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龙山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势好

来源: 时间: 2006-07-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6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努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加强优势产业建设,狠抓落实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据测算,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0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1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969元,同比增长11.6%。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上半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473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7219万元,同比增长3.7%;林业产值6186万元,同比增长2.2%;牧业产值10177万元,同比增长6.7%;渔业产值429万元,同比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21万元,同比增长7.6%。

    (一)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建设力度加大

    1、春夏收粮食和油菜籽产量呈现一增一减。据统计,今年全县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8513公顷,同比下降4.8%,实现总产量30425吨,比上年增加284吨,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2180吨,同比下降18%;马铃薯产量28245吨,同比增长2.8%。油菜籽播种面积5105公顷,实现总产量9556吨,同比分别下降3.8%、1.7%。春夏收粮油产量增减主要原因:

    一是去冬今春气温雨量条件比较适宜,除个别乡镇受到冰雹雨雪危害外,今年春夏收作物在生长和收割时节没有受到大的自然灾害;

    二是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趋势开始形成,良种推广和科学种植不断普及,脱毒马铃薯良种繁殖基地建设和双低油菜籽播种面积的大力推广,为全县春夏收作物单产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春夏收粮食和油菜籽每亩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2.2%,各项作物单产提高是今年春夏收作物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增产的原因所在。

    三是冬种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是春夏收作物(小麦和油菜籽)总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农民从自食的角度和经济效益上考虑,减少了秋冬作物播种面积。

    2、春夏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从春夏农作物种植情况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扭转了多年下滑的势头,油料、蔬菜、瓜果大幅增加,烤烟、药材有所下降。据统计,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737公顷,同比增长2.5%,其中:稻谷15024公顷,同比增长3.5%;玉米6847公顷,同比增长3.3%;大豆2861公顷,同比增长2.2%;红薯7907公顷,同比增长1.3%。花生、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分别为1547公顷、5298公顷、503公顷,同比分别增长8.3%、12.4%、8.9%;烤烟、药材播种面积分别为5792公顷、352公顷,同比分别下降17.4%、3.8%。

    3、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今年县委政府把加强农村产业建设、办好优势农产品基地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大户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各类协会带动的战略模式,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进一步提升三大系列(经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业)和八大优势农产品(烤烟、百合、山羊、桔橙柚、中药材、两薯、辣椒、魔芋)基地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一是狠抓了以茨岩、大安、水田、茅坪、他砂、召市等乡镇为主的烤烟基地建设,烤烟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实现万亩乡2个,千亩村30个;

    二是狠抓了以洗洛、石牌、桶车、兴隆、白羊等乡镇为主的百合基地建设,重点抓了卷丹百合的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百合品种改良面积1万亩;

    三是狠抓了以里耶、内溪、贾市、苗儿滩、隆头等乡镇为主的桔橙柚基地建设,全县桔橙柚面积达到10万亩,新增挂果面积0.3万亩;四是狠抓了以召市、贾坝、老兴等乡镇为主的商品椒基地建设,辣椒种植面积3万亩;五是狠抓了以大安、乌鸦、石牌、茨岩、桂塘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其中以石牌、桶车为中心的白术产业区、以乌鸦、水田坝为中心的玄参产业区、以茨岩、桂塘为中心的2万亩青蒿产业区逐步形成;六是狠抓了以洛塔、茅坪、里耶、大安等乡镇为主的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植面积0.7万亩;七是狠抓了两薯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重点推广高淀粉红薯和脱毒马铃薯,以贾坝乡为中心,建设1万亩金山实业紧密型良种红薯基地;八是狠抓了以洛塔、靛房、农车、咱果、里耶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种草养畜基地建设,重点壮大草食牧业。

    (二)林业生产发展平稳,生态能源建设力度加大

    上半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1.5万亩,德援项目完成造林0.54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世行贷款造林0.55万亩,义务植树0.5万亩,“四边绿化”0.3万亩,强化了退耕还林管护措施,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在落实 “省八件实事”的驱动下,龙山县大力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半年共投入资金250万元,新建农户沼气池1450口,全县沼气池总数达1.77万口,沼气入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14.8%。

