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改革开放30年来,全州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湘西由过去蛮夷之地,贫穷之乡逐渐蜕变成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一、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三十年来,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工业和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07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90.67亿元,比1978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7.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6.1:17.9:26.0%调整为2007年的18.8∶41.5∶39.8。2007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达7667元,比1978年增加7446元,增长33.7倍,年均递增12.9%;财政总收入达到22.9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4倍,年均递增17.3%。
(一)、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湘西自治州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杂交稻、超级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2007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84.6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亿元,是1978年的18.6倍。基本形成了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种植业;以牲猪、山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以优质烤烟、油料为主的高效经作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四大农村支柱产业。到 2007年底,全州已开发出水果生产基地105万亩,其中椪柑60万亩,面积占全国椪柑总面积四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椪柑生产基地;猕猴桃面积已达10万亩,为世界最大的有机富硒猕猴桃基地。同时,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至目前,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473 家,其中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 32家,老爹、亿事达、湘泉制药等一批企业在民族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 10 万户以上的农户脱贫致富。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湘西自治州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兴州"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67.7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5%,初步形成了矿产品、酒烟食品、化工、医药、能源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和锰锌、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全州规模工业企业达287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3家。创出了“酒鬼”、“湘泉”、“三立”、 “老爹”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商标,其中“酒鬼酒”已成为“王烟鬼酒张家界”这“湖南三宝”之一;电解锰、青蒿素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三)、旅游业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湘西自治州旅游业才开始起步。1987年全州仅有旅行社2个,全州接待游客仅48.4万人次,旅游收入238万元;进入新世纪以来,湘西自治州充分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0年,自治州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到了130万人次和1.2亿元。在此基础上,自治州按照“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的山水风光”定位,着力打造“神秘湘西”品牌,先后荣获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等称号,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分别以百万人次和亿元的速度“井喷”式增长。2007年,全州共接待游客793.5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1580人,港澳同胞10691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1.3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是2000年6.1倍、26.1倍。“魅力湘西”旅游综合排名目前已继长沙、张家界之后而为全省“探花”。
(四)、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十四大以来,加大了国企改革力度,全州国企改制面达70%,民营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积极推进商品与要素市场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深化农村改革,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金融、人事、教育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机制,全州共引进项目500多个,合同引资500多亿元。外贸进出口得到较快发展,1988年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外贸进出口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1988年全州完成出口商品总额仅98万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236万美元,其中出口31989万美元,进口247万美元。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十年来全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4.36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城镇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全州城镇化水平达32.5%。
(一)、交通运输条件改善。2000年以来,先后建成吉首至张家界高等级公路以及完成209国道和319国道改造等工程,全州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可望于2008年建成通车,交通闭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07年底,全州通车里程6042公里,所有的乡镇和96.8%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2007年,全州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535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96亿人公里,货运量2760万吨,货物周转量19.55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20.6倍、15.8倍、37.1倍、23.6倍。
(二)、水利建设成果丰硕。 “十五”期间,全州完成了20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19万公斤,到2007年,全州共有水库577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2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增加到91万亩。
(三)、电力建设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湘西自治州加大对电力建设的投入,全州先后建成湾塘、下寨河、长潭岗、碗米坡等电站,全州的全年发电量达到10.9亿千瓦时。电网建设不断加强,到2007年,全州拥有220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23座,初步形成了以6回220KV线路为骨干、29回110KV线路为主干的全州区域性输变电网络。
(四)、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湘西自治州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建成了高质量、全覆盖的通信系统及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络。到2007年,全州市话用户20万户,是1978年的83倍,市话住宅电话入户率达38.74%;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农村住宅电话入户率达25.29%;小灵通用户10万户,移动用户57.2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0万户,邮政局所125处,邮路3092公路,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9985公里,邮电业务总量19.5亿元,是1978年的810倍。
