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扬,消费品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整体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健康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实现吉首生产总值968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72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333万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9402万元,增长15.7%。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季度,全市翻犁稻田1.9万亩,垦地8.5万亩(含果园);农作物播种面积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1.3万亩,一年生经济作物播种0.5万亩,蔬菜播种1.8万亩;“双杂”良种入户率在98%以上。元至3月,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51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324万元,增长5.5%;林业实现产值200万元,增长5.8%;牧业实现产值4589万元,增长2.3%;渔业实现产值224万元,增长2.3%;服务业实现产值178万元,增长11.2%。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一季度,地区规模型工业实现产值45609万元、同比增长41.2%,地区规模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951万元、增长17.3%;市属工业生产继续增长,一季度,市属规模型工业实现产值28895万元、同比增长35.7%,市属规模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279万元、增长10.9%,实现利税1420万元、增长34.8%,实现利润404万元、增长69.6%,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一季度,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378万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378万元(新口径)、增长42.5%,地区房地产完成投资15290万元,增长20.9%。市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28万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47万元、增长32.6%。一季度,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大项目投资进展顺利。1-3月,完成投资19062万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85.2%。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逐步被打破,民间等投资主体纷纷崛起,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地区国有企业投资20238万元,外资企业投资8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615万元,私营企业投资14261万元。三是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企业投资日趋活跃。、
消费品市场持续升温。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83万元,同比增长16.3%。消费品市场仍然呈现出城市快于农村的增长特征。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2703万元,同比增长16.5%,增幅高于农村市场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回升。一季度,吉首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6%。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4.9%。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形势稳定。一季度,全市实现财税总收入5689万元,同比增长23.4%,财政支出(不含基金)13919万元,增长73.7%。3月末,市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5287万元,比年初增长3.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8781万元,增长5.1%;金融系统贷款余额464776万元,增长6.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抽样调查显示,一季度,吉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元,同比增长12.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77元,增长9.5%。城市居民消费投向热点倾向购买住房、住房装修、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类的消费。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524元,增长2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886元,增长10.1%。
二、2006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市场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高,经济适应房供应趋紧。一是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高。近两年,吉首地区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分别为63276平方米、9140平方米,有些早已竣工的项目商业营业用房销售一直呈现低迷,如三馆房地产开发公司2004年竣工时商业营业用房面积为74306平方米,截至到2006年末,商业营业用房空置率仍高达69.8%;二是今年2月,国家出台征收土地使用税政策,极大地冲击了房地产开发商利润,致使房市经济适用房供应趋紧;三是房地产开发大型项目启动难,手续繁杂,开发整体实力较弱,目前尚无一级资质企业、二级的仅有三家,占企业总数的5.5%。
2、农民增产增收难度依然较大。一是农民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71.6%,提高农民收入,还须引导农民在非农创收上做文章。二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通过近几年来的水果开发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活及生产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由于过来农民的底子薄,一但遇到自然灾害、家庭出现大病住院和子女上大学等情况,返贫情况严重。三是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真正到位。吉首市的农业现状是:农户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果,引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还有大量的农户仍然沿袭着老一辈的耕作模式,经济农业还没有全面取代传统农业。结构调整还任重道远,农民增产增收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
3、商品交易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首先是专业市场少、规模小、档次低、与周边地区市场的抗衡能力弱、物质集散地的中心位置不突出。2006年我市共有专业市场5个,成交额 1.6亿元,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的5%,低于全省平均比重35个百分点;其次是市场建设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专业市场不专,缺少一个引领吉首市场的龙头企业;再次是无序竞争严重。部分市场未经细致的调查和科学论证,仓促上马,重复建设,一个新市场落成,几个旧市场垮掉,部分市场门面闲置率过高,有的成为有市无场,有的是有场无市,如:吉首市建材市场、农机大市场等。
三、下步工作建议
1、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引导房地产理性消费。目前,吉首市房地产市场商业营业用房趋向饱和,但居民普通住房及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市场还有着巨大的空间。现在市民大部分的住房都是计划经济年代留下的产物,设计落后,面积较小,与现代的生活条件和文明程度不相适应,渴望改变现状。虽然经过几年来的建设,部分市民住房条件已得到改善,但大部分市民的居住条件亟待解决。经过我局的抽样调查,吉首的房地产业还有很大潜力,保守预测还有十年的火红。一是本城市民的需求量大。抽样调查显示,住房面积需求在220万平方米,各种挡次需求为:面积在90 m2以下占6%,面积在90 m2—120m2占26%;面积在120 m2—144m2占 53%,面积在144m2以上,包括复式楼占15%;二是对外地入户吉首的需求量也不小。由于户口政策的放宽,吉首城市扩容提质的吸引,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凝聚,入户吉首养老、发展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外县局以上干部、退休后大多数在吉首安度晚年;外县干部子女不在身边工作的,退休后在吉首安家;外县的个体大户和本市农村大户在吉首城区购房,寻找发展机遇;外地老板在吉首生产、经营的成功人士纷纷在吉首安家,乘势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预计外来入户人员共需住房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房地产业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税收大,是利民富国的朝阳产业;四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会拉动家庭装修、家用设施、家电的更新换代,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拉动消费的短平快项目,要给予积极支持和大力培育。
2、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力度的同时,对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好扶持工作,并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来源。二是规划和推进环形农业生产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吉首特色农业。第一环,以三个办事处和寨阳乡以蔬菜为主,围绕市民的生活需求开展生产,实施菜篮子工程;第二环以双塘镇、社塘坡乡、马颈坳镇、河溪镇,以蔬菜和养殖为主,着力培植养殖大户,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第三环以矮寨镇、己略乡、白岩乡、太平乡、排吼乡、丹青镇、排绸乡以山地开发为主,发展水果业,念好山字经;三是打破地域界线,实施规模开发。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吉首农户的增收,主要是山地开发的带动。要使农户真正增产增收,要继续抓好山地开发。对原有的果林,要认真抓好培管和品种改良,对优质水果积极申报品牌,实现品牌价值。新开发的要打破地域界线,实施规模开发和流域开发,逐步建立农户、果园、市场一体化,减少短途运输,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要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当前农资市场普遍出现价格上涨现象,要缓解这种现象,农业、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用物资的检查力度,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等坑农的不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3、精心布局规划,做大做强商品交易市场。一是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从全面开花向重点培育转变;其次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再次从吉首拼博向乾州发展上转变。二是要做好老城区商品网点的整合提质。严格控制重复建设,提高现有市场的利用率。三是精心规划好新区的商品网点。要在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合理化、高品位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吉首在四省边区的物质集散地的中心地位。
[吉首市统计局王永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