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2006—2008年农民收入情况简析

来源: 时间: 2009-04-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目的,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全县7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2008年,古丈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分别为2223元,同比增长7.9%;2495元,同比增长12.2%;2830元,同比增长13.4%;人均纯收入为1742元,同比增长9.4%;1943元,同比增长11.5%;2148元,同比增长10.55%。 

    一、 农民收入基本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2006至2008年三年调查资料显示:工资性收入人均分别为439.7元,512元,591元,分别占年人均纯收入比重的25.2%,26.4%,27.5%。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农民农闲时在本地务工所得到的收入。

    2、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从调查资料显示: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分别为1626元,1794元,1981元,分别占年人均总收入比重的73.1%,71.9%,70%。其中主要来源于农业、牧业收入,平均分别占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的61.6%,24.7%。二、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明显。

    3、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直接受益。由于近年来农业税全部免征,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资金同时每年按时实行信息化发放,补贴资金以存折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了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45元,177元,252元,其中享受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政策性补贴分别为69.7元,74.1元,113.5元。同时贫困家庭学生还享受了“两免一补”、贫困家庭享受“农村低保”等各项优惠农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二、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高,成本投入大。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农资供应和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控制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农资价格仍然保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因此成本投入较大。

    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当前古丈县农民收入中增长较快的因素仍然是农民出售畜牧业产品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而家庭经营收入中的二、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小。

    3、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第一,现阶段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失严重。第二,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造成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缓慢、转化率低。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没有规模效益,种粮的比较效益仍低。第三,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农业生产人才短缺。现在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年轻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村庄里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农业人才流失严重。

    4、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古丈县是农业小县,有着丰富的储如柑桔、茶叶、烟叶、蔬菜、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地产资源,但大都处于出卖原产品状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匮乏,不能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规范农资市场和农资市场价格。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农资市场常抓不懈,严禁各种假冒、劣质农资产品进入市场,彻底打掉造假售假者的恶劣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强硬措施控制农资价格的上涨。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的农村二三产业不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难题,它是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强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劳务收入仍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强动力。当前影响劳务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民工整体素质较低,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较少,就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务必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民工的各项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劳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发布,为农民工流动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引导。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对本地种养业的带动作用;二是继续建立一批类似“茶叶市场一条街”等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做好“一村一品”品牌农产品的推荐和评定工作,培育一批能形成产业优势的品牌农产品,以致农民增产增收。

[供稿:古丈县统计局 张清林]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