    (三)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养殖业综合效益下降

    近年来,龙山县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不断加强品种改良,努力提高养殖水平,逐步完善动物防疫保障体系,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逐步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从出栏情况来看,上半年龙山县生猪出栏11.18万头,同比增长4.6%;牛出栏0.43万头,同比增长2.4%;山羊出栏5.19万只,同比增长2.8%;家禽出笼32.86万羽,同比增长0.9%;禽蛋产量1003吨,同比下降3.6%。从存栏情况来看,上半年牛存栏5.46万头,同比下降1.4%;猪存栏21.67万头,同比增长3.1%;山羊存栏7.63万只,同比下降5.3%;家禽存笼49.82万羽,与去年基本持平。水产品总产量703吨,同比增长7.3%。渔业放养水面达1.14万亩,网箱养鱼2.75万平方米,其中成鱼养殖达2.73万平方米;生产鱼苗2500万尾。由于今年生猪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比去年同期下降40%左右,养猪经济效益下降。

    (四)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

    一是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上半年全县共投入资金231万元,开工水利工程2000处,完成土石方52万立方米,疏通河道2.5千米,渠道清淤2.2千米,新增防渗渠道6.7千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新整修公路25公里,解决了0.73万人行路难;新铺设人饮管道73.2公里,解决了1.23万人饮水困难。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测算,上半年全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52万元,同比增长8.9%,其中:非农户(农村集体)投资完成3515万元,同比增长4.3%;农户投资完成4837万元,同比增长10.9%。

    (五)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加

    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制定了一系列优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据调查,上半年龙山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1元,增长11.6%;其中:来自农民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人均387元,同比增长23.2%;来自农民家庭经营生产的现金收入人均416元,同比增长2.7%;来自转移性和财产性的现金收入人均166元,同比增长12.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从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优惠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由于受能源、运输价格上涨等多方面的市场因素制约,农资价格仍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远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生产收益相对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尿素、复合肥等价格突破了限价规定,受其影响其它种类的化学肥料价格仍然居高。二是生产用煤、油价格一涨再涨;三是粮食种子和农膜涨幅较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龙山县属于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大部分水田还得靠天公作美,旱土作物所受的影响更大。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水库、山塘、渠道严重老化,“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现有的水利条件严重地制约了龙山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同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公路通而不畅现象突出。

    (三)小额贷款满足不了生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融资困难。据调查,由于部分农民贷款意识、诚信意识不强,加上少数农信部门“嫌贫爱富,贷款给一般农户工作量大”,农村信用社虽然在现有金融机构中发挥了农村金融主渠道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但其在贷款期限、额度、方式上还不能适时满足当地“三农”的实际需求,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龙山县财政十分困难,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农村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仍很突出。这与农民增收的需要是远远不能适应的,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生产,农民增收从何谈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任重而道远了。

    三、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半年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建议下一阶段应要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方位地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支持。针对龙山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当前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做好以下工作成为必然:一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以增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要引导农民加大对农业生产建设方面的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扩大农业再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上。三是要继续推行技术创新,如采用大田农作物工程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加快发展喷灌、滴灌,从而促使全县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大力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力度。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农资市场进行监管,控制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同时要严厉打击和查处出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正当利益。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龙山县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要鼓励、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和保护;依托本县“三化”进程,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效地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同时,加大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

    (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粮食安全生产。要从全县的实际出发,按照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建设形成以发展稀特蔬菜、苗木花卉为主的城市农业经济区,以优质粮食、果蔬、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城郊农业经济区,以林果业、畜牧业、饲草业为主的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加强粮食生产的指导管理,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努力搞好农作物后期培管和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的指导工作,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提高警惕,做好防汛和抗旱的准备,为农作物生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龙山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