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规模以下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

来源: 时间: 2010-04-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为全面了解花垣县规模以下工业在后金融危机形势下发展情况,花垣县统计局于2010年3月下旬,按照省统计局地方调查队的要求,对抽取的19家工业企业开展走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的激励下,花垣县的规模以下工业经济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呈上升趋势发展。全县规模以下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小企业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潜力明显增强。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较多,严重困扰规模以下工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解决。

  一、花垣县规下工业生产运行特点

  1、企业生产企稳向好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调查资料显示:从抽取的19个样本企业中:生产企业12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63.2%,停产企业4家,占总数的21%,其他注销、关闭企业3家,占总数的15.8%。在被调查企业中,有50%的企业及个体单位认为产品销售情况较好或很好;33%的企业及个体单位认为销售一般;17%的企业及个体认为销售下降。

  2、产品价格回升,企业盈利水平有所提升。调查显示:有50%的企业认为产品价格上涨;41.7%的企业认为价格平稳;只有两家企业认为产品价格下降,仅占8%。

  1—3月份,全县抽样工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远高于现价产值的增长,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 32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2元。

  3、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随着企业及个体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主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19家企业中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表示“非常好”和“较好”的占16家;但问到“希望政府给予哪方面扶持”,19家企业全部回答:政府出面协调纠纷矛盾。政府的支持,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赖以生存的后盾。

  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用工现状和主要特点

  1、从业人员薪酬逐步增加。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经营者为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纷纷减少用工人员。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生产形势的逐步好转,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也稳步提高,从调查的12家单位来看,劳动工资普遍上涨的占11家。

  2、招工方式单一,专业人员比例低。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规模以下企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多为上游企业加工产品为主,很少有企业自行开发产品的能力,企业为控制成本及用工稳定,很少招用职高、技校学生。招工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以亲友,熟人介绍为主,用人唯亲的现象比较普遍。

  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调查结果显示:全县规下工业从业人员基本是从事一线工作工人,其中农民工占90%以上。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生产技术和职业培训意识,企业招用后必须进行技术培训。

  三、规模以下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单一,内部竞争激烈。花垣县规模以下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呈现“三多三少”现象。即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小而精”、“小而优”、“小而专”、“小而特”的企业较为缺乏。大多数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往往在同一技术层次上重复生产,导致产品结构雷同,使企业竞争能力削弱,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2、资金紧张,融资困难。虽然近年来政府已出台多种政策着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银行等金融部门逐步走向市场化经营,信贷政策越来越严格,加之规模以下工业本身资金、资产有限,难以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同时这些企业银行资信等级一般较低,要从银行获得贷款难度较大。资金短缺、贷款难依然是制约规模以下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此外企业间三角债的存在也减慢了资金周转的速度,影响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

  3、业主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花垣县的很多小企业主都是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方式落后,家长制作风严重,难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业主只是把办厂作为谋生手段,“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再加上受信用环境的影响,很多业主即使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也对引进人才心存顾虑,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开发能力较弱,跟不上市场步伐。花垣县企业大多无自主开发能力,走的是仿制之路,没有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和预见力,若生产不对路,销售就会受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4、部分企业不善经营,管理体制混乱。个别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生产设备工艺落后,核算资料如会计帐薄、统计台帐等设置不健全,经营者往往心中无数,无法制定周密详尽的生产销售发展计划,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还有些小企业是家族作坊式生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用人唯亲,沿用家族式管理方法,像这样的“小船”是难以承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的。

  四、几点建议

  1、改善经济环境,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通过进一步放宽对小企业政策上的限制,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禁止对小企业的歧视和侵权行为,认真清理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文件和规章,特别是部门规章和规定,杜绝为保护部门局部利益而以牺牲私营企业利益为代价的现象。在产业、财税、用工、户籍等方面为其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各种经济信息服务,使小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头脑清晰,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小企业规范经营,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加大对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得到制度、技术、信息及金融等方面的实际支持。 

  2、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总体实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借鉴和吸收各地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组建商业化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行企业财产抵押以及金融社区服务模式,扩大信贷规模,进一步开辟私营企业融资的新途径,要制定灵活多样的企业信贷制度,研究创立风险投资基金,为小企业的直接或间接投融资拓宽渠道。要努力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开展增收节支、改造落后工艺、提高经济效益等多种形式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同时,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筹集民间资金,疏通融资渠道,建立私营经济发展基金,用于私营企业创业辅助、信用担保、技术创新、培训人员等。金融部门要积极扶持那些市场销路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合作基金。要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为培育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提供资金保证。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培育区域性产业群。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由部门的专业化、产品的专业化发展到零部件生产及工艺的专业化,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群,为大企业集中力量开发关键技术创造条件。而大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小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小企业的成长也需要依赖于大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大企业的帮助获得资金信贷,彼此之间建立相对稳固的配套协作关系,从而使小企业自身获取规模经济并促进技术进步。因此,要将规模以下工业的结构调整纳入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总框架,利用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导向对小企业进行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实现规模以下工业由目前分散、杂乱、小规模的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有意识地把相关的产业引导到功能明确的产业区,同时加强上下游配套产品企业的聚集,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整体实力。

[供稿:花垣县统计局 吴顺忠]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