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州委、州政府在年初立足湘西州实际适时提出了,强化工业意识,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快湘西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等一系列促进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其推动下,全州工业经济增速稳步攀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经济正呈现出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应注意到,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提速增效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以来,湘西州工业经济在历经原材料价格上涨、锰锌污染整治、国企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化解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全州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32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79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税6.5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实现利润0.66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1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28.1%,同比提高35.6个百分点,说明湘西州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取得了一定成效。
2、重工业速度快于轻工业7.5个百分点
今年来,随着部分工业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扬,湘西州有关工业企业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产品质量提高、销路较好,再加上湘西州积极争取优惠电价,使得企业成本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从而推动了全州重工业的发展。到目前止,电解锌的市场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2000元/吨上涨到今年的34000元/吨左右。各企业充分抓住这一机会,加大生产,使规模以上重工业生产得以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0.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8.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91.96亿元,同比增长45.3%,产品销售率达100%,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实现销售产值10.86亿元,同比增长9.6%;产品销售率达99.5%,比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重工业生产速度快、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3、探索所有制实现形式,民营经济充当主角
经过多年的改革,湘西州国有工业经济的比重正在逐步降低。全州现有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1户,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29.1%,比上年末下降了15.7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拥有各类资产51.16亿元,占总数的43.4%,同比下降了5.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45万人,占总数的33.1%,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在扶持民营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全州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州拥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73户,占70.9%,比上年末提高15.7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66.61亿元,占56.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从业人员2.86万人,占66.9%,同比提高了5.8个百分点。目前,全州民营工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尚未改制完成的纯国有企业,全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4.21亿元,比纯国有企业多出15.17亿元,民营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1%,不仅高于纯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速26.3个百分点,而且也高于全州规模以上工业11.9个百分点。
4、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凸现
全年湘西州支柱产业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五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34.0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行业增加值的96.3%,同比增长16.7%,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9个百分点。湘西州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根据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注重在加强规划引导、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创立与龙头培育上下功夫,已重点培育出锰锌加工、食品加工与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已产生聚集效应。全年三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达20.3亿元,三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57.5%,同比增幅达11.8%。其中锰锌加工产业集群以锰锌矿资源为依托,以东方锰业、湖南三立等企业为龙头,以吉首吉庄工业园、花垣城南锰锌高新工业园为平台,以开发高纯四氧化三锰、锰渣综合利用技术等锰锌精深加工产品和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锰锌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化学二氧化锰、氮化锰、纳米氧化锌等锰锌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以猕猴桃、椪柑、烤烟、茶叶基地为依托,以酒鬼酒公司、湘西鹤盛原烟公司、湖南老爹公司、湘西亿事达等企业为龙头,以州吉凤工业园、吉首雅溪科技园为平台,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企业重组步伐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突出比较优势、利用山地药材资源为产业主导方向。已形成青蒿素、肠康片等优势产品,以青蒿素、茶叶、黄姜基地为依托,以华吉制药、湘泉制药等企业为龙头,以吉凤工业园等园区为平台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湘西州工业发展的新亮点。产业集群还为湘西州培育出大批名牌产品。如中国驰名商标“酒鬼”,“三立”、“果王素”等湖南著名商标7件,“东锰牌”电解锰、妇炎康片等湖南名牌产品9种。
5、受重点企业影响,县市间工业发展不平衡
全州推进工业化进程座谈会之后,各县市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意识,立足技术创新,立足招商引资,立足园区兴工,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为全州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八县市中有6个县规模工业发展速度超全州平均水平,龙山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30.1%,永顺县实现工业增加值0.93亿元,增长23.4%,花垣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05亿元,增长21.4%,古丈县实现工业增加值0.56亿元,增长20.9%,泸溪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增长20.1%,凤凰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9.2%,而2个县市因受产品市场价格、交通运输条件及重点企业生产下滑的影响,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吉首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43亿元,增长14.8%,保靖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9.5%。
6、工业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稳步上升
全年湘西州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与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全州共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2.83亿元,同比增长38.5%,产销率为100%,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幅明显。全年锰矿石成品矿累计生产46.1万吨,增长13.9%,锌精矿含锌量10.7万吨,增长13.1%,铁合金22.6万吨,增长17.9%,电解锌12.2万吨,增长10.4%,导致这些产品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以来,湘西州矿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使得生产有大幅度的提高;水泥86.3万吨,同比增长88.7%;农用化学肥料0.25吨,增长143.7%;果王素11010千克,增长42.2%;中药饮片499.2吨,增长73.3%;青蒿素7.68吨,增长12倍。
二、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
