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猪肉价格上涨,永顺的猪肉价格也快速上扬。据调查,截止到6月12日,永顺县城猪肉价格较去年同期增长25%,牲猪调毛价已达6元每斤,市场猪肉均价已达9.5元每斤,其中纯精猪肉价格已达12元每斤。猪肉价格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县委、政府领导十分关注。
为此,县统计局积极行动,组织全局人员组深入乡村、街道和集市围绕猪肉价格问题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目前我县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结论:一是近年来生猪生产量下降,供给相对不足,这是内因也是主因;二是全国大市场对我县生猪市场价格的强力拉动。
一、生猪生产量下降
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看,近3年来的生猪饲养量,县畜牧局的数字是:2004年饲养量47.46万头,2005年47.5万头,2006年49.8万头,差不多全县44万农民年人均养猪达1.2头。这与近段时间我们在对山乡、塔卧镇、松柏乡和县中心市场屠宰商的调查情况大相径庭,与我县牲猪的生产情况出入较大。
相比较县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关于牲猪生产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信度较高,全县100户调查户,生猪饲养量2004年209头,2005年162头,2006年173头,2005年、2006年分别比2004年减少22%、17%。这与调查组在一镇两乡的调查情况基本接近。我们调查的情况是受禽流感的影响,猪肉涨价,2004年两乡一镇户均养猪2.3头,2005年肉价疲软,饲养量下滑,户均1.6头,2006年四月以后肉价抬头,饲养量有所回升,户均1.7头。
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情况看,也印证了我县生猪生产的实际规模和下滑趋势。6月5日到12日,县统计局价格调查组先后走访了县工商、市场管理中心等部门,也特邀了生猪屠宰商和个体猪肉销售商进行座谈,重点了解了我县近年来生猪的流通和猪肉的消费情况。
通过调查永顺县猪肉消费总量随着县城人口的增长近三年来略有上升,据定点屠宰场张老板介绍,淡季旺季相扯2004年日均屠宰生猪85头,2005年95头,2006年100头。从县外调猪也是逐年增加,2006年日均从外县(主要是从龙山,湖北的鄂西州和重庆市酉阳县和秀山县)调猪达50到60头,县内调猪仅占3到4成分别较2004年、2005年日增30头、20头。加上近3年县内各乡镇集市屠宰6.5万头、春节自宰5.8万头,外调的牲猪6000头,永顺县年出栏肉猪不足16万头,较2004年减少近8万头。
生猪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养猪成本高。近年来,虽然猪肉价格一路上杨,与此同时,仔猪、猪粮价格也在同步增长,猪粮比价一直不大。据调查,从2004年到2006年,猪肉价格分别是5.5元/市斤、6.5元/斤、7.5元/斤,仔猪价格差不多是成倍增长,2004年3.5元/斤,2005年5.5元/斤,到2006年是每斤8元到9元。
猪粮和猪饲料价格截止到2006年底,全县集市的玉米价格由2004年1.2元上升到1.65元每公斤,上升37.5%;稻谷平均价格每百斤由2003年的116元上升到180元,上升55.1%,细糠上升53.5%,粗糠上升47%,苕藤价每公斤高达0.8元。猪粮比价以卖一斤猪买玉米为例,2003年四月为1:4.2,2006年为1:4.83,变化不大。以2005年为例,养一头75公斤的出栏猪需直接成本685元,生猪销售795元,每头猪仅获利110元,还不计喂养100天的劳务报酬。因而农村有句关于养猪的顺口溜,“养猪一百天,不如给人插一天秧”。
(二)养猪效益差。饲养方法落后,养“金猪”、“闲猪”的现象仍然普遍。我县属土家族聚居地区之一,“自宰自食”或“养猪不赚钱,就只为过年”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根深蒂 固,目前有80%以上的农户仍然是过去那样“潲水加米糠”的传统养殖方法,重走过去先“吊架子”后“育肥”的老路,养一头猪出栏短的要十来个月,长的达一 年以上,费时多,周期长,养猪效益差,出栏率低。就调查3个乡镇的3个村986户的牲猪存栏结构,100公斤以上的大肥猪就有327头,占存栏数的17%。
(三)猪农得利小。从表面上计算,猪肉涨价,生猪价格也大副提高,可仔细推算,生猪与市场上的肉价的差价率是每斤4.2—3.4元,其实巨大的利润被中间商收入囊中,从永顺的情况看,一头猪首先是猪贩子获利50到100元,其次是定点屠宰商、各种税费(市场管理费、屠宰消费税、畜牧检疫费等)共47元,再次是售肉商获利80—100元,另外还有摊位费和板车费共14元,共计261元。
此外,猪肉市场有序性差,缺乏健康的市场环境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尤其近年来供求矛盾突出,猪肉涨价,形成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压级压价”、“混等混级”、“猪肉注水”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亏了养猪户,肥了个体屠宰商,损害了消费者”,形成了生猪生产经营的效益在中间环节流失,真正成了“老鼠子养儿,替猫长劲”,严重挫伤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
(四)品种老化现象严重。近年来,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侧重发展牛产业,加强对黄牛品种的改良,而牲猪品种改良相对滞后。根据最近对全县种猪 的调查显示:现有种公猪262头,其中纯良种只有180头,占45.6%,能繁母猪2.08万头,其中优良的只7072头,占34%。非但如此,多年来除 少部分乡镇坚持人工授精和良种优配外,大部分乡镇仍沿袭传统的“热配”方式,品种良莠不齐,老化现象加剧。
一民间笑话故事深刻说明此理,“说一猪农赶一头 种猪在公路上慢行,挡住了该乡乡长的车,秘书遂下车对猪农说:“老乡,快把猪赶走,让乡长车先走”猪农回答说:“我的猪管两个乡,比乡长管得宽,工龄十多 年,资格比乡长老,你说该谁让谁?”
