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湘西州工业主管部门及各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会议精神,努力克服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紧紧抓住部分工业品价格在高位运行的有利契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狠抓工业生产与销售,使湘西州工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产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从全州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的经济效益情况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继续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明显回落,企业亏损面下降。
一、工业经济效益呈现的主要特点:
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提高。全年全州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1,比去年同期(下同)提高35.6个百分点。从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来看,资产负债率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余六项指标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或改善,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7.26%,提高2.26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93%,提高7.8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76%,提高3.11个百分点,说明湘西州工业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其中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62%,提高50.22个百分点,高于全州平均14.66个百分点,其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力地拉动了湘西州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2、主营业务收入及利税总额明显增长。全年全州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79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总额6.5亿元,增长61%;其中利润总额为0.66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1亿元。分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9.95亿元,增长3%;利税为46万元,而上年为负243万元;利润为负1.11亿元,比上年减亏0.81亿元。重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分别为78.84亿元、6.49亿元和1.77亿元,分别增长44%、79%和114%。轻重工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且重工业提高幅度明显高于轻工业,为湘西州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全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8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53.9%,特别是湖南三立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1.8亿元,成为湘西州首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大关的企业。
3、企业亏损面及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下降。全年全州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9.9%,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67亿元,下降18%。分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64亿元,下降35%;重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03亿元,增长38%。特别是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04亿元,下降24%,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扭亏工作成效显著。
4、私营企业利润增幅继续大幅度提高。全年全州利润总额为0.66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1亿元。分经济类型来看,全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负1724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005万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13万元,下降67%;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799万元,下降40%;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利润2777万元,下降1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5994万元,增长109%。私营企业的利润增幅明显高于全州其他经济类型的增幅,为全州工业利润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成倍增长。湘西州工业所属的28个大类行业,全年实现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的有17个,下降的有11个。今年以来,湘西州重点行业运行质量提高,成为拉动湘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0.63亿元,而同期亏损1.1亿元,其中:矿产业实现利润1.6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特别是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高达1.86亿元,为上年的23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85万元,同比增长55%;医药制造业1302万元,同比下降5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负2265万元,同期盈利449万元;食品烟酒业负12685万元,同比减亏9252万元。上述5大支柱产业占全州利润总额的95.5%。支柱行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全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发挥了支撑的作用。
同时盈利大户贡献突出。全年,湘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有165户。实现利润达到3.33亿元,实现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有57户,主要是以湖南三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花垣县汇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花垣县同力尾沙回收选矿厂、花垣县太丰冶炼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矿产品企业,以湖南省湘泉制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和以五凌电力有限公司碗米坡水电厂为龙头的电力企业,这些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达3.09亿元。
二、企业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
1、各级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为湘西州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5月下旬,州委州政府专门召开全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强化了加快发展工业的认识,深入分析了湘西州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统一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的思路,明确了湘西州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县市纷纷出台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措施,为湘西州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价格上涨推动。产品出厂价格上涨是推动农副产品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业等行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随着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各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使得企业效益和生产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农副食品加工的价格指数为108.1,有色金属矿采选的价格指数为148.5,有色金属冶炼业的价格指数为141.2。
3、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拉动。工业企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已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湖南东锰集团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无硒高纯电解锰、电子级高纯四氧化三锰研发项目,是湘西州唯一的两个国家级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项目,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湖南振兴公司、金天铝业的微细球型铝粉,汇银公司的电解锌技术改造,和鑫公司的高纯超细氧化镁、高纯超细碳酸钙,太丰公司电解锌配套硫酸及硫化锌矿石浮选,大力公司以锰渣为添加料的水泥生产等一批企业的一批项目,在同行业中,都达到了先进水平。这些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更高、更好、更优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其生产方式正在高新科技的引领下逐渐走出粗加工模式,为湘西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全州规模工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依托湘西州中药材资源而崛起的吉首华吉制药、花垣湘源公司、湘泉制药、本草制药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也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可喜的市场前景。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突出问题
1、行业利润分布不均衡,少数行业的高利润掩盖了多数行业的低效益。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0.63亿元,而同期亏损1.1亿元,特别是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高达1.86亿元,而上年仅盈利772万元,为上年的23倍。由此可以看出,今年虽然湘西州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有所增长,增幅也较大,但主要是靠几个支柱行业,尤其是有色金属采掘和冶炼加工业实现的。从实现利润的增幅看,少数上游行业利润的高增长掩盖了多数下游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的现象。尤其是新增利润高度集中在采矿、原材料、产品粗加工等上游行业,而上游产品行业的利润增加又是靠价格上涨得来的。
