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湘西自治州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州消费品市场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全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分销售地域看,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县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分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其他行业零售总额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1、批发零售业是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6年,全州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占全州零售额的80.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增量上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较去年同期增加6.8亿元,由于其所占比重大,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成为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2、住宿餐饮业发展强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逐步更新,加上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促使湘西自治州餐饮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同时,由于餐饮业整体卫生状况提高,就餐环境改善,也增强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今年以来湘西自治州餐饮市场表现良好,全州餐饮业零售额达到9.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8%,同比增长17.2%,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继续高居各行业榜首。
3、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
2006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把希望带给了农民,把实惠留在了农村。2006年,湘西自治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比去年增加196元。在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的推动下,湘西自治州完成县乡公路路基改造466公里、路面218公里。新修、改造通村公路190个村932.5公里,公路通村率达96.3%。开工建设农村客运站场36个,竣工32个。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迅速发展。2006年湘西自治州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2.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3%,比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零售额增长快2.2个百分点。
4、城乡市场趋旺,差距进一步缩小
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城市交通便利,商品种类繁多,购物环境优美,使得城市越来越成为实现购买力的集聚地,不断吸引周边地区的农民进城采购,进一步繁荣了城市市场。2006年,湘西自治州县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8亿元,同比增长16.2%,比同期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0.3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有所增强,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2006年湘西自治州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6.4%;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1亿元,同比增长15.3%。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州内各县市间发展不平衡
2006年,全州8个县市零售额增长速度超过全州水平的有4个,凤凰县和花垣县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县,增长速度分别为17.5%和17.3 %,增长速度最快的凤凰县和最低的保靖县,相差5.4个百分点。2006年吉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0.4亿元,占全州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3%,而古丈县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2亿元,占全州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6%。消费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城乡动居民的消费能力,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以需求带动供给,进而促进我州经济的发展。
2、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完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湘西自治州农村,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商品交易市场,农村商店的经营者也就是本村的村民,经营者本身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能力差,有的为了贪图价格便宜,进货的渠道不正规,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总体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市场受商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普遍消费维权意识不强,基础设施落后和消费环境差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环境不理想,农村市场的发展水平仍低于城市。
3、居民的储蓄意愿依然较强
弗里德曼的持久消费理论认为,决定人们消费支出是他们持久的、长期的收入,而不是短期的可支配收入,人们的消费同短期的经常变动的收入没有稳定的函数关系,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人们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一时的经常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影响持久收入水平时,才会影响消费水平。由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对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也在增大,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稳定使得支出预期强化。“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成为多数居民无法回避的现实负担和必须承受的心理压力。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即使人们短期内增加了收入,由于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后顾之忧,消费信心也就不足,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支出预期进一步强化。一旦预期持久收入下降,居民必然降低当期消费,而更倾向于将手中的货币转向投资储蓄。
4、商业布局不合理加剧零售市场的竞争
以吉首市大型超市为例,从家乐富超市开始,沿团结中路至人民北路这短短几百米的路上,聚集了家乐富超市、佳佳超市、佳惠超市、家润多超市四家超市,“扎堆”现象导致这些规模较大的商场的商圈过小,并且四家超市由于所售产品的同质性现象严重,只能通过压低产品价格与对手竞争,受这四家超市的影响,位于其周围的许多个体经营者出现“有场无市”的现象。还有,商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呈现“路路皆商”的局面,这有其繁荣的一面,也存在规模太小、布局分散、业态简单、影响交通等突出矛盾。商业布局的不合理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又使得有限的居民消费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集中。
三、2007年消费品市场展望及建议
2006年全州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随着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及物价的小幅上扬,2007年湘西自治州市场可望保持平稳增长。为确保全州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应继续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2006年,湘西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增加196元,但与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49元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要想推动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首先就要推动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农民买得起、愿意买、有得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三是充分关注农民需求的具体细节问题,根据农村消费的独特性,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需求,促进农村市场发展。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和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策调整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是扩大当期消费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拧好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安全阀”,才是有效的促进消费之举。
3、整顿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逐步引导消费市场的规范化
针对影响消费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不法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严厉打击,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要加快消费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规范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提倡诚信消费,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