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是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它具有成本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湘西州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使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州矿业、食品、生物制药三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26.76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2%。
一、湘西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
1、三大产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不断提高。上半年,全州三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7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8.2%,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2%,拉动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对全州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上半年因矿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全州三大产业实现利税1.7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利税的67.1%,比去年同期下降68.8%。全州三大产业企业年平均吸纳就业人员3.6万人。
2、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上半年,三大产业集群共有企业280户,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79.1%,实现的经济总量占规模工业的78.2%。全州矿产品加工企业111户,其中电解锰和电解锌生产企业分别为64户和15户,生产能力达到59万吨和35万吨,实际产量达到22.1万吨和8.8万吨,分别比同期增长44.9%和8.5%,矿产业实现增加值17.7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6.2%;全州食品加工企业28户,增加值达到2.6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9%;生物医药加工企业10户,实现增加值0.5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1%,其中青蒿素生产企业7户,生产能力达到46吨。
3、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但受金融危机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湘西州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上半年,三大产业更新改造投资达7.27亿元,占全州工业投资总额的69.2%,增长55.9%。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0.2%,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上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市场价格多重因素的影响,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19%,比上年下降36.5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为负0.76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2.1亿元。
4、三大产业对节能减排起主导作用。上半年,全州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2.0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8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4.12%。三大产业集群综合能源消费量29.4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2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4.48%。其中:矿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7.9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4.84%;食品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5.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率为10.55%;生物医药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0.1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5.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53.43%。三大产业集群综合能耗占全部规模工业的92.1%,它的综合能耗的下降,对规模工业的节能减排起到了有效地拉动作用。
5、三大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仍占据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上半年,三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4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9.4%,实现利税1.7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7.1%,吸纳就业人员3.6万人,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3.6%。其中:矿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就业人员分别为47.1亿元、0.87亿元和3.1万人,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1.3%、34%和63.3%;食品加工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就业人员分别为4.5亿元、0.75亿元和0.42万人,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8%、29.3%和8.7%;生物医药加工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就业人员分别为0.83亿元、0.1亿元和0.08万人,占全部规模工业1.3% 、3.8%和1.6%。
二、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不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政策。虽然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将来中小企业仍将构成产业集群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集群中企业越小越好。湘西州三大产业集群集中电解锰、电解锌年生产能力分别为59万吨和35万吨,电解锰户平生产能力仅9200吨,规模最小的仅3000吨,电解锌户平生产能力仅2.3万吨,规模最小的仅8000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的规定,绝大多数企业均属于国家明令关闭淘汰的企业。
2、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弱。目前湘西州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下游企业少,粗加工产品多,或"有产无链",如锰锌行业大都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相互配套的产业,存在上游企业多,下游企业少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湘西州的矿业产业集群中可以看到,没有形成一条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不紧密,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单个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相互竞争排斥"的现象依然存在。
3、低水平重复建设。 普遍的跟风仿效是我国产业集群成长的一种方式。跟风仿效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到处可见不合理的产品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产业形成初期,通过模仿别人而快速发展自已,可能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随着企业数和集群数的增长,这种低水平重复和无限制模仿所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使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以及集群内部各企业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二是引发和加剧同业间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三是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的低质量甚至伪劣产品的出现。目前,湘西州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严重,电解锰、电解锌依然如此,微细铝粉的加工、青蒿素的生产也是如此,还有等待开发的钒加工许多县市已经跃跃欲试。
4、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达产率低。 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居多,技术的应用上以适用、简单为主。大部分没有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据对全州规模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近95%的企业没有开发新技术和专利产品。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基础性研究非常薄弱,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没有能够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具有行业技术权威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不能够集中力量去攻克行业的公共或关键技术,许多企业停留在模仿上。另一方面,企业达产率低,设备闲置严重,从上半年企业生产情况看,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市场价格的影响,许多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电解锰的达产率为37.5%,电解锌的达产率为25.1%,这种生产状况给全州工业生产提质增效带来了较大影响。
三、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1、加强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湘西州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性意见,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基础,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制定相应宏观指导政策及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吸纳和促进产业集聚,拓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将产业集群做专、做精、做深、做透,逐步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关联度,尽量弥补现有产业链的短缺行业及产品。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目前集群经济虽初具规模,但产业层次偏低,多数产品档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在新一轮竞争中,要加快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练好内功,提高素质,优化商品结构,走向国际市场,支持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到有条件地方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扶持企业积极生产,努力拓展市场渠道,确保现有生产能力的达产增效,确保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强化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湘西州的产业集群应对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需要实现创新和精致化。需要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对整个生产经营体系进行重组和改造。企业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和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技术开发中心,着重研究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一定的方式同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区域,应组建面向群内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技术信息服务中心。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根本出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经济加快发展的制约,实现向先进制造业的跨越。
[供稿:湘西州统计局 李湘吉]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