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产发展”制约因素 加快推进湘西州新农村建设步伐

来源: 时间: 2006-04-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保障,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湘西州当前"生产发展"的现状怎样?"生产发展"存在那些制约因素?如何破解"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推进湘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本文仅做一次肤浅探讨,供参考。
    
    一、"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西州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含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一定增强,形成了粮食、生猪、蔬菜、水果、烟草五大支柱产业格局,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73.3%,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等综合指标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5年湘西州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分别达到4499元/人、2245元/亩,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5.8%、6.7%。人均肉产量、户均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1公斤/人、714公斤/户,与2000年相比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9%、12.2%。常年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53公斤,比"九五"时期常年产量每亩增加21公斤。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动力机械达到0.5千瓦/亩,单位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达到63%,分别比"九五"时期末的2000年增加0.13千瓦/亩、7.8%。
    虽然湘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以及外地市州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产业人均增加值、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产量2005年湘西州分别达到998元、266公斤、41公斤,仅占全国平均数的57%、72%、69%,仅占全省平均数的53%、63%、44%,与张家界、怀化以及周边的重庆黔江、湖北恩施州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占全国、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7%、72%,下降到2005年的57%、53%,比重分别下降了20%、19%,说明湘西州一产业的"生产发展"与全国、全省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二、制约"生产发展"的因素
    
    经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湘西州农业经济要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破解"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湘西州"生产发展"的因素可概括为"五低":
    
    1、经济总量在低位运行,交通瓶颈的制约问题比较突出。工业经济体系不发达,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2005年湘西州人均GDP626美元(按1:8.07折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能力非常脆弱。当前农村仍有159个村未通公路,境内高速公路尚未建立,公路等级、路网密度和通畅能力比较差,87%的公路属于四级、等外级公路。
    
    2、农业后劲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病险水库、病险骨干山塘多,病险水库未能得到彻底根治,处险任务重、难度大,同时水库观测设施破坏、损坏严重,给防汛工作带来相当不利。全州灌溉干渠长610千米,防渗73千米,完好率仅达12%,灌溉支渠长672千米,防渗58千米,完好率仅达9%。全州灌溉水利用率目前达不到一半,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自2001年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当前退耕还林中造林成活率不高、管理抚育比较粗放、苗木长势较差、人畜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弱。
    
    3、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当前因国家建设、耕地改园地(大部分是熟地良田)以及过度施用无机化肥,湘西州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据农业、国土部门2003年对耕地勘测表明:全州中低产田比重高达85%,且比重每年呈增长态势。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平均海拨800-1200米,属高寒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型农业机械在湘西州推广、使用受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以人、畜力为动力,靠单纯的经验组织生产,生产自给和半自给比重比较大,农产品商品率比较低。
    
    4、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当前全州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处在低收入线以下,有35万绝对贫困人口,农民收入低,地方财力有限,导致农业投入常年严重不足,农户缺少农业生产和产业开发资金,农业招商难、农民贷款难(在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农户能够得到信贷支持的比例不到2%)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全州农业劳动力中有30%以上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农民素质不高,基本是"386199"部队(即小孩、妇女和老人)。猪、牛、羊优良品种总量少,山羊基本上是本地的武雪山羊,牛以湘西黄牛为主,由于长期近亲繁殖,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下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市场监控难度大。全州四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水果、禽畜、蔬菜、烟草)除烟草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外,其余的产业化经营程度比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有序集中和流转刚刚起步。上"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小,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能力不强,农资市场坑农害农行为时有发生。州本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设施设备短缺落后,县市动物防疫机构基本没有化验检测设备,养殖业生产安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效的监控。
    
    三、加快"生产发展"的建议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一个村有了一定产业基础(内因),发展不起来,关键是没有通村公路(外因);一个村修建了通村公路(外因),发展不起来,关键是没有产业基础(内因);一个村有了产业,又修建了通村公路,仍发展不起来,关键是产业没有市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基础(重点是交通)作保障、市场化经营。为此建议:
    
    1、加大"输血"力度,加快"生产发展"。
    
    湘西州经济总量弱,基础差、底子薄,希望国家、省委省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湘西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在民族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多予、放活"。
    
    2、着力"三大战略",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着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反哺"力。县域经济发展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湘西州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州域经济才能壮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具有经济实力。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要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是着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特别是对当前中央出台的15个方面的各项支农政策"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配套好"。抓好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实施大湘西开发的机遇,重点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及监控、农民培训转移以及农林水畜机五个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等工作。积极组织协调实施第三轮农网改造,努力提高农村供电质量。
    
    三是着力现代农业建设战略, 增强自我发展内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现代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足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程度。 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具有"七高",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商品率、较高的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较高的资源转化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当前湘西州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效益工程、种苗工程、精品工程、营销工程和保障工程,进一步推广超级稻、早播玉米、优质高产红薯等优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着力扶持24家州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培育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果王素"、"湘西椪柑"、"古丈毛尖"等特色品牌。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毛光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