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湘西州规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06-03-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五”时期,湘西州规模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努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克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发展、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规模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一、规模工业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牵头作用

    “十五”期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超出同期GDP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全州2001-2005年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33.6%、33.3%、35.4%、38.5%和42.1%(注:指数越大,说明新型工业化程度越高),新型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十五”期间全州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初级、低度化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一是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公有制企业在规模工业中比重迅速下降,非公有经济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29.8:70.2,与2000年相比,非公有经济比重上升了54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迅猛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轻重工业的调整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而变化。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42.9:57.1变为2005年的17.9:82.1, 2005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支柱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明显

    自2001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实施三化进程的号召以来,我州积极抓住这个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依托我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按照“做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思路,进一步突出工业发展的产业重点。“十五”期间,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末,全州规模工业中,矿产业、饮料酒及烟草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业和电力生产及供应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7337万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94.8%,行业位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矿产业已经成为我州的重要支柱产业跃居各行业之首,矿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4.2%,比2000年上升24.5个百分点,电力生产和供应保持了稳步增长,医药制造业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亮点,烟草业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进一步萎缩,饮料酒业也由于市场和政策因素不断下滑。

    三、非公有制经济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政策上放宽注册条件、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投入机制以及切实保护非公有制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并对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随着优惠政策的落实,企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使得非公有制成为全州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05年末,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达183155万元,年均增长72.8%,“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到145.7%。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77715万元,以年均10%的速度下降。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开发研究、与科研院所合作,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湖南金天铝业公司依托中科院和北方涂料研究院的技术力量,新建年产3000吨超微细球形铝粉生产线和年产1200吨高档铝银颜料生产线;湖南振兴化工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出高纯电解锰、无汞碱性二氧化锰等新产品;湖南老爹公司依托吉首大学技术优势,研制出一系列猕猴桃新产品,形成年产20吨果王素、2万吨猕猴桃果汁生产规模等,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为我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批名优产品的出现,正是企业不断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名牌战略的具体体现,如:酒鬼酒公司酒鬼酒、湘泉酒;老爹公司果王素、猕猴桃饮料;泸溪金天微细球型铝粉;湖南三立集团三立牌锌锭;湖南东方锰业东锰牌电解锰;湘泉制药妇炎康片等。

    五、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工业园区作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平台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州委、州政府充分发挥工业园区聚集作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入园,园区经济效益开始凸显。全州现有工业园区(小区)29个,入园企业262户,入园项目300个,园区企业从业人员2.5万人。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2005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占全州工业销售收入的24%;上缴入库税金1.72亿元,占全州财税总收入的14%。 

    六、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几年,州委、州政府坚持以全面发展为主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两个关系”调整为主线,认真按照“统筹兼顾、规范运作、因企制宜、积极稳妥”的方针,严格遵循“国有资产不流失、债权债务不落空、职工利益不受损、维护稳定不闹市”的原则,采取联合、兼并、租赁、出售、破产、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并在改制过程中严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评估确权、产权转移及资产管理关,采取经济补偿安置、离退休安置、企业聘用安置、再就业援助安置和劳务输出安置等手段妥善安排改革改制企业职工的就业,有力推动了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基本实现了资产变现价值最大化、改制费用最低化、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最佳化。通过改制,精简了人员,盘活了资产,引进了资金,提高了效益,一批重点企业焕发了生机,生产效益均有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底,全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71家,比2000年底的178家减少107家,州七零化工有限公司、州德邦化工有限公司、湖南三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改革改制,企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对全州工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十五”我州取得的成绩,无论在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来看,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工业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制约着我州今后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尽管工业规模有所壮大,但与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5年末,全州规模工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总量的1.6%,比“十五”初期所占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和怀化、永州两市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我州工业经济总量“十五”初期分别占两市的比重达53.5%和63.2%,到2005年末所占比重下降到38%和49.4%,而张家界工业总量所占我州的比重则由“十五”初期的19.2%上升到2005年底的47.5%。尽管我州工业规模与自身比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和周边地区比步伐依旧落后。

    二是结构不尽合理,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工业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传统产业在全州占据主导地位。原材料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且供应紧张,企业生产和效益受到较大冲击。2005年由于受国家取消电解锰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州电解锰行业环保污染问题提出整改方案的影响,全州电解锰产量减少4万吨,直接影响工业增加值1个亿,影响工业增速近5个点,影响供电量3亿千瓦时。同时,由于周边地区及国内电解锰生产能力的迅速崛起,我州电解锰企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企业的盲目扩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是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上锰矿石和锌精矿供不应求,90%以上的企业因矿石紧缺而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是资金紧张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紧张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如应收账款增多,加剧流动资金不足;能源、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增加,加剧了流动资金的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企业不可避免出现资金吃紧状况企业生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重了企业资金紧张程度;企业改制或重组的衔接,使企业流动资金更加趋紧。同时,也受到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进入2005年国家采取了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使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部门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大了监管力度,信贷规模压缩较大,贷款条件、政策更加严格,并严格控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以说,宏观资金层面处于近五年来最为紧张的时期。另外,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使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努力打造一个速度稳、效益高的工业增长格局,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市场和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保证。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速产品提档升级。一是巩固一批基础较好,信誉和知名度较高的拳头产品,加速更新换代,发展系列和下游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培育和壮大一批名牌产品;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按照高起点、大规模、产业化的方向,研制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加快中间试制和科研攻关,缩短试制周期,尽快投入市场,形成批量生产;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产品;五是扶持和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的出口产品,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扩大出口数量;六是控制和淘汰一批生产能力过剩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工业产品。从而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湘西州统计局  李湘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