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GDP的财政收入含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力集中程度,直接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高低。一般而言,伴随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发达国家在40-5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25-30%之间。自1997年以来,吉首市经济运行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总量呈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却增长缓慢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下滑,收支矛盾加剧,2001年以后,吉首财政走出低谷,呈稳步增长态势,但与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相比,仍然出现很大的缺口,因此,如何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加财政收入,使GDP与财政收入走上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要而迫切的任务。
当前吉首市财政收入与GDP发展现状
1、财政收入与GDP发展不同步。自1998年以来,吉首市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快速运行状态,1999年-2003吉首市GDP年均增速为7.5%,而财政收入续1997、2000年直线下滑后呈缓慢增长态势,其中1997年下滑4.1个百分点,2000年下滑12.9个百分点,1999-2003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3.1%,比同期GDP增速慢4.4个百分点,此后的2003年至2006年,吉首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16.9%,呈现快速增长,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但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与全州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从全州来看,全州GDP总量逐年增长,财政收入虽然有些年份出现下滑,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在9%以上,最低年份的比重2000年高于吉首市4.4个百分点,最高年份的比重1999年高于吉首市4.8个百分点。
2、每万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严重偏低。2006年度,每万元GDP提供的本级财政收入全国为1880元,全省为1189元,全州为1053元,而吉首市仅为657元,分别低于1223元、532元、396元。自治州内的花垣县GDP总量只相当于吉首市的三分之一,而每万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为2082元,高出吉首市三倍多,临近的张家界市每万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为731元,也高于吉首市74元。
3、与发达省市比,差距更大。2006年,吉首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57%,在全国30个自治州首府城市中,吉首市GDP总量排名第12位,GDP财政收入含量排名第18位,与最高的延吉市相差4.9个百分点。如果与全国发达的上海、浙江等地区比较,则分别相差8.9、9.7个百分点。
整体效益偏低影响了GDP的财政收入含量
按一般经济规律:财政收入的发展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基本上是同步的。若按1999年吉首市每万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为585元来计算,2003年吉首市的财政收入应为14986万元,而实际上为13770万元,净缺口1216万元,若按全州平均水平每万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为1035元来计算,吉首市2006年财政收入应为40603万元,实际缺口14827万元,究其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经济结构赋税来观察,不同产业创税能力明显不同直接影响GDP的财政收入含量。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其主要税种就是农业四税,而且随着国家不断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施,税赋在不断减轻。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扣除一、二产业之外的所有服务业。二三产业的税种基本相似,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2006年,吉首市三次产业提供的各项税收之比约为2.4:37.5:60.1,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7.4:41.0:51.6,由此计算出三次产业每万元增加值提供的税收比为1:2.8:3.6。说明在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创税能力最低,第三产业提供税收能力最强,分别是一、二产业的3.6和1.3倍。2006年吉首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而农业提供的税收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2.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提供的税收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7.5%,低于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收入,由此看出不同产业创税能力不同直接影响GDP的财政收入含量。
第二:从产业构成比重来分析,产业结构层次是影响GDP财政收入含量的重要原因。吉首市产业结构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调整,已明显上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5.3:47.0:37.7调整到2006年的7.4:41.0:51.6,初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地区比,吉首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依然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高,而二三产业也就是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偏低。2006年,吉首市非农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市约8个百分点;二是在非农产业中,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不足。在第三产业内部,对于税收影响微乎其微的文教卫、科研服务、国家机关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总量在13%以上;而对于税收贡献较高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仅占GDP总量的25%左右,低税收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大,使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直接造成了GDP的财政收入含量。
第三:从不同行业来了解,整体效益偏低影响GDP的财政收入含量。
1、工业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一般来讲企业规模大纳税规范,提供的税收比例相对较高,因而税源相对稳定。2006年吉首市规模以上工业工业企业35个,比2000年减少4个,35个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过千超亿的企业仅有2家,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受市场价格、资金周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便停停打打,勉强维持,最后被市场无情的淘汰,企业的不稳定因素难以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另一方面,规模以下的一些乡村工业因其规模小,计税基数低,个体业主纳税意识不强,偷漏税收现象严重,从而使全市工业企业百元增加值创税由规模以上的9.3元降低到6.8元,导致工业整体纳税能力偏低。2006年吉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8783万元,占全州的11.3%,实现营业利润2131万元,仅占全州的4.8%。2006年吉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率(利润总额与增加值之比)为7.2 %,而同期全国水平为20.7%,全省水平为13.2%;实现盈利率(盈利企业盈利额与增加值之比)仅4.3%,则分别低于全州5.9、全省9.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18.6%,分别低于全州9.5、全省69.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基础不牢,效益盈利水平不高,因而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2、农业连年增长,但农税增收难。近年来,吉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2001年-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分别为27513、28511、25640、25401、27170、28400万元,其增长速度分别为3.8%、3.4%、2.4%、5.0%、2.1%、5.3%。农业增加值年年增,而农业税收却连年下滑。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降低农业税税赋和全部免征农业税,过去能征收的农业税已无税可征,并自然消失。1998年全市征收的农业三项税收为344万元,2002年下降到136万元,2003年则为94万元,2006年已无税可征。从长远来看,第一产业不仅无税可征,而且反过来还将成为政府财政政策反哺 扶持的对象。