2、企业管理水平低, “三项费用”不断增加。全年,应收帐款6.95亿元,同比增长6%,产成品资金占用7.33亿元,同比增长8%。全州规模工业企业“三项费用”为9.49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产品销售费用1.98亿元,同比下降15%,管理费用5.51亿元,同比增长13%,财务费用2亿元,同比增长20%。“三项费用”的增长,直接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表现为:
1.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运输受限等,使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获利空间缩小,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内需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不足,抑制了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对电解锰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从企业自身来看,一方面,多数企业面临着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使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新产品开发力度不足,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整体竞争力仍较弱,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3.从重点企业看,一些重点企业亏损严重,对全州工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受市场及企业内部自身因素的影响,一些重点企业亏损严重,对全州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左右着全州工业经济的形势。如酒鬼酒公司、相当部分的电力企业的亏损,其亏损将直接导致全州规模工业效益的下滑,是整个工业面上企业无法弥补的。
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已成为保持湘西州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2006年,湘西州工业由于电解锌市场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工业的增长,一旦主导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将对全州规模工业生产和效益带来较大的影响,湘西州工业就有可能难以支撑,一落千丈。因此,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发展的多元化,已成为保持湘西州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一定要对此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积极扶持发展地方工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原材料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确保全州工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狠抓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实现“量”“质”并举。目前,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使一些下游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效益下降等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局面。各级政府、各企业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内部管理,开源节流,以销定产,千方百计度过难关。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量”“质”并举。如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注重技术储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同时,加大对企业能耗的监管力度,从降低能耗入手,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转变增长方式。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占99%。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湘西州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各部门尤其是财政和金融部门应开拓思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把资金优先投放到有信誉的中小企业和见效快的项目中去,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贷款回收率及资金利用率。同时,应继续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如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成长型的中小企业,重点用于入选的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奖励,缓解企业的融资及成本压力。
4、完善融资体系,解决资本短缺问题。适时、充足的资本供给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区域工业发展中资本短缺的问题。一是探索协助金融机构建立面向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投资基金。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区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筹措可以民营企业的互助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二是以建立区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为突破口缓解贷款难的问题。三是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主要是采取股份制,动员民间资金进行投资。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
5、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强化园区建设,积聚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加强企业协作分工,搞好产销紧密衔接,变单个企业优势为群体优势,是提高全州工业集聚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工业经济效益呈现的主要特点:
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提高。全年全州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1,比去年同期(下同)提高35.6个百分点。从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来看,资产负债率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余六项指标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或改善,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7.26%,提高2.26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93%,提高7.8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76%,提高3.11个百分点,说明湘西州工业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其中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62%,提高50.22个百分点,高于全州平均14.66个百分点,其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力地拉动了湘西州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2、主营业务收入及利税总额明显增长。全年全州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79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总额6.5亿元,增长61%;其中利润总额为0.66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1亿元。分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9.95亿元,增长3%;利税为46万元,而上年为负243万元;利润为负1.11亿元,比上年减亏0.81亿元。重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分别为78.84亿元、6.49亿元和1.77亿元,分别增长44%、79%和114%。轻重工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且重工业提高幅度明显高于轻工业,为湘西州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全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8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53.9%,特别是湖南三立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1.8亿元,成为湘西州首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大关的企业。
3、企业亏损面及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下降。全年全州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9.9%,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67亿元,下降18%。分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64亿元,下降35%;重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03亿元,增长38%。特别是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04亿元,下降24%,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扭亏工作成效显著。
4、私营企业利润增幅继续大幅度提高。全年全州利润总额为0.66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1亿元。分经济类型来看,全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负1724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005万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13万元,下降67%;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799万元,下降40%;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利润2777万元,下降1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5994万元,增长109%。私营企业的利润增幅明显高于全州其他经济类型的增幅,为全州工业利润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成倍增长。湘西州工业所属的28个大类行业,全年实现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的有17个,下降的有11个。今年以来,湘西州重点行业运行质量提高,成为拉动湘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0.63亿元,而同期亏损1.1亿元,其中:矿产业实现利润1.6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特别是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高达1.86亿元,为上年的23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85万元,同比增长55%;医药制造业1302万元,同比下降5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负2265万元,同期盈利449万元;食品烟酒业负12685万元,同比减亏9252万元。上述5大支柱产业占全州利润总额的95.5%。支柱行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全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发挥了支撑的作用。