(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实际养猪人数减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永顺县农业人口43万人,其中近8万16岁以上4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进城或去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幼、病、残,大多靠务工人员寄钱度日,有的生活尚且难以自理,更何况务农养猪?。
在与中心市场部分猪贩子座谈中了解到,农村中猪圈中现在是“十圈九空”,且不说猪圈,就是整栋房屋空置的情况也比比比皆是。塔卧镇罗洞村干部组的瞿继书说,他们一行七人到对山乡去了两天,只买到了五头生猪。县调查组通过对“两乡一镇”进村入户的调查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状况的真实性,大多农户就只养一头猪过年,三个乡(镇)户平绝对不超过两头猪。
二、全国大市场的拉动
永顺县生猪市场是全国生猪市场的一部分,五月底六月初,全国猪肉价格开始大副上涨,涨幅达25%,永顺县猪肉价格上涨比其它大中城市迟5到8天,永顺肉价的涨幅约在20—25%,与全国上涨水平基本持平。据贩猪老板瞿继书介绍,永顺的猪肉价格受常德影响大,“常德价涨,永顺就价涨”似乎是一般规律。永顺县城每天调进生猪50—60头,猪源主要是鄂西、黔江市的酉阳和秀山县、龙山县,同时也是常德进口生猪的重要产地之一,常德生猪价格上涨后,永顺进口猪源趋紧,近来猪肉价格不稳定,差不多“一天一个价”就是受进口生猪数量的影响。
我县猪肉价格上涨既有内在原因的必然性,也有外在诱因的偶然性,既有合理的正面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我们必须辩证看待。肉价上涨,同时也带来了生猪价格的上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作用不可替代,同时也是我县提高生猪产量,壮大生猪产业一次难得的机遇。负面影响是猪肉涨价会习惯性地带动相关农产品的连锁涨价,城镇居民焦虑心态加剧,特别是部分县城低收入家庭只能“望肉兴叹”,影响我县当前的社会稳定。就此,笔者就如何稳定我县猪肉价格,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各级领导决策观念要转变。过去以来,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我县是自治州乃至湖南省的农业大县、养殖大县,特别是牲猪养殖我们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产量概念是举头看青天,低头看报表,认为永顺的牲猪产量再少也少不到那里去,因而在决策上是“催牛不催猪”,对黄牛产业是津津乐道,对生猪产业是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因此,我们认为该是到了“催猪不吹牛”的时候了,牲猪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更是我县的优势产业,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把握机遇在政策上、资金上要大力扶持。
(二)政府补贴,扩大猪源。针对我县当前牲猪市场能繁母猪严重减少,仔猪紧张的现实状况,通过各种可能渠道,除了对规模养殖户进行补贴外,还要对广大农村母猪喂养农户实行记帐补贴,按每头母猪的年生产量现金补贴,扩张母猪养殖规模,降低仔猪价格,减少养猪成本,从而调动老百姓的养猪积极性。
(三)要加强牲猪市场管理。牲猪出栏的销售和流通是牲猪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加强牲猪市场管理,一要疏通并拓宽城乡市场牲猪销售渠道,打击个别猪商垄断市场、压级压价的坑农行为;二要把好几道出口,王村镇、青坪镇、泽家镇、首车镇、永茂镇等公路铁路要道出口,是我县牲猪出口的要道,要严格把关,完备各项税费手续,增加生猪外调成本,稳定县内生猪市场;三是完善定点屠宰制度,打击部分中间屠宰商混等混级、给猪肉注水等不法行为,为我县牲猪生产提供良好、健康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强宣传发动,转变农民“养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提高出栏和生猪的商品率。
(四)要引导农民科学养猪。一是要在品种改良上再下功夫。近年来,我县全面推广以地方良种猪为母本,以外来瘦肉猪为父本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和母系猪的培 育,使商品猪瘦肉率、饲料报酬率和肉猪出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尤其是三元杂交猪和母系猪的培育潜力大。二是要引导农民进行三改:一改“自宰自食”或“养猪过年” 的传统观念,减少“金猪”和“闲猪”;二改“先吊架子”后“育肥”的传统养猪方法,缩短养殖周期;三改单独养猪积肥为猪鱼、猪稻、鱼猪果沼的生态农业模 式,努力提高肉猪出栏率和商品率。
[永顺县统计局 李洪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