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花垣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突出科学发展,致力于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的又好又快局面。
一、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据初步测算,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8990万元,增长18.9%,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增幅名列全州第一,高出全州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73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6803万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914万元,增长10.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79.7%、16.8%,分别拉动GDP增长0.7、15.1、3.1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近年来,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全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强。农业布局进一步合理,全县逐步形成了水果、蔬菜、烤烟、畜牧养殖、桤木、青蒿等六大主导产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56万元,同比增长5.2 %。全年粮食产量达86100吨,增长8.9%。出栏肉猪15.64万头,下降0.01%,出栏牛1.21万头、羊8.25万只,分别增长0.07%和-0.18%,水产品产量2900吨,与上年持平。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涉农补贴发放、农村合作医疗、通村公路建设、乡镇敬老院建设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和公益福利水平。
新型工业化来势喜人。2007年,全县规模企业新增43家,给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12月底,全县规模企业已达95家。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 240037万元,同比增长 2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5%,拉动GDP增长14.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0146万元,同比增长27.3%。在前三季度全州新型工业化考核中,花垣为98.95分,全州排名第二 ,19个考核指标中得分第1名的有6个指标。
投资继续扩大。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909万元,增长24.0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66972万元,农村投资12937万元,跨地区投资4000万元,分别增长47.9%、261.4 %、-78.8%。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64533万元,增长49.4 %;房地产投资2439万元,增长29 %。在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逐步优化,1-12月全县工业投资完成374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9.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8300万元,增长97.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5.5%。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繁荣。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62万元,增长18.3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额增长18.0%,住宿餐饮业增长20.9%。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216万元,增长19.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546万元,增长15.3%。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工业企业效益提升的有效拉动下,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85573万元,增长63.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410万元,增长69.2%。税收收入完成26536万元,增长56.0%,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31%,各主体税种全面增长,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年实现财政支出66830万元,增长44.9 %。各项重点支出保障到位,确保了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受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全面增长的拉动,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4元,增长 20.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92元,增加425元,增长22.7%。其中工资性收入为803元,增加127元,增长18.7 %;家庭性经营收入为1052元,增加 131元,增长14.2%;转移性收入为272元,增加61元,增长28.8%;财产性收入为165元,增加106元,增长182.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9550万元,比年初增加27277 万元,增长15.8%。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县认真贯彻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对重点企业的指导和督促,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测算,全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5.3%,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0.36%,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7.59%,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so2消减率为21.72%,cod消减率为50.75%。
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资金紧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2007年国家已10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银行存贷利率。2008年中央将继续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新年伊始,央行便提出从1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5%。准备金率及利率的上调,无疑是在抑制信贷需求,提高投资成本。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财务成本和借贷难度,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资金紧张。年末花垣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670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557万元,贷存比仅为47.6%,贷存比重明显较低。
2、工业园区建设滞后。目前花垣的园区建设尚处在规划、征地等起步阶段。在前三季度全州新型工业化考核中,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这项指标,全州只有吉首、永顺得分,其它县都是0分。而三季度全省园区工业的比重已达到26.8%,花垣的园区建设远远滞后于其它地区。
3、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07年,全县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县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虽有所下降,但受花垣县资源消耗型工业企业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使得全县节能降耗工作压力较大。
4、经济结构尚需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花垣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花垣县第三产业比重为22.5%,与全国、全省、全州水平相比,分别低了17、18和20.1个百分点。从内部构成来看,在一产业内部“粮猪”型结构比较突出,工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性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
5、内需拉力尚需加强。随着国家投资、进出口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启动内需已成为各级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尽管花垣县消费市场逐年升温,但居民消费水平整体还是偏弱,特别是农村消费尤显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2006年花垣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仅为15.2%,远远低于全国36.5%、全省37.8%和全州42.3%的比重。
三、2008年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从国内外环境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并未出现“拐点”,在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增长势头。
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上扬。从2001年开始全国GDP增速由8.3%上升到2006年的11.1%,预计2007年增长11.5%左右,延续2003-2006持续保持两位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花垣经济继续沿着又好又快的轨道前行。“十五”以来,花垣县投资力度明显加大。2001-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2.04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3.2倍,尤其是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形成了一批较为先进的生产能力,积累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交通不断改善,资源有序开发,各种有利因素正在聚合。
当然,2008年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二是国家针对投资过快的调控可能还会出台。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土地和房产新政策等,从而对投资增长产生影响。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给外贸出口增长带来潜在的影响和不确定因素。
综合判断,2008年花垣经济运行仍将继续维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预计GDP增长14%左右。
四、对今后几年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突出抓好工业强县建设”的工作理念中,要注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目前花垣县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州的水平,大力发展三产业潜力巨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要注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等服务业,尤其是星级宾馆、金融投入、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着实提高三产业比重,使三产业尽快成为花垣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2、注重启动居民消费。启动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内生性因素,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当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消费拉动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主要动力。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重点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着力改善居民住、行条件,特别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要从战略的高度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政策服务要配套进行,产业定位、技术含量要高端化。形成大项目向园区集中,投入向园区集中、政策服务于园区的效应。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花垣经济的发展。
4、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建设生态文明。花垣县GDP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结构调整难度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要建设生态文明,一是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抓好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三是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落实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措施。四是尽快建立、健全推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花垣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