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农业基础建设的探讨

来源: 时间: 2008-03-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年。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步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一、农业基础建设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新世纪,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湘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和着力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州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一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6.1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2%,下降到19%,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下同)、耕地产出率、粮食平均亩产三大综合指标分别达到6512/人、2893元/亩、294公斤/亩,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9.8%、8.6%、3.3%。粮食、蔬菜、水果、肉、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84.6万吨、65.5万吨、56.4万吨、11.3万吨、9569吨、17579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6%、57.5%、324.1%、17.4%、16.7%、7.6%。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投入加大。2007年全州农林水事务支出达7.1亿元,其中扶贫支出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3%、4%,,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油菜补贴、农机补贴、母猪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1.2亿元,完成农业保险试点累计投保资金1050万元,退耕还林自工程实施以来累计粮食补助资金16.9亿元。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07年全州完成病险水库治理49座,新建集雨节水窖2000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118处。目前全州已建成各类水库556座,山塘5905口,河坝1万多处,中型水轮泵站1座,中型引水工程1处,蓄、引、提总水量达10亿立方米。2007年底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0%,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60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3%,比2000年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2007年底全州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10.2万台,总动力达到114.3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49.3万千瓦,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8.4%;大中型、小型及扶手拖拉机1.4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3万台,耕整机0.97万台,联合收获机367台,机耕面积达到54.3千公顷,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四是生态州建设进程加快。2001年-2007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88万亩,2007年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5%,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遏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五是气象信息建设不断强化。2007年区域气象网站建设完成115处,人工消雹增雨固定作业点39处、流动作业点27处,建立涉农信息网站6个,以实用技术、市场价格、植保信息为主的农业信息开始进村入户并发挥实效。

    3、农业科技推广不断深入,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州共示范推广了“Y两优1号”、“湘华优7号”等56个水稻新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水稻轻简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建立脱毒马铃薯原良种繁殖基地1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0%以上,水稻、玉米、豆类、薯类、油料每亩产量比2000年分别增长12%、24%、54%、25%、14%。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水果业、草食牧业、特色经作业、中药材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椪柑节”、“斗茶会”、“农博会”打造了一批名牌,目前,涌现“老爹”牌果王素、“老拨铺”牌猕猴桃果汁、“湘泉”牌妇炎康片等湖南省名牌产品;湘西椪柑已成为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的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评比中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茶多酚”、“青蒿素”已远销国际市场。2007年州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33家,比上年增加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320个,入社农户达5.2万户,占总农户数的9.8%。全州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64家,其中省级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庄园4个。

    4、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湘西州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近3年全州农业部门围绕真假农资识别、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农作物轻简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共举办了培训班6802期,培训农民72.2万人次,占农村人口的30%,3年全州累计完成农村固定资产28.2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成就。2007年农村用电量1.3亿千瓦,比2000年增长40%,农村自来水受益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的行政村比重分别达到72%、100%、96%、95%、93%。完成通村公路改造路基300公里、硬化路面200公里,村间道路硬化新启动500个村,硬化村间道路80多万米。新建沼气池3万口,累计建池总数达14万口。二是农村社会事业有新发展。新建乡镇敬老院58所,实现乡乡有敬老院,农村“五保”人口集中供养率由去年25%提高到50%。农村纳入低保6.1万人,人均补差25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4所,村卫生室1000个,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9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6%。建乡镇文化站153个、乡镇图书室138个,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178个。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乡镇、村、组、户四位一体的防范网络。

    二、农业基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湘西州共辖8个县市,其中7个县属国家扶贫县,吉首市属省级扶贫市,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加之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户缺少农业生产和产业开发资金,据《2007年湖南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全州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全省的3%(而同期全州农村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平均每个乡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全省平均数的39.8%。当前防洪水库建设、病险水库治理、渠系配套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水毁工程恢复、地方水电开发等农田水利建设缺乏资金投入,据统计,目前,湘西州556座水库中有病险水库462座、病险骨干山塘  609口亟待资金除险加固。

    2、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拨800-1200米,属高寒山区。单块耕地面积小、分散,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大型农业机械在湘西州推广、使用受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低,农机化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以水稻为主的机械化栽插和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尚处于办点示范阶段。据《2007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资料反映:湘西州每千公顷耕地面积占有的耕整机台数为47台,在全省14个市州中仅略高张家界,比长沙、株洲、湘潭、怀化4个市分别少238台、176台、384台、34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58台。

    3、退耕还林工程管护难度大。自2001年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受“重造轻管”思想的影响,一些造林小班管护粗放,抚育、补植不到位,苗木长势较差,苗木成活率、保存率比较低。目前全州林权证发放速度缓慢,应发证面积1685万亩,实际完成面积104万亩,仅占6.2%,林权证换发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林权改革、林地流转、林地管护等工作。

    4、基层农技(机)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州有95个基层农技站属于三无站(无站房、无基地、无设备),基层农机服务网站建设不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农、林、水、畜、机五个部门乡镇技术推广机构全部下放到乡镇,几年来的运行结果形成县市管不了、乡镇管不好的“双管双不管”的局面,甚至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建议

    1、狠抓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狠抓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要强化“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旅游经济”发展。坚持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工业反哺农业”能力。

    3、狠抓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创新。据《2007年湖南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湘西州每万人拥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数为9.8人,比全省平均数多5.3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由科技来解决”。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大户带动、户户联动”,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湘西州统计局 毛光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