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构建和谐湘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富民强州的重大举措。2007年,在州委、州政府《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的引领下,湘西州工业战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74亿元,增长26.8%,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6%,拉动GDP增长7.46个百分点。全州28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增长29.8%,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9.7,比去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与全省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全省新型工业化基本情况
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360.59亿元,增长20.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69.60亿元,同比增长40.1%,实现利润459.56亿元,同比增长70.1%;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5.87%,同比提高39.7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41.97亿元,同比增长24.5%。
全省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9%,比上年多降3.6个百分点。同时,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2.4 %,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90.7%。研发经费支出达7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0.77亿元,同比增长40.7%,占工业增加值的25.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837.18亿元,同比增长31.9%,比规模工业快7.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1.5%。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37.69亿元,同比增长24.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96.63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89.3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8.2%。
二、湘西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明显
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74亿元,增长26.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1.8%上升到本年的34.2%,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6%,拉动GDP增长7.46个百分点。
2、工业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全年,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强化措施抓落实,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全州“三大产业”集群 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7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82.4%,实现利税17.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84.5%,实现工业增加值41.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1.5%,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64.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9.3个百分点。
3、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大为增强。全年,工业企业不断通过内部挖潜,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大为增强,实现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2.27亿元,同比增长122.3%。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9.7,比去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
4、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湘西州认真贯彻国家、省节能减排相关精神,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企业的指导和督查,促进了全州循环工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的内在质量。全年,工业企业SO2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24.5%,cod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34.1%,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88.2%,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9.1%,全年投入铅锌锰污染治理费用达1.5亿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2%。降耗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5、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为工业发展增添后劲。抓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只有大量引进、建成和储备一批优质项目,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湘西州工业发展的后劲。全年实现工业技改14.7亿元,同比增长58.9%。同时,积极推进锰锌产品精深加工。安排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加快锰锌资源精深加工及下游产品开发,建立了以铅、锌、锰、镉等10多种有色、黑色金属回收利用为主的科研基地。湖南东方锰业集团系列产品开发已纳入国家“863”计划;湖南振兴化工公司开展无镉钝化工艺攻关,解决了锰渣含镉污染问题;湖南三立集团和花垣太丰公司利用锌镉渣提炼锌锭和镉锭,年处理废渣2.26万吨,回收锌锭6780吨,镉锭1950吨,新增产值2.2亿元。
6、工业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州县市成立了招商引资机构,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动对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围绕新型工业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机制,突出产业集群招商,充分利用“中博会”、“珠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引进锰锌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生物制药项目,全年州内境外共实现工业招商引资项目116个,合同引资63.9亿元,到位资金17亿元,同比增长74%。
三、从全省看湘西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存在的差距
1、工业经济总量小,综合考核排位低。虽然湘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工业经济总量小,总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倒数第二位。全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7亿元,仅占全省的2.2%。与增加值最高的长沙市相比较,长沙的增加值是湘西州的8.6倍。在全省新型工业化统计考核综合排位中,名列第九位,与排列第一的长沙市总分相差30多分。
2、园区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集群程度低。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77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37.2亿元,同比增长31.9%,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1.5%。而湘西州成建制的工业园区仅有5家,其中3家为省级开发区,且入园企业仅有14家,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仅占全部规模工业的 7.4%,同比增长23%,比全省低8.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比全省低23.9个百分点。根本就起不到辐射功能和助推器的作用。
3、研发投入比重小,创新能力较弱。全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支出达7840万元,占GDP的比重为0.4%,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湘西州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55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工业增加值的16.5%,速度比全省低9.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低8.5个百分点。全省完成新产品产值853.74亿元,同比增长51.7%;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0.2%,湘西州这两项指标均为零。
4、节能降耗差距明显。尽管湘西州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6.52%,比上年同期多降2.6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湘西州的工业企业多以高能耗企业为主,因此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仍相差1.47个百分点,且与其他地市差距较大,在十四个市州中,湘西州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列第十二位,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常德市(下降10.81%)少降4.29个百分点,全省有三个市州降幅在10%以上。因此,湘西州的节能降耗工作仍重道远。
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工业发展的竞争力。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技术创新。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提高为目标,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启动一批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改善效益、防治污染和扩大出口,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交流,开展地区间的科技项目合作,推进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要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创造产业集聚效应。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进行功能分区,积极引导企业入园,一是高标准规划,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树立园区经营理念,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资源的理念搞好园区先期开发;三是突出抓好项目工作,千方百计引进企业入园兴业;四是制定和落实园区的各种优惠政策。
3、加快优势行业成长和培育大型企业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要在大力发展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育大型企业和名牌企业。通过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增强湘西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4、加大节约型社会工作力度,确保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突出抓好矿产业、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及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责任制。二是加快结构调整,重视推进高科技低能耗工业的发展。在结构调整中,要重视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低耗能、高附加值行业的生产规模。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开发新能源。四是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五是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
[湘西州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