859口山塘干涸,总蓄水量为951万m’,占应蓄水总量的11.7%,其中岩门溪中型水库蓄水量495万方,占应蓄水量的27.5%,蓄水量中死库容又占350万方,实际灌溉用水量145万方,最多可灌溉10天;15座小I型水库目前蓄水348万方,占应蓄水量的11.8%;89座小Ⅱ型水库目前蓄水78万方,占应蓄水量的5.8%;1279口山塘蓄水量仅为30万方,占应水蓄水量的2.3%。溪河断流108条。
4、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全县19个乡镇208个村小组因干旱造成水源枯竭,造成饮水困难人口3.47万人,随着干旱时间的持续,饮水困难人口将继续增多。小章乡共有山塘30口,已干涸15口,小Ⅱ型水库干涸2座,该乡1万余人中共有3000人出现饮水困难,川洞村部分村民甚至出现排队抢水现象。上堡乡王家庄村朱亩柳组120人因饮水困难每天到2里外的山上背水。李家田乡李家寨村800多村民从6月下旬以来每天到1公里路外的山脚下排队抢水。解放岩乡己用村共1300人,饮水困难人数达1150人。潭溪镇的下都村共1400人,95%以上出现饮水困难,70%的村民被迫到峒河挑水饮用。
针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搞好旱情调查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奋力抗旱救灾,力争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县共有1100名县、乡干部深入到乡镇、村组和受灾第一线,积极组织开展抗旱保收工作。共筹集抗旱资金160万元,发放抗旱药物(旱地龙)50箱0.6吨。职能部门积极服务抗旱。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投入抗旱劳力7.86万人,出动抗旱机械8230台,开动大小电排43处,900KW,动用其它抗旱农机具5076余套,抗救面积达5.95万亩。
三、抗灾——难凑其功
由于今年旱灾时间提前,干旱时间长,降雨量严重偏少等原因,使大旱之年抗灾工作鲜有成效。
1、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抗旱能力弱。一是全县上型水库主干渠普遍老化失修,渗漏严重,水源浪费大,有效灌溉面积少。大部分水库、山塘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差,加之前段时间防汛度汛需要,山塘水库控蓄及部分病险塘库空库以保安全度汛,因此全县的山塘水库蓄水量仅为库容的11.7%,影响了农业用水灌溉。二是抗旱机械力量不足,抗救能力不强。虽然全县在这次抗旱中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抗旱工具,但是近十年来风调雨顺,群众对抗旱机械准备不足,仅有的一些抗旱机械保养不足不能正常抗旱,因此抗救能力弱,抗旱效果不明显。出现了有水源无机械抽,地势稍高的稻田,机械扬程不足。如武溪镇的称砣山村,石榴坪乡的兰村,由于电排损坏,致使部分稻田无法灌溉。
2、防大旱、抗长旱思想准备不足,抗旱服务能力削弱。近几年来,泸溪县防汛多于抗旱,多数干部群众存在重防讯,轻旱灾的意识。由于今年旱情来得急,来得早,时间长,因此许多乡村干部群众缺乏心里准备,靠天等雨,侥幸思想突出,对其他抗旱手段、措施准备很少或没有。加之灌溉基础设施少,灌溉手段单一,抗旱服务能力削弱,遇到干旱年份问题就特别突出,抗旱工作就十分被动。
3、抗旱成本高,抗旱资金不足。随着旱情持续发展,大部分农民采取微型电动机和柴油机抗旱设备,消耗电能和柴油提高,抗旱费用相应增大,农户每抽一次水都要花费30至80元不等。加之三五天又要抽一次水,农民无力承担持续的抗旱费用。县、乡两级财力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的抗旱资金,因此乡镇干部下村组织抗旱,被农民群众戏说成“看旱”。主要依靠农民自身抗旱自救,能力不强,致使抗旱效果不明显。
4、农村抗旱劳动力不足。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现在家抗旱救灾多为老人、妇女,缺少了以前那种热火潮天的抗旱场面,抗旱显得苍白无力。
四、救济——最后途径
由于泸溪县旱灾严重,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据统计,全县共有9.3万人因灾害严重生活困难,其中无自救能力的达2.2万人。为维护灾区社会安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防止因灾返贫现象大量发生,必须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努力降低灾害损失,夺取抗灾自救工作的胜利。
1、搞好秋冬播的种籽肥料等供应工作。鉴于当前泸溪县农作物受灾严重,部分农作物因灾绝收急需改种补种,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民所需,确保灾民发展生产的需求。
2、对处于相对贫困的农民来说经不起灾害,一旦遇灾,他们将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对因灾减产,不能按时偿还的农业生产性贷款,实行政府贴息延还的方法,以利农民修养生息,使灾民有翻身的机会。
3、认真落实灾民救济工作。政府救济,是灾后最直接最有效的补救措施,政府给予重灾特困户适当的补助,是无力自救的灾民摆脱饥寒,平安生活的最佳途径。特别是有在校学生的受灾困难户,要优先予与考虑。教育部门要模清实情,根据实际,以“两免一补”或先入学后缴费等方式,保证学生的就学。搞好灾后的救济工作,使灾民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受灾损失。
五、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水利建设事关广大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利益,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笔者认为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已有水利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泸溪县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投入少,标准低,经过几十年运行,工程设施严重老化,调洪防灾能力明显减弱,一些山塘水库险情不断,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加速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步伐。
2、管理明确,责任到位,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加强对现有的水利设施管理,不断改进水库调度管理,在排灌设施、排灌方法、排灌技术等方面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对各类水库、主要防洪工程,要明确政府机构(负责人)或社会公益机构作为责任主体,层层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3、加强水利建设规划,建立抗灾风险管理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对用水需求的急剧增加。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水利建设规划。要把发展农村水利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明确责任和要求,努力形成农村水利建设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同时对水利抗灾工作必须未雨绸缪,实行水利抗灾预案制度,建立水利抗灾风险管理机制,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思想。这样才能把握水利抗灾工作的主动权,把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强化节水防污意识,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目前多数人的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现象十分普遍。一些乡村地区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为此,必须多管齐下,在加强社会宣传的同时,采取市场、行政、法律等调节手段,强化人们的节水和防污意识及行为。积极推进滴灌、集雨节水等新型水利实用技术,逐步改变农村采取的大水漫灌方式。对今后的抗旱工作,应当从过去的以开源为主向开源节流并重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方向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加大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使农业抗灾能力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泸溪县统计局 廖胜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