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9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抓好州庆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元至9月经济运行态势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元至9月,实现吉首生产总值3256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547万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2687万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9381万元,增长14.2%。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元至9月,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6万亩,其中水稻8万亩;完成油菜直播面积4028亩;马铃薯、红薯等秋冬粮面积1311亩;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942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5483万元,增长5.5%;林业实现产值2198万元,下降4.5%;牧业实现产值10515万元,增长5.3%;渔业实现产值496万元,增长15.9%;服务业实现产值729万元,增长10.4%。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元至9月,地区规模型工业实现产值175376万元、同比增长59.3%,地区规模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5607万元、增长24.5%;市属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市属规模型工业实现产值128172万元、同比增长65.4%,市属规模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5982万元、增长30.9%,实现利税6671万元、增长101.0%,实现利润644万元、增长4.6%。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元至9月,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514万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141万元(新口径)、增长29.7%,地区房地产完成投资84257万元,增长55.3%。市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416万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043万元、增长27.3%。
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受收入水平提高及股市升温的影响,消费品市场升级加快,持续走旺。元至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53万元,同比增长16.9%。消费品市场仍然呈现出城市快于农村的增长特征。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7148万元,同比增长17.2%,增幅高于农村市场2.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回升。元至9月,吉首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8%。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6.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从八项分类指数看,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呈现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7%、3.2%;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呈现上升,同比分别上升15.4%、5.1%、3.5%、4.2%、2.6%、4.4%。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形势稳定。元至9月,全市实现财税总收入22941万元,同比增长50.2%,财政支出52166万元,增长114.4%。9月末,市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50052万元,比年初增长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64838万元,增长6.9%;金融系统贷款余额506896万元,增16.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抽样调查显示,元至9月,吉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16元,同比增长?7.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52元,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37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1969元,增长1.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经济总量小,产品结构单一,外部环境制约因素多。目前,吉首市规模工业企业35家,其中产值销售过亿的仅有2家,过5亿以上的大型企业仍为空白。二是工业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不利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市电解锰、电解锌产量仍占工业经济总量的60%以上,这类企业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附加值低。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仍然偏低。1-9月,以锰锌矿产品加工的黑色金属冶炼及有色金属冶炼两大行业增加值,占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3%,而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增加值仅占8.0%。三是部分规模工业因生产线迁建,设备维修等原因导致开工不足,影响了生产进度。如星辉公司因厂房拆迁连续2个月停产,产值下降2500万元,保靖建磊因设备维修停产1个月,产值下降800万元。四是一些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鹤盛原烟虽然是季节性停产,但市场竞争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乃是主要因素;永泰矿业因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未能开工;南翔废旧厂因与附近农户纠纷仍未解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五是企业效益发展不均衡,在总体效益提升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效益出现滑波。如华立制药,因青蒿素质量下降,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与周边市场竞争力度加大,累计亏损二千余万元;星辉公司因开工不足亏损六十余万元。
农民增产增收难度依然较大。一是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通过近几年来的水果开发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活及生产条件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由于过来农民的底子薄,一但遇到自然灾害、家庭出现大病住院或子女大上学等情况,农户极易返贫。二是大多数农户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真正到位。近年不少农户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但仍有不少农户沿袭着传统耕作模式,经济农业还没有全面取代传统农业,农民增产增收仍然很困难,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各项惠农政策被物价上涨所抵消。四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加入到打工大军中,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妇女、老人、儿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致使部分农田抛荒,家庭养殖减少,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物价仍在沿上涨的上行通道运行。元至9月,吉首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5.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了6.4个百分点。构成CPI的八大类指数六升二降,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就是食品类,食品类累比上涨15.4%,在这类中上涨最快、影响最大的又是猪肉价格,生猪毛重收购价已由去年同期8元/公斤上涨到13元/公斤,零售价格已由去年同期13元/公斤上涨到26元/公斤,整个消费品市场价格总体还将看涨,物价上涨加重了城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负担,特别是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负担,影响社会稳定。
三、下步工作建议
1、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要把后势能达产见效的企业和项目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争取金凤凰、科达公司、嘉熹木业公司、汇丰矿业、汇祥锌业等公司纳入规模企业管理,该项工作完成可新增产值2个亿;重点抓好工业年初确定的10个技改项目,10个续建项目,10个新建项目,力争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继续培植过亿超千企业。对已纳入过亿超千企业的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高新科技,推行现代管理,使之做大做强。对停滞不前实行淘汰,对具备条件但又不入围的要及时调整,使过亿超千企业真正成为引领吉首工业的排头兵。三是要把矿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上引导。要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使该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加大对工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低能耗、高效益、科技含量高、产值大、前景好”的工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吉首市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五是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规模,扩大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以增强吉首经济发展后劲。
2、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进一步延深农产品产业链。因地制宜地根据现有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粮、油、禽、蛋等农产品,通过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由初加工转向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给农民带来实惠。二是着力抓好山地规模开发。多年实践证明,吉首农户的增收,山地开发是一个重要途径。要使农户真正增产增收,应继续抓好山地开发。对原有的果林,要认真抓好培管和品种改良,对优质水果要积极申报品牌,实现品牌价值,对新开发的要打破地域界线,实施规模开发和流域开发。逐步建立农户、果园、市场一体化,减少短途运输,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三是 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现有的山塘水库进行定期维修,提高农业的防涝抗旱能力。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医疗合作、教育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3、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贫困地区要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工作是牛鼻子,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发展经济。一是精心选择项目。所引进的项目科技含量要高,又要立足本地资源,对外商又有吸引力。政府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可采用“零地价”,对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应设置门槛;二是加强经济“软硬件”环境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要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元至9月,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占76.2%,吉首民间投资潜力大,这股力量不可忽视。
4、狠抓稳定。一是密切关注和切实解决影响居民生活的热点问题,要针对物价上扬尤其是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问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并制定解决办法,以尽力缓解对居民生活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压力;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解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弱势群体以及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三是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吉首市统计局 王永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