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花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06-09-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长期以来,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花垣,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县,如何根据花垣县的农村实际,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花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花垣县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577万元,比2000年增长4.1%,年均增长0.8%。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0923吨,油料产量达到4652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357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16元,提高到2005年的1644元,年均增长8.1%。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全县加大对农村小型水利、饮水、道路、农网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病险水库得到有效整治,人畜饮水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288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农村能源建设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初具规模,2005年全县已累计建成沼气池10100口。随着沼气、乡村道路的发展,部分乡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三)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

    全县已形成烟叶、蔬菜、青蒿、畜牧、桤木、水果六大产业,发展到烤烟1.85万亩、商品菜5.2万亩、桤木林21.7万亩、果类15万亩、青蒿0.6万亩、龙须草0.3万亩的种植规模。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5户,农业产业开发大户发展到549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0个,专业村发展到29个,培育了各类大户549户,实现了土地、资金、市场、技术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四)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夯实教育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作为八件实事来抓,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政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实施科教工程、阳光工程和科技下乡活动,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同时,农村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加大了对教育和技能学习的投入,农民素质逐年提高。农民人均教育支出由2000年的88元,提高到2005年的146元,年均增长10.7%。

    (五)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成效显著

    花垣县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在全省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2005年共安排支农资金2550万元,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962.67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试点县,全省第一批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省第一批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是全省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试点县之一,是全州唯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县、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县,全州第一个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县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试点县,是周边县市中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县。

    二、花垣建设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新农村建设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历史、地理、教育、交通、投入及思想观念等因素,花垣县新农村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民参与意识不够,存在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但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思想浓厚,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在建设上没有动力,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情,自己无钱、无资金,生活过得去就够了,搞建设,谋发展,要投入,怕欠帐,导致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不高。

    2、农民相对贫困。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4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5%,全省平均水平的52.7%,全州平均水平的93.1%。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绝对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29%、9.1%、20.8%。

    3、农民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在286个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2.2%,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7.5%,受专业培训的人数占8.7%。由于文化程度低,不少农民缺乏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农村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市场竞争力。在种养殖技术上,依然沿袭传统的方法,成本高,收益小;在规模上,总体偏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缺少市场竞争力。同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把握市场能力脆弱,缺少必要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速度不快。

    5、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以路、水、电、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有通村公路都是简易公路,45%的农户没有实施农网改造,36%的人口饮水困难。水利设施老化,全县44座水库中有21座需要治理,灌溉渠道普遍老化。

    6、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部分村小设施仍较简陋,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和五保户供养标准偏低,绝大部分村没有标准卫生室。

    7、村容村貌不整洁。农村建房没有规划,造成农村房屋建设坐落无序。大多数村镇没有垃圾处理场所,人畜混居,垃圾四处乱倒,环境卫生较差。

    三、加快推进花垣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建设繁荣、平安、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全民力量建设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是主战场,只有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才可能取得成效。一要对新农村建设广泛宣传,通过下乡宣讲、进行培训、印发宣传册等方法,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让全社会认清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二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动工作,帮助农民谋划如何搞好自身发展,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让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而不能“等靠要”、依赖政府和外界投入,激发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动作用,鼓励党员先示范,先发展,先建设,帮助扶持带动普通群众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

    (二)结合实际,确定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认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关心的增产增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实际问题。为此,花垣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将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7个,每个村连续投入3年,每年每村投入45万元,建设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以示范村为平台和引导,带动并全面展开全县新农村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到2010年,使全县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农村实现“六通”: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达到“六有”:村村有一项稳定致富的主导产业,户户有一栋舒适实用的房舍,青壮农民人人有1-2门实用技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村民享有民主管理权利,适龄青少年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做到“六无”:无违法犯罪、无违反计生政策、无虐待老人妇女儿童、无脏乱差、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乱砍滥伐现象。

    (三)突出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建设,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强烟叶、青蒿、蔬菜、桤木、水果、畜牧等产业。通过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加快产业建设;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建设;通过大户带动,实现大户富带动千家万户富,加快产业建设;通过办好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道路,加快产业建设;通过农村扶贫加快产业建设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逐步实现小康。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能因为建设新农村就忽视了城镇化、工业化,必须不断加大工业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发挥城镇的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才能聚集财力支持农村,才能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才能使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增殖机会。今后五年,花垣县将重点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村人口2万人以上,使城镇化率达到45%。第二,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财政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花垣县本级支农资金由2005年的2550万元提高到3600万元以上,以后4年每年将增长10%。第三,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要着力鼓励和引导一批企业和企业家投入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第四,要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衔接配套,通过公路、通信、市场等网络,促进城乡交流。

    (五)建立投入扶持机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村民自主投入”的新机制,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支持。一是以县财政投入为杠杆,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重点投入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起,县财政为9个示范村每年安排预算经费20万元,重点扶持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民族发展、能源建设、人饮工程等专项资金,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二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县里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合项目,上下联动,社会化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投入问题。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村寨整治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工作。以解决村寨“脏、乱、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三清三改一分离”(即:清垃圾、清污染、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和人畜分离),突出解决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即: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寨绿化)。突出改善水利灌溉条件和农民饮用水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条件,整修山塘水渠,扩大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增强基本农田抗旱能力。突出抓好广播电视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100%村通移动电话。突出抓好农村沼气建设,按照“五改”的标准,分步完成农户的改水、改厕、改栏、改厨和改浴。加快乡村道路的硬化和管理,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县乡公路的改造,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抓好农网改造,做到组组通电,户户点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抓好封山育林和村寨绿化,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七)加快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逐步实现小学三年纪以上学生免费住宿学习,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突出样板和特色,切实抓出成效。二是发展卫生事业。在2006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实现288个村村建有高标准卫生室;同时全面推行免费卫生防疫、免费治疗肺结核、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为精神病患者供药、免费治疗麻风病等政策。三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水平,实现乡乡建有敬老院,所有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养尽养。四是发展文化事业。到2010年,实现乡乡建有文化站,在25个具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村建立文化室,扶持发展一批农村文艺宣传队伍。

    (八)加强法制教育,倡导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从而达到“依法管理,自我管理,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制度。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总之,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把花垣县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花垣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