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吉首

来源: 时间: 2007-04-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吉首,史称镇溪所,位于湖南西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是我国西南门户重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有千余年的文明历史。1982年8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现辖7个乡、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38个村,总人口28.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77万,占总人口的75.5%,少数民族人口以苗族、土家族聚居,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2%,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1%。幅员1062平方公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G209、319线与S229线和正在建设中的长渝高速、规划建设中的临三高速、上瑞高速在这里交汇,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枝柳铁路线上的一座新兴城市。

    崇山叠翠,巍巍武陵镶明珠;溪水曲回,清清峒河藏美地。吉首有着自宋熙宁以来千余年的文明历史,拥有吴鹤祠、伏波宫、关帝庙、白云庵、灵鹫寺、金刚峒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境内山川相间,土地肥沃,矿藏物产丰富,目前已探明开发价值高的矿种有磷、矾、石灰石、矿泉水、含钾页岩、硅酸盐钾、黄铁矿等,物产中的稻谷、玉米、豆类、桐油、茶油、椪柑、烟叶、生姜、苎麻、凉薯、木材、药材等在湘、鄂、川、黔、渝享有胜誉。酒鬼酒、湘泉酒、苗魂酒、万宝山牌全脂奶粉、乾州板鸭、水冲石砚、河溪香醋等名优特产蜚名中外。

    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信息中心,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商贸物资聚散重镇,是一个以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为陪衬、古老纯朴的苗族风情为中心的民俗旅游胜地。这里自然风光绮丽,有神奇美妙的地下溶洞景观,有全国落差最高的流沙瀑布,有全国公路奇观矮寨坡天险,有集“峨嵋之秀、华山之险”的原始次森林盘古峰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有由古老的筒车、水碾、古渡、苗寨组成的田园风光,山、水、洞、林情景交融。独具特色的“八仙湖”水上乐园与天心湖度假村以及新近开发的“海螺朝天”令人流连忘返。这里的“土家拦门对歌敬酒”、“苗家作客”、“苗家跳歌会”等民俗活动以及“百狮会”、“烧龙”、“三月三”、“清明歌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更是民族旅游资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景观遍布城乡,是湖南省十大重点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

    吉首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家、苗汉各族儿女,陶治了若干英才典范,造就了无数能工巧匠。明代苗族哲学家、教育家吴鹤,满清苗族起义领袖吴八月,光绪抗法名将原陕甘总督杨岳斌,抗击八国联军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中国画马四杰之一张一尊等,都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生长在吉首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血汗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1957年以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吉首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使一个饱受百年匪患、万物凋零的小城镇焕发出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确立了以城市为重点,以商贸为载体,以工农为两翼,背靠边区市场,借助枝柳铁路,积极外引内联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了“强农、壮工、活商、兴市”的经济发展战略。1994年,吉首市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一系列超前性、实验性和示范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植、民营经济发展、国企改革、横向经济联合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吉首市加快推进了“工业化、农业化、城市化”进程,“三化”联动使全市经济步入快车道。在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城市扩容提质需求,提出了“开发乾州新区,再造一个吉首”的宏伟目标,吉首正努力实现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跨越,由贫困(县)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由环境欠帐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跨越,由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跨越。昔日吉首这个交通闭塞,万物萧条,百业待举,经济文化极为贫困滞后,史称“五溪蛮地”的苗族聚居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首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06年,吉首生产总值为392101万元,比1957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26万元,增长25.2倍,年均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61023万元,增长325.2倍,年均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202152万元,增长146.4倍,年均增长11.1%。1987年,全市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2年翻一番的目标;1993年,提前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二番的战略目标;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的战略目标。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促进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三大产业结构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三二”型转化为建市中期的“二三一”型直至现在的“三二一”型,全市国民经济总量在扩张的同时实现了结构优化和质的提升。

    经济的较快发展为经济实力的增强打下坚实基础,吉首市的生产力水平逐年迈上新的台阶。2006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611元,比1957年增加14484元,增长59.6倍,年均递增9.2%。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县(市)的位次始终保持着稳中略升的态势。财源方面,按照“确保国税,主攻地税”的思路,着力培植地方税源,成立了华立制药公司、湘泉制药公司、鹤盛原烟公司、老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亿事达公司、大力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保靖建磊及溶江锰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成了湘泉品牌步行街、乾州农贸大市场、科技城、吉首生猪屠宰场、雅溪民营经济小区、关厢门大市场和副食、水果、家电、科技、蔬菜等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夯实了地方财源基础。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58亿元,比1957年增长168.7倍,年均增长11.3%,实现了连年预算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确保了工资发放和预算内重点支出。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逐年优化
  

