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湘西州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来源: 时间: 2010-09-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湘西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本文拟就这方面问题进行一些肤浅探索,仅供参考。

  一、近年来农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1.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据统计,2006-2009年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五大业,下同)增加值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5.2%,分别比同期的全国、湖南省平均递增速度高0.6、0.3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从2006-2009年农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由2006年的19.4%,下降到2009年16.5%,3年下降2.9百分点,农业在三产业中比重呈下降态势,产业结构整体趋向优化。

  2.加大基础建设,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一是农业投入加大。2007-2009年3年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3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31.5%,比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平均增速28.4%高3.1个百分点。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加强。2009年末全州有效灌溉面积(农田面积)126.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9万亩,分别比2007年增加0.65万亩、0.62万亩、0.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1%,比2007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7.2万千瓦,机耕面积87.9万亩,分别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18.3%、79.2%。

  3.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连续提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0.9万亩,粮食产量85.2万吨,比“十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产量增加6.4万吨,特别是2009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自2006年以来连续4年增产。主要原因:一是认真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水稻旱育秧、玉米规格化早播、脱毒马铃薯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大面积运用。三是积极抗击自然灾害。据统计,2002-2009年8年期间,湘西州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的重大灾害中旱灾有6年、洪涝灾有5年、低温冷冻和雪灾3年、风雹灾有2年。

  4.加强产业建设,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一是特色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据统计,湘西州农业十大特色支柱产业,即“两果、两叶、两薯、两种、两养”, 2006年、2009年产值分别为24.8亿元、40.1亿元,分别占当年农业产值的比重为52.3%、54.4%。二是产业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三是涉农加工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截止目前,全州农产品加工涉农企业520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202个,专业合作社成员2.7万户。四是涌现一批知名品牌。目前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获湖南省著名商标15个,湖南省名牌产品7个。

  5.启动“八百里绿色行动”,生态州建设成效显著。2001-2006年湘西州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强力推进生态州建设。为巩固湘西州退耕还林成果,2007-2009年全州累计退耕还林补植面积92.7万亩,林业重点工程累计造林33.4万亩,累计零星(四旁)植树1793万株。2009年全州实施两条风景线“八百里绿色行动”造林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4万亩。2010年“八百里绿色行动”二期拓展工程顺利启动。据统计,2009年末全州有林地面积1124万亩,比2000年增长27.4%,森林覆盖率66.8%,比2000年增加7.5个百分点。

  6.优化养殖结构,养殖业健康发展。一是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州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326个,扶持发展牛羊规模养殖大户4603户,建立牛羊养殖小区8个。二是良种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先后建设完成了湘西州、古丈县、保靖县、龙山县肉羊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启动了湘西州斑点叉尾鮰苗种场、湘西黄牛保种资源场以及永顺、泸溪县肉羊良种繁殖场建设项目。三是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修订了《湘西州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聘请了村级动物防疫员,解决村级动物防疫员务工报酬。2009年完成25个乡镇动物防疫站房的改扩建项目,目前全州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续建、乡镇动物防疫站新建和改扩建投资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湘西州农业经济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湘西州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滞后。据统计,2008年湘西州一产业人均增加值(按乡村人口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按农业从业人员计算)分别为2310元/人、4522元/人,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9%、40.8%,占全省平均水平的45.6%、42.3%。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生产物质资源消耗大,2009年万元农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0.16吨,为全省同期数的1.4倍,大量农业废弃物与畜禽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发展支撑力不强。主要表现州域经济在低位运行,人均经济拥有量低。据统计,2009年湘西州人均生产总值10724元,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为42.6%、53%。2009年湘西州人均财政收入954元,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为18.5%、43.6%,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为55.5%、58.2%,城市化水平为35.6%,比全国、全省平均城市化水平分别低11%、7.6%。

  3.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农业发展基础脆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一是病险水库问题突出。湘西州目前已建成水库632座、山塘6300余口,其中尚有三分之一的病险水库未治理,80%以上山塘存在病险问题。二是灌区设施不配套。全州骨干渠道总长度7000多公里,完成配套建设的仅1000多公里,只占应配套任务的14%。三是水土流失严重,2009年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近37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6%,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四是耕地保护难度大。目前湘西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需求较大,给保护耕地带来的压力较大。

  4.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从湘西州农产品产值结构来看,2009年比重由高到低前五位的是粮食、生猪、蔬菜、水果、烟草,比重分别为26.9%、17%、13.2%、9.8%、7.3%,同期湖南省农产品产值比重由高到低前五位的是生猪、粮食、蔬菜、家禽、水产品,比重分别为23.1%、18.7%、17.3%、8.6%、5.9%。湘西州粮食产值比重比全省要高8.2个百分点,生猪、蔬菜产值比重比全省分别低6.1、4.1个百分点,生猪、蔬菜结构调整力度小于全省水平。湘西州主要水果柑橘,虽然产量多,但可供出口的优质果比重低。

