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是吉首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则是全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灵魂。打造绿色果品产业,要立足全市各乡镇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吉首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生产带,加速吉首市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与知识农业的转变,切实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构建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新框架,为吉首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优越的区域资源是发展绿色果业的有利条件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地区。境内以山地为主,群山起伏,溪河纵横,自然条件复杂,农业资源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1 、气候资源:年平均气温16.4℃,元月最低月平均气温4.4—5.2℃,据《乾州志》记述:“冬常温暖,不必衣裘”。七月月平均气温为26.5—28.2℃,无霜期270—290天,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在5000℃以上,年日照时数1382.5小时,年降水量1440.5mm,太阳辐射热89.9—97.4千卡/厘米。
2、耕地资源:我市拥有土地面积10.5万公顷,常年耕地面积1.96万公顷,其中旱地1.18万公顷,另外还有0.53万公顷轮歇地和大面积可开发利用的荒坡地,土地资源独一无二,为山区开发果业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土质分为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黄壤、红壤、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等7个土类,按海拔高度统计耕地分布在500米以下的约占40%,分布在500—700米之内的约占40%,700米以上的占20%,土壤PH值5.5—6.5,有机质含量为1.08%,富含硒、锌元素。
3 、品种资源:已栽培利用的果树品种有柑桔、橙类、桃、李、梨、杏、柿、枣、猕猴桃和野生刺梨。目前椪柑面积6700公顷,常年产椪柑3.5万吨,小水果面积670公顷,常年产水果400吨,其中椪柑由于质优而扬名省内外,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山区还有丰富的野生水果资源,野生猕猴桃、葡萄、梨、桃等比比皆是,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二、发展绿色果业是我市水果生产的必由之路
当前,人们对果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吃得好,而且要吃得安全科学,加入WTO后,“绿色壁垒”已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过来我市在开展水果产业过程中忽视了“绿色”概念,在生产中除培管技术和绿色产品相去甚远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市在抓项目开发上,以椪柑开发为重点,历时近20年,形成了6700公顷的椪柑开发基地和3300公顷的商品基地,而其它水果产业占的比例很小,时鲜果面积少,水果品种搭配不合理,品种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当地消费市场和自然资源。
2、骨干项目无品牌。全市椪柑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产品参加南方椪柑评比,1989—1991年评为省优质产品,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获湖南省优质水果金奖。但在市场销售及品牌创建上,没有新的进展,在绿色果品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上较为落后,特别是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等建设上可谓是空白。
3、资源利用率低。我市地处山区,高山林立,群山环抱,在海拔180—430米之间的中低山群秋冬有较为明显的逆温层,小气候环境优越,野生资源极为丰富,在大力倡导有机食品的今天,得天独厚的野生葡萄、猕猴桃等未被开发利用,自有人工栽培的水果后,人们不勤于去山里采摘野果,致使品质优良的野生水果大面积的自生自灭。大片的荒山坡地荒芜,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三、科学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是发展我市绿色果品的关键所在