    1957年,吉首市农业基础薄弱,呈现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搞活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农业生产全面增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75万元,比1957年增长45.7倍,年均增长7.2%。粮食生产和供给保持稳定,油料、水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年年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平。2006年,粮食总产量45487吨,比1957年增长62.5%;油料产量6766吨,增长17.1倍;水果85675吨,增长294.4倍;水产品1930吨,增长29.6倍,满足了生产和生活需要。

    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吉首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围绕“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基本思路,粮食作物业和经济作物业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换,农村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进一步向多种经营转变。全市农业呈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200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9.4%,比1957年调减了38.2个百分点;油料、烟叶、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5.1%,比1957年调高了13.7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0%下降到2006年的3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根据吉首地形和气候特点,农业生产重点突出了椪柑、蔬菜、烤烟、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并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优先发展,“果、畜、烟、菜”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以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以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的“菜蓝子”工程等四大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椪柑产量59936吨,比1957年增长295.7倍;烟叶产量278吨,增长4.1倍;蔬菜产量106884吨,增长301.2倍;山羊饲养量3.7万只,增长17.5倍。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建市初期,吉首市乡镇企业寥寥无几,且大多是手工作坊,机械化程度低下。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达6540家,从业人员17553人,分别比1984年增加5609家、10507人,实现产值131409万元,年均增长23.1%,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工业结构调整明显,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1957年,吉首市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年工业总产值仅占2006年工业产值总量的0.2%。经过50年的奋斗,吉首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门类逐渐增多,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首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全市乡镇及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40户,规模性工业47户,规模性工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16683万元,从业人员8013人。华立制药公司、湘泉制药公司、鹤盛原烟公司、老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亿事达公司、大力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保靖建磊及溶江锰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吉首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烟酒业、绿色食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湘泉酒鬼、老爹果王素、民族全银制品、乾州板鸭、葛四腊制品、河溪香醋等一批名优特产品蜚名中外。近年来,吉首市工业按照“抓大、靠大、放小”的工作思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走产权改革和产业升级之路,已由“八五”时期“烟、酒、药、化”的产业格局,逐步调整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矿、农、药、资”四大产业集群,以烟酒为主导的“夕阳产业”和国家限期淘汰的“五小工业”逐渐退出“舞台”,高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资源精加工行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正在稳步成长。行业结构的调整使吉首市工业结构趋于优化,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成长壮大。

    面对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市场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吉首市工业围绕矿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扶持发展“过亿超千”标志性企业,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全市工业生产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95014万元。比1957年增长423.3倍, 年均增长13.4%;规模型工业实现增加值111400万元,比1982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2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势强劲。2006年,电解金属锰4.5万吨,水泥8.3万吨,成品钢材0.4万吨,复烤烟叶3.8万吨,锌1.8万吨。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与1957年相比,2006年全市新增国内生产总值390575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加额达111129万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4%。

    四、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吉首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下大力气改善城市软硬环境,拓宽并绿化、亮化、美化了城市主次干道,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市网络、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行列。2006年,吉首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2305万元,比1957年增长2563.1倍,年均递增17.8%。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4186万元,是前20年的244.4倍,年均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改变了吉首经济落后的状况,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改善了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带动了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各项产业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电力工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九五”时期,吉首市电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长期以来电力匮乏的状况得以扭转,先后建成了河溪、狮子庵、乾州等15座水电站和吉首22万伏输变电站、雅溪11万伏变电站,实现了大小电网联营并网。2000年3月,吉首市全面启动开发乾州新区工程,新区开发已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变为房地产业跟进的新阶段。目前,吉首商贸大世界、荣昌裕隆世纪山庄、乾州古城改造、乾州中央商务区、吉祥商业广场、温州世纪新城、新世纪商贸城、燕子岩居民小区、屹立新城、鸿瑞大厦、新家园示范住宅小区、湘山银都、湘西大剧院、州外贸大楼、吉首商业广场和光彩建材家居汇展中心二期工程等16个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重点开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昔日“简陋茅舍纳风雨,啼饥号寒凄苦声”的旧所里已经成为历史,一座处处充满现代化城市气息的新型吉首山城以堀起的雄姿,壮丽的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五、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民族贸易繁荣活跃