(五)、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机遇,突出城镇扩容提质和开发区建设,对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基本解决了全州城镇居民走路难、吃水难、"脏乱差"问题。"十五"时期,共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37个,总投资24.31亿元,新增城区面积56.94平方公里,新建城镇道路126.5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83.7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9.4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4.5%,新建污水处理厂2个,新建垃圾处理场4个。2007年全州新增城镇公共绿地面积57.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1平方米。全州城镇化水平达32.5%,初步形成由吉首市、7个县城、60个建制镇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集镇构成的城镇体系框架。
三、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一)、坚持不懈推进扶贫攻坚,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自1984年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政策以来,在国家、省及兄弟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湘西自治州坚持以特困村为重点,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手段,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科教扶贫和建整扶贫,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困面貌。仅“十五”期间,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2.6亿元,全州贫困人口由156万人减少到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84%下降到2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2255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2000年以来,湘西自治州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全州累计投入农村能源建设资金1.62亿元,建沼气池12万个;解决了8.7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了乡乡通宽带,全州100%的村通了电和广播电视,通固定电话村已达到92%。
(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设生态州,完成退耕还林388.79万亩,封山育林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1%,森林蓄积量达到2544万立方米,取缔、关闭31家钒厂,对44家电解锰和122家铅锌生产企业全面实施污染治理。2007年全州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88.2%,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9.1%,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2%。全州44家电解锰企业污染治理全部通过国家、省、州验收,并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三)、科技工作成绩斐然。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全州共拥有科研机构7个,拥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00人,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实施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272项,获得省、州科技进步奖656项,共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6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7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64亿元,利税9.68亿元,出口创汇4.71亿美元。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2%,初步建立了集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
(四)、民族教育持续发展。 “两基”目标基本实现,高中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壮大,到2007年,全州共有小学1373所,在校学生25.06万人;普通中学190所,在校学生17.09万人;高等学校3所,大学在校生达2.7万余人;民办教育机构248个。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定点初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2007年,全州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到300.2万平方米,生均达到5.7平方米,危房面积减少到2.71万平方米。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达1752个,覆盖全州92%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五)、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到2007年,湘西自治州文化机构共有 277个,文化工作者队伍发展到1244人。全州现有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9个;电影发行放映及专业电影院(队)104个;团结报发行量达到2.7万份。文学创作空前繁荣,2003年以来全州作家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20余件(篇),出版长篇小说和个人作品集22部,全州有13位作家、17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青年作者田耳以其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实现了湖南鲁迅文学奖零的突破。
(六)、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州、县、乡三级医疗救治、紧急救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网络初步建立。全州有卫生事业机构321个。其中,县以上综合医院9个,中医医院8个,专科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216个。全州设置病床6652张,共有卫生人员8729人。2007年,自治州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州190.6万农民踊跃参加,参合率达85.7%。
(七)、体育事业方兴未艾。先后为国家输送了杨霞等三百余名优秀运动健儿。共获得奥运会金牌1枚,残奥会金牌1枚,世界锦标赛金牌1枚、银牌2枚,亚运会金牌1枚,亚洲锦标赛金牌12枚,全运会金牌3枚、银牌2枚,并多次打破世界记录。民族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湘西的高脚竞速、高脚竞技、高脚撞架已在全国推广,成为国家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州已建有20000人看台的塑胶体育场等50余处全民健身工程,城市社区大多有了固定的室内外健身场所,并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全州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95万人。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有效商品供给明显增加,特别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5元,比1978年增长16.8倍,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8年的17平方米增加到23.5平方米。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918元,比1985年增长5.8倍。彩电、冰箱、摩托车、移动电话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7年湘西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19元,是1978年的9.3倍。职工人均工资2006年为16487元,比1981年增长23倍。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由1987年的764元,上升到2007年的6672元,增长了7.7倍,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由1987年的61%,下降到2007年的35.3%。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5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3平方米。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全州人民深切地感受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是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根本保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是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湘西实际的发展路子,始终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始终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度关注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阶段,湘西自治州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湘西、平安湘西、文化湘西、生态湘西、活力湘西,加快富民强州步伐。不久的将来,在湘西这方热土上,经济一定会更加繁荣,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民一定会更加幸福,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供稿:湘西州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