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龙山县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来源: 时间: 2007-07-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龙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狠抓落实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测算,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266万元,同比增长5.5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88元,同比增长22.6%。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2366万元,同比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19971万元,同比增长5.8%;林业产值7330万元,同比增长3.6%;牧业产值13798万元,同比增长6.3%;渔业产值461万元,同比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6万元,同比增长9.2%。

    (一)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1、春夏收粮食和油菜籽获得好收成。据统计,今年全县春夏收粮食总产量30588吨,比上年增加163吨,增长0.5%。其中:马铃薯产量29772吨,同比增长5.4%;小麦产量710吨,同比下降67.4%。油菜籽总产量10480吨,同比增长9.7%。春夏收粮油产量增产主要因素:一是去冬今春气温雨量条件比较适宜,除个别乡镇受到雨雪危害外,今年春夏收作物在生长和收割时节没有遭到大的自然灾害;二是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趋势开始形成,良种推广和科学种植普及程度高,脱毒马铃薯良种繁殖基地建设和双低油菜籽种植的大力推广,为全县春夏收作物单产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三是冬种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是春夏收作物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2、春夏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平稳发展。从春夏农作物种植情况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药材、青饲料面积大幅增加,烤烟、蔬菜、瓜果面积有所下降。据统计,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988公顷,同比增长0.8%,其中:稻谷14737公顷,同比下降1.9%;玉米7134公顷,同比增长4.2%;大豆2865公顷,与去年持平;红薯8054公顷,同比增长1.9%。药材、青饲料播种面积分别为592公顷、246公顷,同比分别增长66.1%、50%;烤烟、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分别为4794公顷、4974公顷、487公顷,同比分别下降17.2%、6.1%、3.1%。

    3、农村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规模初见端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大户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各类协会带动的战略模式,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进一步提升烤烟、百合、畜牧水产、蔬菜、两薯、水果、中药材等七大支柱产业基地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一是狠抓了以茨岩塘、大安、水田坝、茅坪、靛房、召市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基地建设,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实现万亩乡2个;二是狠抓了以洗洛、石牌、桶车、兴隆、白羊等乡镇为主的百合基地建设,建立高产稳产百合种植基地5万亩;三是狠抓了以里耶、内溪、贾市、苗儿滩、隆头等乡镇为主的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以开发脐橙、柑桔、甜柚为主,全县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四是狠抓了以八面山、茨岩塘、洛塔、茅坪等乡镇为中心的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1万亩;五是狠抓了以石牌和桶车为中心的白术产业区、以乌鸦和水田坝为中心的玄参产业区、以茨岩塘和桂塘为中心的青蒿产业区,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亩;六是狠抓了咱果、洛塔、里耶等乡镇为主的山羊养殖区,以隆头、湾塘、石牌等乡镇为主的水产网箱养殖区;七是狠抓了洛塔、桂塘、贾坝等乡镇为主的两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淀粉红薯、木薯和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二)林业生产平稳发展,生态能源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上半年全县完成第七期退耕还林任务3.3万亩,德援项目完成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0.93万亩,“四边绿化”0.1万亩,完成育苗560亩,不断强化了退耕还林管护措施,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在落实“省八件实事”的驱动下,龙山县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半年,新建农户沼气池1210口,全县沼气池总数达2.3万口,沼气入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19.3%。

    (三)动物防疫工作加强,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近年来,龙山县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努力提高养殖水平,逐步完善动物防疫保障体系,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逐步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从出栏情况来看,上半年龙山县生猪出栏11.92万头,同比增长6.6%;牛出栏0.46万头,同比增长7.0%;山羊出栏5.08万只,同比下降2.1%;家禽出笼34.59万羽,同比增长5.3%;禽蛋产量1055吨,同比增长5.2%。从存栏情况来看,上半年牛存栏5.21万头,同比下降4.6%;猪存栏21.72万头,同比增长0.2%;山羊存栏5.1万只,同比下降15.3%;家禽存笼50.26万羽,同比增长0.9%。水产品总产量756吨,同比增长7.5%,渔业放养水面达1.14万亩,网箱养鱼1260口。春季动物防疫各项指标全面达标,猪瘟免疫密度为98.5%,五号病免疫密度达到应免数的100%。

     (四)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中央近年来连续制定一系列优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上半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72.5万元、良种补贴资金340.3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8263万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1.5万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据百户农民家庭贫困监测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龙山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8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9元,增长22.6%;其中:来自农民家庭的工资性现金收入人均479元,同比增长11.5%;来自农民家庭经营生产的现金收入人均574元,同比增长38.0%;来自转移性和财产性的现金收入人均135元,同比下降18.7%。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龙山是贫困山区县,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低,以效益为中心的劳动配置决定了粮食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强度非常大,比较效益低,现在农民用种一亩地的时间外出做工,其收入要比种地高出几倍。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的大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从事粮食种植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种粮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缩小,种粮已逐步成为“副业”,粮食生产后劲乏力。从目前来看,粮食价格再度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依赖于政策驱动的粮食生产乐观形势究竟能持续多久值得深思。

    (二)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农产品提价难增效。

    今年以来,多数农产品价格上涨,表面上看,这不仅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龙山县大多数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家庭经营型,生产的农产品基本上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入市销售的不太多。由于受能源、运输价格上涨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随着农产品涨价,相应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农民因农产品涨价得到的大部分利益被抵销了,生产收益相对减少,农民获得的利益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增产增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龙山县属于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大部分水田还得靠天公作美,旱土作物所受的影响更大。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水库、山塘、渠道严重老化,“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沟、渠、塘、水库等设施之间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整体作用。许多地方有水源无沟渠,不能浇灌;有的有沟渠,由于疏于管理,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常年失修,不是漏水严重,就是支离破碎、堵塞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现有的水利条件严重地制约了全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同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公路通而不畅现象突出。

    三、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半年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建议下一阶段应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方位地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针对龙山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当前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做好以下工作成为必然:一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以增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要引导农民加大对农业生产建设方面的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扩大农业再生产、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上来。三是要继续推行技术创新,如采用大田农作物工程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加快发展喷灌、滴灌,从而促使全县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要继续认真落实好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让农民看到种粮的实惠、得到种粮的实惠,真正把中央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契约农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组织力量跑市场、找客户、签订单,围绕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根据本地区农业资源和市场需求情况,不断加大农产品研发力度和拓展精深加工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增值链条,大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重点培植一批辐射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资市场次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农资市场进行监管,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同时要严厉打击和查处人为哄抬价格、出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正当利益。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龙山县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要鼓励、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和保护;依托本县“三化”进程,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效地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同时,加大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
 

[龙山县统计局 郑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