    50年来,吉首市批发零售贸易业作为联结产销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工、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全市商业网点5470户、从业人员1.98万人。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478774万元,比1991年增长15.9倍,年均递增22.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商品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取代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2006年,吉首市私营、个体工商户达7467户,从业人员2.3万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559万元,民营经济零售额占整个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额的78.5%,比国有经济零售占市场份额的12.1%高出66.4个百分点,吉首市场购销两旺,欣欣向荣,已形成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国有、股份制经济为辅的格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结合、大中小型结合、专业与综合结合多功能的市场体系。1982年建市初,全市仅有农贸市场5个,主要进行农副产品交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吉首广辟市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采用多种有效的筹资和投资形式,如招商引资、社会融贷、拍卖闲置房地产等,引导各种成分的经营者和社会各方投资建设市场,加快了消费品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截止2006年底,吉首建有商品交易市场26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5个,零售市场21个。年销售过亿元的1个,全部为常年营业市场。2006年,全市消费品市场成交额达276015万元,比1982年增长5.5倍,年均递增15.5%。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依托。竞争有序,沟通全国,连接内外,货畅其流的市场网络,昔日闭塞的“乾城”已成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4437万元,比1958年增长282.5倍、年均增长12.8%。消费供应空间十分充实,人们的消费也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对商品的质量、式样、花色、品种的需求日渐丰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档次逐步提高,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结构形成。

    六、筑巢引得凤来栖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吉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吉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先后与上海南市区、浙江嘉兴市、江西吉安地区、四川自贡市、湖南湘潭市、南京建邺区、哈尔滨南岗区等建立了边区协作组织,与上海金山县和广州白云区、天河区,云南畹町等地建立了双边经济协作关系,聘请了54名经济顾问,吉首民族经济“东引西拓,南联北通”协作网络初具雏形,并继续向纵深发展。全市完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00余个,在四省市边区组建了桐油、工业品、茶叶、板栗、食品和锰系列产品等六大跨省、跨行业的企业集团,成立了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多方面专门人才组成强有力的办事机构,并出台了《吉首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关于鼓励外资企业投资政策细则规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和实施办法,层层签订招商引资目标责任书,对外资、合资企业和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和封闭式管理办法。同时,积极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出台了《关于对市直行政执法部门和政法部门营造宽松经济环境进行民主测评的通知》,简化办证手续,减少审批程序,放宽经营范围,放开经营方式,全市27个政府职能部门实行书面承诺,减半或免收有关费用。全市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北京、广东、深圳等境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集团和经济实体建立了招商联系。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外资企业4家,总投资169万美元,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洽谈经贸合作项目,全市引进外资兴办企业82家。由香港林金森先生投资的金威轧钢厂,长沙烟厂投资1.7亿元的鹤盛原烟公司,香港吴璇芝女士与吉首市椪柑公司合资建设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调冷保鲜库等一批项目逐步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吉首经济腾飞、跨世纪创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吉首这颗武陵山下枝柳线上璀璨的明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投资与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七、特色旅游羽翼渐丰,发展格局前景看好

    近年来,吉首市利用地处大西南黄金旅游线连接点的区位优势,立足市政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194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亿元。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抓好城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抓好星级旅游宾馆、旅行社和旅游企业的开发,目前,全市三星级宾馆达到2家,二星级宾馆达到8家,旅行社达到17家,其他旅游定点企业达到19家。在景区景点开发方面,抓实德夯民俗风情园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市内旅游新景点,实施乾州古城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尽快完成乾州文庙、罗荣光旧居及胡家塘居民建筑改造,分期分批开放城区历史文化古迹,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民族歌舞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开发力度,向游人展示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演艺会展、文化娱乐、民间工艺四大民族文化产业,现已形成以德夯风景区为龙头,小溪、小溪森林区、八仙湖、桐木潭古城遗址、观音阁等众多景点相映衬的旅游发展格局,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客留连忘返。