3、国有企业改制,税收流失严重。一方面,一些商业部门和和交通部门通过改组改制,转租承包等方式转为个体经营,税收流失严重。1997年吉首商场,妇儿商厦、五交化站等几家规模以上商业企业上交的营业税收约1100万元,2002下降到909万元,现在个体经营的家乐富超市,佳佳超市等私营企业每年上交的税金仅几十万元左右,税收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尚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一些业主少报瞒报产值,出售产品不开发票,秘密交易,偷税、逃税现象严重,给税收的征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造成了为数不少的税收流失。
增强实力 加大财源 提高GDP的财政收入含量
吉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说明吉首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却增长乏力,必将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增强财源建设,加大财政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应成为当前吉首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
从宏观趋势来把握:
第一,要大力提升经济总量。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财政收入增长的资源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税基才能得到保障,因此,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经济总量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实现吉首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
第二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财税增收能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直接影响着税收结构及其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优化升级上做文章。彻底转变当前产业结构中“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活”的现状。通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低税率产业比重,提高高税率、高附加值产业份额,开拓效益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第三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财政收入的来源分析,蕴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意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的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
从微观实际来管理:
第一,大力发展工业,提高基础财源。俗话说“无工不富”,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要立足全市资源优势和行业基础优势,促进重点行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深加工、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对重点技术引进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促吉首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高税财源。农业经济虽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处于劣势,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吉首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这对于促进全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农促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增值和财税、农民增收。
第三,加快第三产业进程,壮大支柱财源。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吉首市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达60%,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程,应当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突破口。一是突出发展商品流通业,充分利用吉首地属四省边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实施工业品“买东卖西”、农产品“买西卖东”战略,增强市场商品流通的辐射功能。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要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又要搞好旅游商品开发。利用吉首地处凤凰、永顺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中转地带,可以建立民族织锦、民族服饰、绿色食品、和民族工艺等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在游客流量集中地段设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三是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产业,既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又是城市建设的生财聚财之道,尽管目前吉首市房地产发展迅速,但房产市场很不规范,基本处于千家备料、零星征地、分散建设的不良局面,导致社会效益差、货币回笼慢、投入产出低等恶性循环,因此加快房地产经营机制转换、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系已势在必然。四是加快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不断壮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重对高附加值行业的扶持与发展。
第四、争项引资,增强财源后劲。适逢国家西部开发和湖南大湘西开发发展期间,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将向西部地区倾斜,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引进一些先进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特别是要引进一些税收贡献率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或行业。继续加大“上争、内聚、外引”力度,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财政创收增强后劲。
第五、强化各项措施,形成合力财源。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控能力,必修管理有章,狠抓落实。一是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政策的制定,责任的明确和奖罚的兑现,形成政府总揽、部门出力、人人参与的财源建设内在机制。二是严格奖罚措施,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财源建设量化、考核、评估、奖励体系,对财源建设做出成绩的党政干部、纳税大户进行嘉奖、重奖。三是强化税收征管,抓好税源管理,拓宽征管渠道,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同时加强税务队伍自身建设,严格公证执法,依法办事。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和票款分离管理办法,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实行全面综合财政预算,提高财政对资金的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展。
[吉首市统计局 朱丽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