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三农”六十年沧桑巨变

来源: 时间: 2009-09-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山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政策,勤劳、勇敢、智慧的龙山县农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农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一、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六十年来,龙山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六十年来,龙山县多次兴起建设农田水利的高潮,兴建了卧龙、湾塘、贾坝等多个中小型水库。目前全县共有水库92座,库容达11.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89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解放前的龙山,农业机械拥有一片空白,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全部是手工劳动,“刀耕火种,肩挑背负”是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建国六十年来,龙山县农业机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2.4万台,总动力达到21.1万千瓦,比1969年增加21万千瓦,增长158倍,大中型、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261台,机耕面积达到6.06千公顷。

   2、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科技兴农的意识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龙山县粮食总产量18.6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14万吨,增长了3.04倍;2008年龙山县油料、烟叶、柑橘产量分别是1.4万吨、1万吨、4.9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83.6倍、33.3倍、245.6倍;2008年龙山县牲猪存栏21.49万头,比1949年增长4.1倍,存栏牛、羊分别为4万头、4.09万只,分别比1949年增长1倍、99倍;2008年龙山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4.28倍,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龙山县目前已基本形成柑桔、橙柚为主的水果业;以食用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百合、青蒿为主的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格局。据统计,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5.93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6.7%。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龙山县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壮大,通过采取大户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各类协会带动的战略模式,龙山县三大系列—经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业和烤烟、百合、山羊、桔橙柚、中药材、两薯、辣椒、魔芋八大优势农产品,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县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完成产值26916万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龙山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山县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长足发展。

   1、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农民用水更方便了,吃水更清洁了。农民早已告别了过去 “点煤油灯”的历史,434个行政村全部通电,给农村生活带来了一片光明,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不断推进,农民用电更稳定,电费更低廉了。截止到2008年底,龙山县428个行政村已通汽车,通村公路覆盖率为98.62%,城乡公交车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在“农村通畅工程”的带动下,乡村公路更通畅了,汽车到农家,农民出行十分方便。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农民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2008年,全县参与新农合农民共有42.2万人,参合率为88.77%。为适应新农合工作的需要,龙山县进一步加大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昔日破旧的乡镇卫生院已面貌一新,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以前大为改善。二是农村社会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目前,龙山县基本实现了对农村特困家庭的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平均发放4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让农民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成绩斐然,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是村民自治制度越来越完善。村民自治有利于调动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积极性,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现在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制度也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的路越走越宽,基层的民主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二是村务公开越来越规范。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村民自治民主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龙山县开始实施村务公开制度,目前,全县的村务公开做到了形式多样化、时间经常化、程序规范化。三是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农民的学法自觉性增强了,用法的水平提高了,守法的观念加深了,农村的社会治安更好了,农民社会安全感也普遍提高了。

   三、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六十年来,龙山县农民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大跨越,生活蒸蒸日上,正向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大步前进。

   1、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据龙山县调查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0元,比1982年增加2208元,增长7.3倍,年平均增长9.2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7元,比1982年增加2230元,增长8.68倍,年平均增长8.4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2年的71.49%,下降至2007年的58.36%,下降了13.13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食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开始向“质”的提高转变,农民家庭餐桌日渐丰盛。居住面积日益宽敞,住房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衣着消费向个性化和时装化方向发展,农村中轻年人追求时尚,突出个性日趋明显。

   2、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的生产性补贴项目越来越多。2005年龙山县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民不仅不要上交农业税,取消了“三提五统”,国家还对农民的生产性补贴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如种粮补贴、油菜补贴、玉米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牲猪养殖奖励等等。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在教育事业上大力投入,龙山县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农民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负担也明显减轻了。

   3、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龙山县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造乡村学校环境,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青壮年文盲基本消灭,农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眼界逐渐开阔,旧思想、旧观念逐渐淡化,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敢于创业、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也开始深入农民的心中,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供  稿:龙山县统计局吴伟]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