    八、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电网络星罗棋布

    1957年,吉首公路通车里程仅74公里,通村公路廖廖无几,交通运输工具能量不足,供小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首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9年,横贯市区的南北枝柳铁路建成通车,为吉首市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吉首交通形成了以枝柳铁路、湘川公路、湘鄂公路运输为主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2006年末,全市拥有城市道路长度119公里、铁路长度48公里、公路长度412公里,村通车率90.1%,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干的现代综合运输格局。全市民用汽车由1982年的576辆增加到10002辆;全社会完成的货运量由1982年的85万吨上升为833万吨,年均增长10.4%;货物周转量由3706万吨公里上升为49852万吨公里,年均增长11.9%。近年来,吉首市按照“启动大通道、拓展主干道、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总体思路,以更大的气魄、更有力的措施,先后完成了人民南路、西环路、武陵东路、石家冲大桥、光明高架桥、五交化人行天桥、省道1828线吉首段改造等重点项目;常吉高速公路吉首段路基工程、吉茶高速公路吉首段建设工程、国道209线吉首环城过境段公路、人民路改造、国道319线东口拓宽及东环路桥改造进展顺利;乾州新区乾城大道、溶江路西沿线、世纪大道北沿线、朝阳路桥、金坪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尤其是投资7000万元,长2.6公里的乾州世纪大道已成为吉首跨入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沟通外部信息促进吉首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湘西自治州基本形成了以吉首为中心,连接县市,沟通城乡,辐射毗邻省市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

    邮电通讯建设突飞猛进。1957年,吉首邮电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只有60部人工手摇接转电话,邮电业务总量不过28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国家对邮电事业的重点投入,吉首换上了当今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总量逐年增长。九十年代,吉首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创造了奇迹,首次建成了长1579公里的光缆线路和68公里长的数字微波线路。采用世界九十年代先进通信技术,建成大容量长途数字传输器、程控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数据通讯网、电话语言信息服务网、可视会议电话网等七大现代电信通信网和相应的邮政通信工程,公用通讯网技术水平基本实现了由人工网到自动网、由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两大跨越,成为世界上技术水平较高的通信网,已形成光缆传输、数字交换、宽带上网、有线无线并举的通讯格局。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53940万元,比1957年增长1925.4倍,年均增长17.1%。年末拥有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227623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39490户。邮电通讯连年以高于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向前迈进,为吉首经济发展提供了通讯保障。

    九、科技教育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专业队伍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硕果累累。2006年,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26人,比1990年增加3040人,增长3.1倍,年均递增10.6%。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科技项目推广应用675  项,其中省级37项,科技项目属科学研究性78项,山区开发475项,推广应用123项。全市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084万元,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981项,成交合同金额29808万元。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06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88所,其中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2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144所。近年来,在继续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了现代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市学生人机比达到了18:1,高中、初中、小学语音室配备率分别达到了100%、23.9%、38.2%。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吉首市文化艺术事业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丰富了人门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传播现代化科技、文化和信息的工具。“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逐年提高,2006年,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8.1%,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1.1%。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基本方针,加快了医疗卫生网建设;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防病治病能力逐步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床位1672张,比1957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长6.1%;卫生技术人员1946人,增长11.1倍,年均增长5.1%。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市区拥有体育场地145个,其中综合训练馆1个、游泳池1个、运动场143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9.4%,体育达标学生占全部学生的96.2%。

    十、城乡居民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给吉首人民带来了极大实惠,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2006年,吉首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720元,比1987年增长9.7倍,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19元,比1982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提高,2006年为33612万元,比1957年增长115.3倍,年均增长10.8%。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吃、穿、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吃着方面,居民对吃的要求开始从量的满足转向对质的追求,食物性消费支出权重持续下降。城市居民食物性消费的比重由1987年的61.2%降低到2006年的32.8%,下降了28.4个百分点;农村食物性消费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69.8%下降到49.5%,下降了   20.3个百分点。穿着方面,由单一低档向款式多样的中高档转化,各种成衣比重不断上升,面料考究、款式新颖、色彩艳丽的时装随处可见,农村居民对于穿着讲究质地、款式、色彩、新潮,由原来的“一衣多季”改变为“一季多衣”。用着方面,居民消费者对高档、名牌、多功能日用品的要求日益增加,促进了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趋向高档化。九十年代,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淋浴热水器已趋于饱和,钢琴、摄像机、电脑、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截至2006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辆、家用电脑36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91台、电话机48台、移动电话70台。耐用消费品已从享受与保值概念转化为生活必需品了。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吉首新建了大量住宅,城乡居民和私人建房逐年攀升。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1.6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三化”进程的做法