吉首市开发水果生产已近20年历史,其中以椪柑、猕猴桃为主导产业在吉首市大力发展,广大农民也在开发中得到利益,随着形势的发展果农的栽培意识逐渐向无公害栽培过渡,经营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在开发和生产中仍然存在方向不明确,品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搞一哄而上,给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怎样立足吉首市实际,在区域布局及资源利用上做足文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加大对椪柑的开发力度。椪柑在吉首市已是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且山区的小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椪柑的生产、越冬及品质形成,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椪柑生产仍将在我市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吉首市目前尚有1.3—2万公顷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可以在中低海拔的丹青镇、排绸乡、白岩乡、太平乡、排吼乡大量的空闲土地上开发椪柑1300—2000公顷。
一是吉首市目前椪柑面积近6700公顷,挂果面积3300公顷,而近2000公顷是80年代初开发的老品种有待更新,椪柑年总产量3.5万吨左右,远远达不到椪柑大县的标准,而且多年来未出现烂果或销售不利的现象,有的年份还出现无果卖。二是地理条件优越。丹青地区,包括白岩乡大部,太平乡全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村组有大量的闲散土地,特别是丹青地区土壤富含硒,生产出来的果品品质好而且对身体有益,是其它地区不可比的唯一富硒地区。三是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南柑北果,是我国固有的自然实际,吉首市椪柑,可以延长销售季节拓展北方市场,加入世贸更有利于开拓出口市场,通过引进加工机械,培育果汁市场,产品不愁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再开发1300—2000公顷,加上现有的6700公顷,使椪柑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骨干项目。
2、因地制宜发展时鲜水果。首先,建立2000公顷猕猴桃基地。吉首市生产的猕猴桃,一是果大、味浓、品质好;二是产量高、耐贮藏;三是气候土质适宜,有利于培育出名牌产品;四是野生资源丰富,稍加管理利用即可开发成无公害产品;五是有老爹有限公司作依托,既可上市供应鲜果,又可加工成饮料投入市场。根据以上有利条件,以矮寨镇坡头片为龙头,在寨阳乡、社塘坡乡、己略乡、丹青乡建立2000公顷猕猴桃基地,以此作为吉首市继椪柑之后大力开发的又一骨干项目。其次,建立670公顷梨基地。梨是优质水果,深受城乡消费者欢迎,近年白岩乡补戈村广大果农种梨走上了脱贫之路。因此新扩670公顷梨基地,可以合理利用吉首市的山地资源,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开发梨,符合吉首市实际,既可满足市场,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水果均衡上市。目前吉首市仅白岩乡补戈村有一定栽培,矮寨镇幸福村以及其它的零散栽培才开始起步,尚无规模,更谈不上产品愁销的问题。如果我市在发展中选择品种好、品质优的梨,将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3 、提高科技含量,创造绿色品牌。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果品生产中要大力宣传绿色果品的重要性,在广大消费者当中倡导绿色消费扩大绿色果品的影响,在果品生产、经营、消费三者中树立绿色概念。其次是高品位定位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对我市原已开发利用的水果产业要加以引导和改进,从培管和更新上逐步向绿色果品过渡。而新开发的果品基地一定要注重园区生态环境、土壤、大气、灌溉水等因素考察,基地力求档次高、质量优,且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远离城市、村庄及公路等,以避免有害物质的污染,要注意保护果园土壤不被污染,特别要注意劣质肥料和不明成分的酒渣不能作为肥料施入土壤。再次是推广绿色果品的生产技术。一是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土、肥、水中的污染物会进入果树树体内积累影响果品的品质。在生产中要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和监测,提倡施用有机肥,以保证和增加土壤有质含量及其生物活性。目前我市建立果园灌溉水基本不成问题,山区独有的溪河水不会对果树造成水污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污染也不能高枕无忧。二是新建园或低改、品改园要使用无病毒苗及接穗,以免造成果树病毒,影响树体自身的生理代谢,以致于产量和品质下降。三是搞好整形修剪,控制果树载果量,做到因树修剪,随枝整形,着重抓好树体结构,使大小枝组搭配合理、分布均匀,以便充分利用光能,通过调光、调技、调花、调果,培养健壮、稳定、丰产的树体结构。四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发展绿色果品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应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用生态学、环境学的观点对病虫害加以防治,优选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生物制剂,并改进施药技术,减少污染和残留。号召广大果农保护天敌,使用生物农药。五是科学采收和贮运。在采收和采后分级、包装及贮运技术上要严格按规定操作,我市的一部分果农在这一环节往往是急功尽利,不注意采后质量要求,认为果品只要脱手就万事大吉,造成贮运中烂果严重,功亏一溃。
4、合理利用水果的野生资源。吉首市的野生资源大有可利用价值,特别是野生猕猴桃具有味甜,耐贮和优质的特点,境内近330公顷的野生水果就是天然的有机食品,通过综合管理利用,力求在产量上有所突破,将是一个无价之。
[吉首市统计局朱丽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