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吉首椪柑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 时间: 2005-11-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七五”以来,湘西吉首市采用内、外联资开发武陵椪柑,历经20余年时间,全市14个乡镇发展椪柑近6700公顷。随着国家彻底放开水果市场,价格随行就市,实行多渠道流通政策之后,吉首市椪柑生产得到了空前发展,年产量已过5万吨,约占全州椪柑年产量的30%左右,在州内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种植产业,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椪柑生产历史及现状 

    吉首市是湘西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于湘西自治州南部,是一个山地占93%,人平耕地0.038公顷,而山地达0.8公顷的县级市。长期以来,人们就在不足一亩的地里作文章,忽视了潜力最大的山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缓慢。到“六五”期末尚有20%的农村人口没有脱贫,“七五”期间,吉首市抓住国家扶贫机遇,利用外(内)资开发椪柑3000公顷,覆盖全市14个乡镇,其中670公顷乡2个、67公顷村8个,1995年椪柑总产量过万吨,总产值1300万元,一跃成为湖南省椪柑主产区,6500多户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八十年代涌现出吉首乡林木山村“村办经济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科技与开发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先后有三位中央领导来此视察,并把该村作为自治州脱贫致富的经济模式之一在全州推广。“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水果生产作为农村一项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并把椪柑生产作为全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迄今峒河两岸及枝柳沿线,昔日的荒山已成为富民兴市的“绿色工厂”,椪柑生产面积已达6700公顷,农村户平2.7亩,人平0.66亩,初步建成了马颈坳、吉首、万溶江三个万亩乡镇和寨阳、河溪、双塘、丹青、排吼五个5000亩以上乡镇,同时涌现出30亩以上重点大户250户,椪柑项目覆盖全市14个乡镇,160多个村,2.9万农户,11万多人口,年产量过5万吨,其中5000吨以上的乡镇4个,1000吨以上的村14个,10吨以上的大户250余户。吉首椪柑年总产值达500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5%。农民人均椪柑收入达350元。 

    二、椪柑生产存在的问题 

    1、椪柑发展存在盲目性。一是树种发展不平衡,品种过于集中,鲜食品种多,适宜加工的品种少,成熟期过于集中在11—12月,而10月以前和12月以后成熟的早晚熟品种少。二是在并非完全适宜区盲目发展,在椪柑开发中,对海拔、气候、土质等立地条件考察不够,一哄而上。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预测,行政干预多,忽视了市场经济。 

    2、椪柑果品质量较差。过去由于果品市场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开发椪柑初期一直重视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定植的椪柑品种存在个小、粒多,味酸等不足,虽然不断的更新品种,加强水果生产技术的改进,采取高接换种、套袋、控制载果率等措施使椪柑果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但椪柑优质果率仍低于70%,这其中约有20%属于高档优质果,其价格高、销路畅,约有40%的大路货随着产量的增加价格下跌,波动幅度大,销售困难,风险也大,还有15%的劣质果没有市场,出现积压滞销。 

    3、果品采后处理及贮运设施比较落后。柑桔采后选果、分级、包装技术较为落后,目前全靠人工进行,缺少选果、清洗、打蜡、分级、包装机械,很难保证商品的一致性。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严重影响了果品外观质量,进而影响到果品的销售和价格。此外,州内果品贮藏库寥寥无几,贮藏能力薄弱导致80%的果品上市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去抢占有限的市场,与市场需求的周年均衡性发生冲突,必然使果品滞销价跌。 

    4、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目前吉首市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开发椪柑为主,既使形成规模也是规模不一,缺少相应的合作组织,致使果农一家一户面对市场,很难掌握市场信息和参与市场竞争。 
    
    三、椪柑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发展椪柑生产最终是要增加农民收益,随着我国椪柑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国内椪柑果品已出现相对过剩,内部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椪柑生产必将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挑战。根据国内外的柑橘形势和吉首市椪柑生产现状,未来十年吉首市椪柑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打造名优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和经营秩序,促进产业增收、农民增效和财政增长。主攻方向:一是稳定面积提高质量;二是品牌要做亮做响;三是市场求高求广。 

    1、合理调整椪柑品种结构。加入世贸组织后,吉首市同全国一样,椪柑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椪柑市场有被进口柑桔“挤压”的危险。然而更应看到挑战也是一种动力,目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椪柑品种结构的调整。当前乃至今后吉首市在巩固原有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椪柑,要根据吉首市的立地条件和市场需求,选用良种,集中成片栽培,形成高品位的商品生产,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逐步实现鲜果周年上市,对原栽培的不宜发展的品种有计划的高接换种或重新定植,积极发展名、优、特品种。 

    2 、提高果品科技含量。果品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果品品质竞争,要生产出优质果品,除有优良的品种外,还必须有配套的、科学的、先进的栽培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吉首市椪柑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果品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

    一是要加强和农林高等院校联系,提高椪柑开发、生产档次,争取在新品种引进,选育、繁殖和果形、果色及果品套袋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展无病毒种苗繁育、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干部积极投身椪柑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采取承包、领办、技术服务、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要健全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户整体培管水平。建立健全椪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充实和加强椪柑生产大乡(镇)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提高技术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实施果农技术培训计划,按照统一教材,统一技术,分层分批培训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力争在五年内,使全市果农普遍掌握高接换种、规范树形、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采后处理等先进技术。鼓励果农学技术、用技术,对技术能手可授于技术员、技师、高级技师等技术职称,在扶贫、开发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激励广大果农提高技术素质。 

    三是加快推行果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国内外市场要求,发展无公害果品,实行椪柑有机栽培,制订出台吉首市椪柑鲜食、保鲜贮藏、果汁加工等生产标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体系,以质量和标准引导和规范广大果农的果品生产。与此同时,建立椪柑标准生产示范园,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带动千家万户实现椪柑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3 、提高椪柑的采后处理及贮藏加工能力。就目前来看,吉首市椪柑成熟期集中在11—12月,过来80%以上果品均以出售鲜果为主。随着开发面积的扩大及产量的增加,采后处理靠单纯的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椪柑生产的需要,必须在采后选果、分级、包装上引进先进的生产流程,大力推广洗果、打蜡、分级、贴标和按果数装箱的先进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弥补某些自然条件的不足。同时80%的椪柑采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都去抢占有限的市场,这与市场需求的周年均衡性发生冲突,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当鲜果销售价格不理想时,果农也会采取贮藏的方式待到来年水果空缺期进行销售。但目前农户仍然按照传统的方法贮藏,一是贮藏量少,二是技术不过关贮期短,三是贮期损耗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想方设法建立果品冷藏库,缓解集中上市的压力,调开市场供应和增值。 

    4、发挥基层椪柑合作组织作用,把生产与销售有机结合。由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销售,导致培管水平参差不齐,果品良莠不一,不少果农对市场信息的缺乏了解,还用卖方市场的老观念看买方市场,对低价接受不了,有的还处于扳价惜售的状态,甚至“果价高了还想高,越是涨价越不卖”,有的果农素质不高,以次充好,以致于客商纷纷离去才感到后悔,反而又以不正常的心态争拉客商,竞相降价,使销售市场一片混乱。通过成立椪柑协会等基层组织,把分散的、初具规模的果农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管理,形成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军万马搞流通的游击队,联结成能执行统一标准要求的“联合舰队”,从而增强竞争能力,使椪柑生产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吉首市统计局 王永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