    一、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关键要推进“三化”进程,推进“三化”进程关键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吉首市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意识,始终坚持以扩大总量为首要目标,着力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工业在“三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在大力发展工业,壮大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工作中,带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进程,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有效载体,增加了农民收入。 

    1、强化技术改造,走传统产业高新化路子。集中力量抓好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着力抓好以猕猴桃果汁为主的绿色食品,以青蒿素深精加工为主的医药工业,以电解锰、电解锌为主的冶化工业和鹤盛原烟公司二期30万担扩建项目、市乳品厂系列乳制品深加工项目、市烟材公司8万件驻体极嘴棒扩建项目和市第一水泥厂30万吨扩建项目。在技改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市场导向和技术先进原则,推进了工业效益提升,促进了产业化升级。

    2、依托科研院校,走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子。主要完成了雅溪大学科技园建设,以吉首大学为依托的万吨猕猴桃果汁扩建项目、以湖南师大为依托的600吨婴儿八宝米粉生产项目、以中南大学为依托的锌业开发项目、以湖南师大为依托的河溪香醋开发项目、以中科院中医研究所为依托的青蒿素深精加工项目、以暨南大学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依托的黄姜深度开发项目。

    3、大力扶优扶强,走骨干企业集团化路子。按照“企业自愿、政府引导、抓大起步、靠大发展”的原则,积极筹建9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①以老爹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为龙头,以猕猴桃、椪柑和山野菜为依托,组建绿色食品集团;②以市制药厂为龙头,以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为突破口,组建药业集团;③以湘西锌业公司为龙头,以电解锌和电解锰产品为两翼,组建冶金集团;④以市市场服务公司为龙头,以骨干专业市场及其配套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组建贸工集团;⑤以市城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乾州新区开发为契机,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为依托,组建城投集团;⑥以“南方长城”国家已注册的商标和景区、景点为基础,以“吃、住、行”等设施为依托,组建旅游集团;⑦由市建管局牵头,以市建科院及市属骨干建安公司为基础,以新型墙体节能材料专利产品为依托,组建建工建材集团;⑧由市林业局牵头,以市林场、苗圃等基地和市林产品市场为基础,组建红枫林业集团;⑨由市蔬菜局牵头,以椪柑、蔬菜基地为基础,以果蔬批发市场为纽带,组建果蔬集团。同时,着力培育“过亿超千”标志性工业企业,重点抓了鹤盛原烟、溶江锰业、华吉制药、大力建材、星辉锌饼、湘泉制药、吉首建磊等13户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着力提高“过亿超千”企业对市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4、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充分抓住湘西地区开发要求每个县市都要建设工业园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了吉庄工业园和大田、雅溪、河溪、双塘、马颈坳工业区“一园五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招引项目入园力度,引导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矿产品深加工三大资源性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二、以产业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新农村,加快农业化进程

    近年来,吉首市在进一步巩固林果、经作、畜牧、粮食四大农业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大发展。全市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

    龙头企业既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枢纽,又是联结生产与加工的链条。吉首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作为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紧抓不放,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和龙头企业建设。同时,实行市级党政领导分挂龙头企业制度,每个领导帮扶一个龙头企业,并且明确一个联系服务部门,定期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保证龙头企业正常运行。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镇也着力抓好各自的产业基地建设,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适宜吉首市实际的龙头企业。

    遵循市场创造企业、企业带动产业、科技创造品牌、品牌缔造龙头的理念发展和建设龙头企业。近年来,吉首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筛选了几个产业发展项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龙头企业。如根据湘西自治州已研制出营养丰富的富硒猕猴桃,且全州已发展猕猴桃几万亩的实际,吉首市扶持发展了老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猕猴桃果王素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根据本市及周边地区盛产椪柑等水果的实际,引进亿事达果品集团公司,采用世界一流先进设备贮运果品;根据本市及周边无大型奶业公司的实际,成立金牛奶业公司,发展良种奶牛。目前,吉首市已拥有老爹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闻得福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湘西亿事达果品集团公司、鹤盛原烟公司、重庆华立(吉首)制药厂、万宝山乳业、金牛奶业、红枫林业、河溪香醋厂等1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农业龙头企业8个,投资规模均达千万元以上,涉及到果品、中药材、植物油、畜牧产品等多个行业,2006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552万元,实现利润3957万元,实现税金4310万元。湘西亿事达集团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取得了进出口“大贸”权,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唯一一家从事果品(鲜果)进出口业务并实现出口创汇的果品经营公司,带动了全市乃至全州果品产业开发。 2006年,龙头企业带动全市果、畜、菜、烟等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8.3%。

