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现经济新跨越

来源: 时间: 2010-06-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绿色产业,同时又是一个富民产业,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产业,是吉首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抓手,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旅游业在吉首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把做大做强旅游业、旅游经济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

  一、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吉首市经济实现新跨越的新型产业

  吉首是湖南省“欠发达、欠开发”程度最深的地区,但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2.1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6亿元,增长4.5%,占生产总值的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51亿元,增长6.9%,占生产总值的33.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04亿元,增长13.5%,占生产总值的6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吉首市的第三产业在吉首市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且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产业,而文化旅游业,又是第三产业中一个关联度高、带动力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据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州生产总值增速为11.0%,而旅游总收入由2008年的38.45亿元增加到50.66亿元,增速为31.8%。2009年,吉首市旅游总收入为8.94亿元,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17.6%;凤凰县旅游总收入为26.09亿元,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51.5%。可见,吉首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是一个新型产业,在全州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够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实现吉首市经济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实现吉首经济新跨越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吉首市的第一、二产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加速发展困难较大。农业由于吉首市是山区,耕地面积少,且十分分散,难以实行机械化耕作。近年来,虽然采取“远果近菜”的发展战略,但受土地资源的制约,发展速度也较慢。吉首市的农业经济除椪柑外还是一个半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工业由于吉首市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又没有原材料,发展工业原材料运进、产品运出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特别是没有机场,大型企业老板不愿来吉投资。虽然吉首市在工业企业的招商引资上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引进高科技工业项目更是难上加难。

  吉首市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山川秀丽,风情独特,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德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乾州古城、胡耀邦做客的苗家山寨、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老爹工业园、矮寨特大悬索桥、公路奇观、峒河湿地生态公园、大龙洞瀑布、罗盛教亭、红枫林场及花果山的青松岭、市人民广场等一大批优质旅游资源。拥有两个国家级,五个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东歌、西鼓、南戏、北狮、中春”的民族文化旅游格局。

  发展吉首市文化旅游具有良好的周边景区作衬托。如铜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张家界的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古城、南长城,永顺的猛洞河,古丈的坐龙峡、红石林,龙山的里耶古城等一大批文化旅游景区,为吉首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吉首市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初步探索

  (一)着力抓住机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吉首市的旅游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一要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的机遇,为吉首市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一轮的五年规划中央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倾斜上,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更大。我们要抓住国家政策上的机遇,要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文章,加紧与省、中央的项目对接,加快文化旅游发展。二要抓住国家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的机遇。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我们要认真贯彻学习中央的意见精神,结合吉首市实际,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力度,努力实现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上一个新台阶。三是通过举办一些旅游产业发展大活动的机遇,做好吉首的宣传,宣传吉首新形象、展示吉首新面貌、推动吉首新发展。我们要把这些机遇抓牢用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快速、科学发展,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率先跨越。

  (二)着力政府主导,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成长的主要经验,也是旅游产业提升期的重要保证。在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旅游文化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或重组,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做到有制度保障,有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旅游产品开发的引导性投入;按照“大旅游”的理念整合社会投入、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投入等和旅游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多渠道整合资源,集中财力打造旅游亮点。让政府充当行业指导者、市场监督者、资源投资者等多重角色,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作用。统筹和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环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三)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展旅游业要有精品意识,要花大力气,花精力着力打造旅游精品,这样才会具有竞争力。一要围绕交通建设打造精品。要紧紧围绕乾州古城、德夯旅游风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公路建设、酒店及乡村旅馆改造、优秀旅游目的地创建等做工作,从基础设施上解决旅游的通行问题,让游客轻轻松松游吉首。二要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培育精品。不仅要突出“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的文化韵味,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以浓厚的旅游文化环境和氛围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满足游客的食、住、行等各种需求。加强和改进旅游行业作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积极倡导诚信旅游。三要通过围绕乾州古城、德夯风景区品牌推出精品。吉首的旅游资源不错,但知名度远远不够,主要还是宣传、形象包装方面跟不上。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精心策划,有步骤地推出精品。把乾州古城作为最大的品牌来打造。在动员市内创作力量的同时,借国内学者、大师、名人,创作一批以吉首地域文化为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美术、音乐作品,提升吉首的旅游品牌价值。四要通过围绕旅游业相关产业打造精品,建设以人的流动和消费为基础、以对人的服务为根本、不断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的产业,全方位的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做保障。

  (四)着力市情实际,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从成功举办湘鄂渝黔边区首届民族民间旅游商品暨民间工艺大师评选大赛为契机,深度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加快《乾州古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进程,大力传承和弘扬罗荣光、杨岳斌、张一尊、黄召棠等民族英才人文精神,加大对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力度,培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会展、文化娱乐、民间工艺及各具形态的民族风俗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城市现代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五)着力旅游文化创新,保持旅游产品生命力。

  文化创新是保持旅游产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旅游产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是影响旅游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吉首市很多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率很低,经济附加值主要以景台观光产品为主,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高附加值动态产品的开发,总体效益不高。面对日益诚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旅游市场,必须努力发掘和拓展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将旅游文化底蕴以产品为载体,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达到形神兼备,再通过解说系统、旅游工作人员服务等直观、可感知的形式和途径,将科学与审美、传统与创新的内涵传递给游客。必须加强学习借鉴国内文化旅游的经验,必须深层次地挖掘吉首市资源的文化内涵,把文化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创新来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新,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六)着力加强产业发展,围绕旅游发展新型工业。

  在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抓住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整合民族民间工艺资源,扶持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开发服饰、食品、工艺品、文化艺术品和音像、蜡染、傩戏、银器、雕塑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通过精加工、集约化、创品牌,使小商品形成大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带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报刊出版业、影视音像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强势发展,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吉首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城。旅游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但通过历经多年的基础建设和文化积淀,加之各种旅游要素的日渐成熟。只要吉首市在“十二五”期间把吉首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实现吉首市经济发展新跨越的龙头产业来抓,我坚信,吉首山城这张名片一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吉首经济也一定会腾飞。

[供稿:吉首市统计局 张月富]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