1、骨干企业的稳定增长支撑了全州工业经济的增长。规模工业增加值超三千万元的企业达26家,比上年增加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达22.6亿元,占总量的63%,同比增长21.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7%,拉动工业增长11.8个百分点。这些骨干企业的稳定增长,对全州工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工业技改投入的增长带动工业经济发展作用显著。项目是加快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快增长,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抓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只有大量引进、建成和储备一批优质项目,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湘西州工业发展的后劲。今年通过继续抓好湘西地区开发50个产业项目和50个“富民强企兴州”科技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年全州工业技改完成投资9.25亿元,同比增长23.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3.76个百分点,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新增企业增强了湘西州工业实力。从工业发展的情况分析,近年湘西州工业大幅度增长,主要得益于州委、州政府确立的工业化是“三大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指导思想,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和载体,依托本地资源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建成投产企业明显增加,新增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3家,这些企业的竣工投产明显增强了湘西州工业实力,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2.7倍,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生产的增长。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总量仍然偏低。虽然近年来工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但湘西州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低。全年,湘西州规模工业增加值为35.32亿元,在全省市州的工业增速列倒数第二位,仅占全省总量的1.6%左右,占全州GDP的比重为25%,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2、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一是新增建设用地地价调高的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从2007年1月日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将提高一倍。这势必对湘西州新上工业项目、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带来影响,进一步增加企业投入成本;二是电解锰出口征收关税的影响。从去年11月1日起,国家对电解锰出口征收15%的出口关税,这将严重影响湘西州电解锰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铁合金行业实行准入。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铁合金行业新的准入条件,凡新上电解锰企业必须达到3万吨以上,势必对湘西州电解锰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资金紧张制约企业的发展。国家实行收缩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融资难、担保难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困难,贷款难致使许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营运效率大打折扣,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将会加剧,一是国家上调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贷款成本;二是国家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收回,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用于电力行业、市政建设,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会更加突出;三是金融部门严格对贷款项目和贷款对象的审核,提高了信贷“门槛”,多数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四是从企业本身来看,融资难主要体现在抵押和担保两难上,资信等级低、信用差,这是小企业的薄弱环节。小型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本身资本积累和民间借贷。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难以解决短缺问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五是原材料、燃料、运费等涨价支出增加。
四、对当前工业经济的几点建议
抓准、抓好当前工业经济工作,对巩固今年已取得的良好成果和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今年全州工业生产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工业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明年实现全州工业经济进一步提速增效将面临新的考验。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必须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不断培育新的增长机制,在外部环境上为企业创造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而综合形成“十一五”期间工业高速发展的新局面。
1、狠抓企业整体素质,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当前湘西州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对湘西州那些竞争力较强、成长性较好、有自己优质品牌产品的重点行业,并用足行政手段,全力推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市场开拓能力、善于捕捉机遇的企业家,以此带动其它专门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企业家的成长。加强市场营销现代化水平建设,努力提升湘西州主要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
二是扶持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拥有品牌产品是企业拥有市场的体现和形象的展现,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源泉。要采取措施包括建立名牌产品创建基金和奖励办法,鼓励和扶持企业创建中国名牌、湖南省名牌和驰名商标。要建立中国名牌、湖南省名牌和驰名商标的保护办法,避免以前出现过的“名牌”创而不保、名存实亡的情况再度发生,通过努力使湘西州名牌产品到“十一五”末期达到预期目标。要帮助企业引进域外中国名牌产品到湘西州安家落户,对引进域外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和有关人员给予重奖。
2、狠抓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要依托优势资源抓招商,立足湘西州作为四省市边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等三大产业集群。要依托优势企业抓招商,一方面依托现有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战略重组、股份合作的方式实现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依托现有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域内配套,实现集群发展。要依托优势要素抓招商,充分发挥湘西州劳动力资源充足和电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充裕的优势,重点引进和培育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合理布局区域经济,提高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发挥产业积聚资源优势,形成县市之间合理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针对结构调整的难点、重点,设置必要的专项规划,减少盲目重复建设,以发展特色工业经济和优势产业为目标,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群体,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品体系,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另外,进一步扶持各行业基地建设,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地,作为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区域品牌和工业产业园区三大建设。在建设园区的同时,要立足湘西州矿产、水能、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突出园区招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工业技术进步
要紧紧抓住经济科技全球化这一机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工业技术进步,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要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尽快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二是用高新技术嫁和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和应用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先进适用技术,来提高湘西州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档次、科技含量,以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从“湘西制造”向“湘西创造”的转变,切实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可持续性转变,加速湘西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湘西州统计局 李湘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