    3、突出重点,建好基地,奠定龙头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载体。为确保龙头企业具有长久的生产、加工、销售资源,吉首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选择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在科学分析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的基础上,立足基地,整合优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立足林果、经作、畜牧、粮食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工程、流通工程、品牌工程”,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园艺农业和庭院经济,加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力度,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加快推进10万亩椪柑、5万亩落叶水果、5万亩中药材、5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花卉苗木、万亩猕猴桃、万亩超级稻、万吨叉尾鮰等8个“万字号”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壮大环城生猪养殖基地、马颈坳家禽养殖基地和河溪库区网箱养鱼基地。同时,建立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要求,根据各自行业特色、发展水平、资源特点等,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订单农业”为主的经营方式,与广大农户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带动了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以扩容提质为突破口,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严格坚持城市规划。吉首市紧紧围绕创建“区域经济龙头、教育文化中心、生态旅游城市”三大主体功能城市目标,按照规划的前瞻性,进一步优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科学打造综合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使乾州新区真正建成为市级行政、经济、商贸中心;注重规划管理的严肃性、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红线、生态保护绿线、自然水体保护蓝线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紫线,坚决把好规划选址关,避免由于规划不合理带来的投资浪费。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吉首市围绕“开发乾州新区,再造一个吉首”的城市化战略目标,完成了总投资5.4亿元的吉首经济开发区道路工程。目前,在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方面,着力抓好吉首大湘西物流园项目建设。一方面立足吉首老城改造,以建成的雅溪光彩工贸城、光彩建材家居汇展中心和吉首果蔬批发大市场为“两翼”,以建成的湘泉品牌步行街和在建的吉首商贸大世界、吉首商业广场为支撑,逐步建成以团结天桥为中心的“中央商业区”;另一方面依托乾州新区开发,以总投资8亿元的世纪广场为中心,将乾州新区中心区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州的“中央商务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招引知名商业集团进入吉首兴办连锁店、购物中心和商业广场,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吉首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快实施209线吉首环城过境段公路、吉首城区道路及城区美化亮化工程、乾州中央商务区、吉首国际大酒店、乾州古街区保护暨旅游基础设施、峒河流域风光带治理及公园建设、国道319线东口拓宽及环城路改造等8个州庆重点项目建设。

    3、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围绕提高城市品位和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暨城区秩序综合整治,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高乾州新区城市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党政首脑机关迁建乾州新区办公和公务员入住乾州新区宿舍的需要,适应市级行政中心的发展;在城市建筑渣土和城区户外广告管理方面,着力破解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在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和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方面,着力提高城区道路车辆通行能力;在抓好以峒河污染治理为重点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方面,分行业整治城区0.5蒸吨以下的小型燃煤锅炉,加大城区“禁鸣”、“禁炮”和生活噪音力度,规范城区及周边开矿采石行为;在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方面,严格污水排放,规范垃圾处理,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2006年,吉首市城市化率为59.7%,比1957年提高41.2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岁月嬗替,时序更新。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吉首市先后被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体育建设先进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等荣誉称号。但同其他先进(县)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工业产品结构单一,科技质量较低,就业、再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仍有0.72万人的农村人口没有真正解决温饱。

    风物长宜放眼量。吉首市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确定的“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点市”,以及国家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吉首市委、市政府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了吉首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经济质量、扩大经济总量、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加快民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机遇,用活政策,坚持改革立市、开放活市、科技兴市、品牌强市、民营富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力争2010年全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十一五”吉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1、总体目标。“十一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健全,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非农人口比重大幅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转变。

    2、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到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60.85亿元,人均GDP达到18438元(按常住33万总人口计,折合2229美元)。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8.3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达到31.35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总额28450万美元。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1:51.8:41.1,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40%、15%、45%。城镇化率达6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市属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5%。

    ——公共服务。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95%、85%。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达100%。文教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2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加强。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6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城市生活饮用水源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水、能源和重点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20%,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步缓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逐步完善。

    ——人民生活。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达109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0元,年均增加20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0%左右。

    展望新世纪,任重而道远。“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是吉首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计划,全市上下将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立志图强,加快发展,全面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努力开创新世纪之初吉首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辉煌局面。

 [吉首市统计局王永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