  5. 规模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湘西州支柱产业除烟草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外,其余的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较弱。全州65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矛盾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社(会)员在10户以下的近占总个数的一半,大多数合作组织规模小,农民参与面窄,经营方式单一,利益联结不紧,规章制度不全,管理粗放,农村土地有序集中和流转刚刚起步。

  6.低素质劳动者比重不小。据劳动部门统计,2010年上半年全州农村劳动力中累计有51.9万人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是“386199”部队(即小孩、妇女和老人)。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湘西州农业常住从业劳动力为90万人,在农业常住从业劳动力中,一是小学及以下程度为51.1万人,占56.9%,达到一半以上。二是50岁以上为32.4万人,占36%,达到三分之一多。三是半劳动力达到19.8万人,占22%,半劳动力占有相当比例。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向”何方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总体思路是:从湘西州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落实好中央、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努力推进湘西州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湘西州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作重点具体表现为“六个加快发展”促转变:

  1.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向协同发展格局转变。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息息相关,农业、农民、农村互为一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工作,要跳出乡村谋发展,跳出农业谋转变,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着力县域经济发展。当前重点要做大做强旅游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大投入,抓好县城和乡镇的规划建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二是着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以到2020年全州建设20%新农村为规划(总村数为400个),“十二五”期间(即2011-2015年),重点抓好2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到2015年全部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国家全面小康值6000元标准,超过2009年全国、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分别为5153元、4910元)。

  三是着力扶贫攻坚工程。抓住省政府把湘西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全州脱贫致富力度,抓好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积极推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大力减少贫困人口比重。

  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发展,促进向旱涝保收格局转变。湘西州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面积比重。

  一是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扎实的项目规划,争取国家进一步更大的项目支持。力争“十二五”期间(即2011-2015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病险山塘除险加固任务,加强灌区干、支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雨水集蓄(集雨节水池、节水窖)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二是突出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协调好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引导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发展集约农业。实施“沃土工程”,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建设并提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力争2020年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2009年湖南省平均比重为60%,湘西州比重为35%)。

  三是突出农业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健全。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农业灾害物资储备和专项基金制度、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技、农机、畜牧等基层农业服务队伍,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和农村保险,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3.加快循环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是强化生态经济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畜禽舍饲圈养,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抢抓湖南将湘西山区作为省级休闲农业建设区域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湘西”、“休闲农业”品牌,对当前全州13家规模休闲农业企业加强规范管理,促使休闲农庄上规模、上档次。

  二是强化生态能源建设,发展低碳农业。大力发展农村新能源、节能技术,实施“农村沼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多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封山育林、古树名木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加大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保靖白云山、古丈高望界等自然保护区提质升级。大力培育林业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打造绿色家园,造就天然氧吧,发展低碳农业。

  4.加快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促进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质量才有安全,有效益才有发展。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效益方向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一是实施“米袋子”、“菜篮子”战略,稳定发展粮食、油料、蔬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蔬菜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年出栏肉猪稳定在110万头以上。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商品蔬菜基地、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大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抓好全州油茶产业发展,力争2015年全州发展油茶产业基地100万亩。

  二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水果、茶叶、烟叶、药材、草食牲畜和名优水产等特色支柱产业,重点抓好椪柑品改提质,茶叶、烟叶提质扩面,积极发展百合、金银花等药材生产,启动湘西州斑点叉尾鮰苗种场、湘西黄牛保种资源场以及永顺、泸溪县肉羊良种繁殖场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州、县、乡对口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一步提高湘西椪柑、湘西猕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龙山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积极争创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地方特色品牌。

  5.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向组织化经营转变。通过体制创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中介组织培养,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进而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

  一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超人集团、老爹公司等65家对农户带动力强的州级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县市、乡镇要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加大支持力度。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涉农信贷比重。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业部定点挂牌的果蔬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规范推广“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发展模式,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加大种子、化肥等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6.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当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依靠力量。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实现科技兴农。围绕湘西州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和推广上。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重点抓好省级超级稻高产创建示范县和州、县超级稻百亩示范片的示范工作。推广养殖区规模生产、标准化养殖、种草养畜、杂交牛快速育肥、模式化稻田养鱼等先进适用养殖技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推广适合湘西山区产业发展的新机具,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提高农机科技推广水平。

  二是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实现科技富民。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州133万农村劳动力人均接受相关技术技能培训达1人次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农业、劳动等部门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农村劳动力有序流转机制,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科技富民。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毛光文]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