同时盈利大户贡献突出。全年,湘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有165户。实现利润达到3.33亿元,实现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有57户,主要是以湖南三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花垣县汇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花垣县同力尾沙回收选矿厂、花垣县太丰冶炼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矿产品企业,以湖南省湘泉制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和以五凌电力有限公司碗米坡水电厂为龙头的电力企业,这些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达3.09亿元。
二、企业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
1、各级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为湘西州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5月下旬,州委州政府专门召开全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强化了加快发展工业的认识,深入分析了湘西州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统一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的思路,明确了湘西州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县市纷纷出台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措施,为湘西州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价格上涨推动。产品出厂价格上涨是推动农副产品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业等行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随着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各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使得企业效益和生产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农副食品加工的价格指数为108.1,有色金属矿采选的价格指数为148.5,有色金属冶炼业的价格指数为141.2。
3、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拉动。工业企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已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湖南东锰集团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无硒高纯电解锰、电子级高纯四氧化三锰研发项目,是湘西州唯一的两个国家级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项目,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湖南振兴公司、金天铝业的微细球型铝粉,汇银公司的电解锌技术改造,和鑫公司的高纯超细氧化镁、高纯超细碳酸钙,太丰公司电解锌配套硫酸及硫化锌矿石浮选,大力公司以锰渣为添加料的水泥生产等一批企业的一批项目,在同行业中,都达到了先进水平。这些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更高、更好、更优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其生产方式正在高新科技的引领下逐渐走出粗加工模式,为湘西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全州规模工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依托湘西州中药材资源而崛起的吉首华吉制药、花垣湘源公司、湘泉制药、本草制药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也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可喜的市场前景。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突出问题
1、行业利润分布不均衡,少数行业的高利润掩盖了多数行业的低效益。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0.63亿元,而同期亏损1.1亿元,特别是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高达1.86亿元,而上年仅盈利772万元,为上年的23倍。由此可以看出,今年虽然湘西州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有所增长,增幅也较大,但主要是靠几个支柱行业,尤其是有色金属采掘和冶炼加工业实现的。从实现利润的增幅看,少数上游行业利润的高增长掩盖了多数下游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的现象。尤其是新增利润高度集中在采矿、原材料、产品粗加工等上游行业,而上游产品行业的利润增加又是靠价格上涨得来的。
2、企业管理水平低, “三项费用”不断增加。全年,应收帐款6.95亿元,同比增长6%,产成品资金占用7.33亿元,同比增长8%。全州规模工业企业“三项费用”为9.49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产品销售费用1.98亿元,同比下降15%,管理费用5.51亿元,同比增长13%,财务费用2亿元,同比增长20%。“三项费用”的增长,直接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表现为:
1.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运输受限等,使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获利空间缩小,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内需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不足,抑制了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对电解锰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从企业自身来看,一方面,多数企业面临着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使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新产品开发力度不足,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整体竞争力仍较弱,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3.从重点企业看,一些重点企业亏损严重,对全州工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受市场及企业内部自身因素的影响,一些重点企业亏损严重,对全州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左右着全州工业经济的形势。如酒鬼酒公司、相当部分的电力企业的亏损,其亏损将直接导致全州规模工业效益的下滑,是整个工业面上企业无法弥补的。
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已成为保持湘西州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2006年,湘西州工业由于电解锌市场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工业的增长,一旦主导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将对全州规模工业生产和效益带来较大的影响,湘西州工业就有可能难以支撑,一落千丈。因此,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发展的多元化,已成为保持湘西州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一定要对此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积极扶持发展地方工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原材料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确保全州工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狠抓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实现“量”“质”并举。目前,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使一些下游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效益下降等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局面。各级政府、各企业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内部管理,开源节流,以销定产,千方百计度过难关。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量”“质”并举。如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注重技术储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同时,加大对企业能耗的监管力度,从降低能耗入手,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转变增长方式。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占99%。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湘西州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各部门尤其是财政和金融部门应开拓思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把资金优先投放到有信誉的中小企业和见效快的项目中去,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贷款回收率及资金利用率。同时,应继续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如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成长型的中小企业,重点用于入选的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奖励,缓解企业的融资及成本压力。
4、完善融资体系,解决资本短缺问题。适时、充足的资本供给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区域工业发展中资本短缺的问题。一是探索协助金融机构建立面向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投资基金。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区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筹措可以民营企业的互助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二是以建立区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为突破口缓解贷款难的问题。三是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主要是采取股份制,动员民间资金进行投资。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
5、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强化园区建设,积聚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加强企业协作分工,搞好产销紧密衔接,变单个企业优势为群体优势,是提高全州工业集聚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
[湘西州统计局 李湘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